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冠疫情期间戒毒人员饶某急性应激反应心理干预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报送时间】
【搜索主题词】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饶某,女,37岁,初中,湖北省荆州市人。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后,因是湖北人,饶某起初担心家人继而开始担心自己会遭受病毒感染,渐渐发展到持续焦虑和恐惧,虽经核酸、CT检测无任何异常,但饶某对自己身体的各种不适越来越过分关注,每日频繁测量体温,反复洗手反复消毒,总害怕自己成为病毒感染者。2020年1月下旬,饶某在拨打亲情电话时,得知家乡新冠肺炎疫情严重,而与其相依为命的姐姐出现感冒、咳嗽并伴有发热症状,目前正在居家隔离。
对于疫情蔓延导致的焦虑、恐慌,加之对家人健康的堪忧,饶某开始变得坐立不安,并伴有一系列心理、躯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
1.情绪反应: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对一切事物都失去兴趣,难以感到愉悦,很难集中注意力。一想到现在的疫情形势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就忍不住心痛哭泣,对未来的生活无望无助,感觉一切都完了。
2.认知、行为变化:对身体各项感觉和变化过分关注,并将身体各种不适与疫情联系起来。对同戒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为过分敏感,有时还因愤怒出现谩骂、羞辱同戒等过分行为。
3.躯体反应:心慌、胸闷、食欲下降、入睡困难且睡眠时间过短。
4.心理量表测试:
(1)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取1-5级评分标准,总分182分。测试各因子分:躯体化2.1,强迫症状1.7,人际敏感1.7,抑郁2.0,焦虑2.2,敌对1.7,恐怖1.9,偏执1.3,精神病性1.3,生活2。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生活因子分比常模略高,已具有临床意义。
(2)焦虑自评量表(SAS):采取1-4级评分标准,粗分48分,标准分59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针对疫情的心理干预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更像是给受伤后心灵的一个“紧急包扎”,属于心理干预紧急处理。由于生活场所的封闭性、接受信息的单一性,戒毒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往往会表现出过分的焦虑、恐惧、抵触以及某些社会功能的丧失,如果没有及时加以心理干预,就很可能转变为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基于饶某在疫情期间心理应激反映的特点,咨询师在经过综合评估考量后,采取以来访者为中心,借助倾听、共情、评估、积极资源取向的提问等干预技术,辅之以身体放松训练、经颅磁刺激治疗等方法,帮助来访者逐步减轻由于疫情造成的焦虑、恐慌、敌对等情绪障碍,改善躯体症状,重新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治疗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来访者宣泄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信念,纠正错误的认知、行为习惯,改善睡眠质量和饮食情况。
长期目标:促进来访者改善人际关系,挖掘自身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三)干预过程
干预初期:
1.了解来访者的主诉及需求:受外界突发事件影响,来访者第一次面谈时,正处于感情“休克期”,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悲伤、无望、无助等情绪。这一阶段咨询师主要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纳等支持性技巧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对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陪伴,引导来访者坦诚吐露自己的苦恼和困难,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做好负性情绪宣泄工作:引导来访者通过哭泣、诉说、回忆、使用情绪宣泄设备等方式给自己充分的时间表达情绪。
3.诊断结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来访者无器质性疾病;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该来访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抑郁,其症状由外部突发因素引发,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但持续时间未超过3个月,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评估自伤自残风险及精神疾病的衍生性:由于在疫情防控期间,精神障碍和心理危机可能原发,可能被疫情激发,也可能复发。因此,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评估自杀风险和精神疾病是非常必要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从来访者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的情绪状态、可替代的解决方式、环境支持、应对机制和能力,以及自杀的风险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来访者目前尚无自伤、自残风险及精神病性障碍。
5.评估来访者的可用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与来访者一起收集信息,挖掘内外资源,引导来访者学会接纳现实。咨询师主要从助人的技能方面,帮助来访者挖掘自身潜能。
治疗片段——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思考:
(1)从疫情来看,你用了哪些方法让自己好一点?
(2)过去的几天时间里,哪一段时间是你觉得好过一些的呢?
(3)你自己的经验和周围人的经验给你什么启发?
(4)你希望有什么样的结果?
6.使用“正常化”技术,向来访者说明在当前疫情环境下,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应激反应是正常的,帮助来访者纠正认知偏差。
治疗片段——咨询师指导来访者可以随意想象自己身处广阔的草原、茂密的丛林、浩瀚的大海……但是不要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熊。来访者表示虽然自己努力回避想象,但脑海中还是很快浮现出了一只白熊的形象。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引用白熊效应是为了让其意识到对负面情绪的压抑和否定,反而会引发越来越强烈的情绪反弹。负面情绪也是身体的“信号传递员”,例如焦虑也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威胁出现前,提前进入应激状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们提高警惕,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的防护习惯。因此,可以对自己说“我可以害怕”“有这些情绪是人之常情”,只要以开放、接纳的态度面对因疫情而引发的焦虑、恐惧情绪,就可以有效采取自我调节方法,恢复身心健康。
干预成效:经过2次心理干预,来访者负性情绪得到较好处理,可以正确看待自身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
干预中期:
1.鼓励来访者身体放松训练:掌握呼吸调节、肌肉放松的训练方法,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放松训练。主要训练方法:
(1)腹式呼吸法:把手放在肚子上,想象自己的腹部是一个气球,呼气时手沉进去,吸气时手随着腹部鼓出来。用鼻子吸气,嘴呼气。用鼻子吸气时慢慢数:“1-2-3”(每个数字中间间隔1秒),然后用嘴呼气,数“1-2-3-4”(每个数字中间间隔1秒)。
(2)渐进式肌肉放松:通过对肌肉群分别进行短暂的紧绷和有意识的放松,每组肌肉绷紧5-7秒,然后马上(不要缓慢)放松20-30秒。可足、腿、腹、胸、头部直至全身,依次紧张再放松,每个部位重复2-3遍。
2.引导来访者主动关注积极事物,营造积极情绪: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瞬间拓展思维和行动范畴,并为个体建构长久的社会资源,从而帮助个体从逆境和消极情绪中恢复,提高心理弹性。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建议来访者每日记录“三件好事”,主动关注积极事件,创造积极情绪。例如:可以在观看最美逆行者的事迹时,而心存感恩;可以有机会见证火神山医院惊人的建成速度,而生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发现新增确诊病例连续14天下降时,而心存希望。
干预成效:经过4次心理干预,来访者已自觉掌握身体放松技巧,情绪障碍明显改善,但失眠症状仍然存在。
干预后期:
此阶段咨询师主要针对来访者躯体、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靶点治疗,以巩固、强化治疗效果。
1.经颅磁刺激治疗:
在征得来访者的本人同意后,咨询师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以改善来访者的失眠症状。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治疗部位 |
治疗频率 |
治疗时间 |
治疗次数 |
右额叶背外侧区 |
1Hz |
19min |
10次 |
2.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亲社会行为。压力下的亲和反应模型认为,个体在表达亲社会行为过程中,大脑中阿片类物质、多巴胺系统的结合可以减轻压力反应,同时削弱交感神经系统和HPA轴的活动。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来访者增强自我效能感,体验到生命意义感,还能提升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干预成效:经过本阶段心理干预治疗,来访者的情绪障碍已基本消失,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社会功能基本恢复。
(四)效果评估
1.自我评估:情绪状态明显改善,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不再过分担心、惊恐,睡眠质量明显提高,食欲增加。
2.社会功能恢复情况:主动与他人交往,戒治生活恢复正常。
3.心理测量评估:
(1)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取1-5级评分标准,总分119分。测试各因子分:躯体化1.4,强迫症状1.3,人际敏感1.6,抑郁1.4,焦虑1.3,敌对1.2,恐怖1.2,偏执1.2,精神病性1,生活1.2。测试因子分均在正常范围内。
(2)焦虑自评量表(SAS):采取1-4级评分标准,粗分39,标准分49,提示焦虑症状有明显改善。
【案例思考】
(一)心理干预要有应时性
疫情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弥漫性的,处于恐慌中的个体,情感卷入程度高、情感耗竭强。疫情所致的健康不确定性引发了人们的恐慌和担心,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间,针对来访者的心理干预着力点应放在情绪、心态的调节和改变。
(二)心理干预要针对性
有通过实际案例操作,评估、共情、资源取向的提问是疫情防控下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既能使来访者在咨询的当下有较好的心理体验,同时,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
(三)心理干预要有技巧性
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能够帮助来访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积极的元素,感受到心理力量,让来访者能够有效对待周围的挑战和情境威胁,这是心理干预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