采用具体化技术缓解戒毒人员赵某不良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具体化技术指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情。求助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其所叙述的思想、情感、事件等常常是模糊、混乱、矛盾、不合理的,也使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纠缠不清,这些常常是引起求助者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咨询师借助于具体化这一咨询技术,澄清求助所表达的那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同时,也使求助者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促进咨询的顺利进行,这就是具体化技术的意义。
【案例基本情况】
人口学情况:来访者戒毒人员赵某,37岁,中专学历,已婚,无业。吸毒10年,因吸食海洛因被强制隔离戒毒。其丈夫也吸毒,与丈夫育有一女,7岁,入所一年。
个人经历:自述自己与丈夫一直感情稳定,出事半年前通过某社交平台结识一名同城吸毒男性网友,并逐步发展为情人关系,家人对此一无所知。这次同情人因吸毒被抓后事情败露,自己感到无颜面对丈夫,一直没有联系丈夫,只是与母亲通电话时了解丈夫的情况。入所一年时间里,感觉丈夫一丁点都不关心自己,逐渐从愧疚感到愤怒,认为自己现在落难了,就算自己对不起丈夫不能等自己出去后再说吗,怎么能一点都不管自己呢。
干预前表现:赵某主动要求心理咨询,自述愤怒、焦虑、难过,对以后感到迷茫,睡不好。认为丈夫不会再接受自己,自己对丈夫的绝情也感到失望,自己总是处于矛盾和纠结中,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诉说时情绪激动,中断多次,讲话内容空泛杂乱。通过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试评分,总分187分,焦虑、抑郁、偏执分增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一)初步分析
根据求助者自述,咨询师认为赵某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以下情况:
1、问题模糊
赵某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准确的认识,甚至搞不清自身问题所在。赵某不愿意谈具体问题,用一些含糊的、笼统的概念陈述自己的问题,比如:“我快烦死了”“气死我了”“以后怎么办呀”等等,体验到的感觉就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并且被自己所界定的这种情绪笼罩,陷入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
赵某存在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如,把对个别事件的意见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丈夫近一年没有主动与自己联系就是抛弃自己,就是绝情,而忽视了丈夫其实也一直在照顾女儿,并且没有提出过任何要分手的要求,这就需要予以澄清。
3、概念不清
赵某对家庭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对婚内出轨的认识与咨询师的理解不同,咨询师不能主观地认为这就是求助者的问题,机械地帮助其解决,而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探讨,达成一致。
基于以上原因,咨询师认为需要用具体化技术帮助赵某逐步摆脱“很焦虑、很愤怒,却不知道自己到底焦虑什么、愤怒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状态。
(二)具体咨询过程
1、提问——理清问题真相
针对赵某给的信息做深入、具体化的提问和分析。
赵某:丈夫一丁点都不关心自己。
咨询师:你丈夫和你通过什么方式联系过?
赵某:打过电话。
咨询师:你丈夫有没有通过任何渠道了解过你的情况?
赵某:通过我母亲打听过我的情况,也通过办案单位。
咨询师:你不在的时候你丈夫有没有照顾女儿和你的家人?
赵某:照顾是照顾了,主要是孩子,反正是按时回家。
咨询师:你母亲给你打的钱是不是你丈夫给的?
赵某:我丈夫一般会以给孩子生活费为由给我母亲钱,但是没给我打过钱。
咨询师:由此看来你丈夫还是在关注这你,也没有不负责任,是吗?
赵某:是吧...(沉默)但是我觉得他要抛弃我。
咨询师:你丈夫是否明确向你提出过分手或离婚?
赵某:还没有。
咨询师:丈夫得知你出轨后有没有严厉地斥责你或辱骂你?你丈夫有没有向其他人表露过不想与你共同生活下去了?
赵某:没有,但是我能感觉出来他不想和我说话,他也没表现出来什么。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目前担心的都是你所认为的,你丈夫并没有明确说出来或者表现出来。
赵某:是的。
咨询师:你的担心和焦虑是因为你自己的判断和预测,其实并不一定是实事对吗?
赵某:是的,我害怕是这样的结果。
诸如此类的提问就是具体化的思维过程,赵某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改变了非理性的、模糊不清的、不合逻辑的认知。
2、思考——明确自身需求
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鼓励赵某独立思考、建立清单、明确自己到底想要解决什么。具体从三个角度入手:
是什么——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怎么办——我该怎样实现目的?
比如:针对赵某所说“我快烦死了!”这种表述是模糊的,“烦”是一种情绪,如果不深究这种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鼓励赵某静下心来,独立思考“我在烦恼什么?”这个时候她发现,她的烦恼是“我丈夫也不主动联系我,他是不是因为我出轨非常生气?我该怎么挽回这段婚姻?”接着,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她在一次打电话时候让母亲将电话交给丈夫,并主动询问丈夫的想法,发现丈夫虽然对于其出轨非常生气,但是为了孩子并没有想离婚。当赵某自己通过这种“把大化小”的方法,把一个自己认为非常严重的大问题拆分为若干小问题,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清晰的认知后,发现自己不需要逃避现实,问题可以解决,哪怕目前不能彻底解决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烦恼自然就不存在了。
3、改变——重新认清事实
赵某常常习惯于用模糊化的思维思考问题导致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狭隘的。比如,她在对于自己婚内出轨的问题上,仅仅停留于目前的一切是因为自己吸毒被抓导致出轨被丈夫和家人发现,而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就不应该婚内出轨,所以咨询师通过和赵某共同探讨家庭责任的内涵及外延、影响婚姻稳定的因素、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等话题,帮助赵某建立新的认知,让其不再停留在自己大脑所构建的世界里,而是应该去看清现实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概括而言就是帮助赵某建立新的几种思维模式,即“你想的事情未必发生”“你想的未必是事实”、思维方式决定感受、思维方式就是要对抗全有或全无(同样的事情未必完全是个好消息,也未必完全是个坏消息,要学会中庸)
(三)疗效评估:通过4次咨询后赵某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睡眠得到改善。心理测验复查:SCL-90各项评分恢复正常。
【案例思考】
当来访者自述焦虑或抑郁,如果咨询师仅仅采取宣泄、放松等技术,不使用具体化技术让来访者直面问题本身,来访者对问题把握出现的偏差将永远得不到解决,只是体验到了短暂的情绪缓解,这既无法帮助求助者,也不能达到咨询目标,最后导致咨询无效。
咨询师如果发现求助者说话比较杂乱和空泛时,也应使用具体化技术予以澄清,应该直面问题,层层解析拆分,也就是让来访者弄个明白。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咨询师对求助者本人及其所述问题的了解,也有助于求助者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自助”能力的提高。当来访者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时,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探究问题的实质,寻求办法,减轻心理压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在具体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咨询师要根据来访者当下的状态正确选择“开放式”或“封闭式”提问方式。在咨询初期,来访者思维还处于混乱状态下可以多使用“封闭式”提问:是还是不是?可以还是不可以?随着咨询的深入,求助者可以独立思考,并能够准确地讲述其所面临的情境及对情境的反应,可以更多地借用开放式提问进行,如:你的意思是……你说你觉得……你能说得更具体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等等。
当然这一切都要因地制宜,毕竟每个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都是不同的,咨询师要学会灵活使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