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针对性矫正训练帮助戒毒人员许某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存在明显的性格缺陷,不良的社会认知、负性情感、偏执的意志、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畸形的需要等等,他们其实都是“社会适应”不良者。除去监管场所之外的社会大环境,戒毒所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适应性差的戒毒人员在这个特殊环境里往往也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态,比如遵规守纪意识较差、与人相处能力差、参与戒治活动积极性差,等等。为此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训练,提高戒毒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对于他们适应现在的戒治生活和今后重新回归社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许某,女,1999年5月出生,未婚,初中肄业。许某从小在离异家庭长大,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再婚后对其疏于管教,许某无心学习进而初中辍学,后来长期与社会不良人员厮混,因受他人引诱而涉毒。
许某入所后,不能接纳自己强制隔离戒毒的事实,消极抱怨的心态不断累积,言行又不合群,不能和周围人很好地相处,喜欢独来独往,与他人发生矛盾时,喜欢推卸责任,一旦受到批评就会崩溃大哭,与同戒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二)原因分析
个人因素:年幼的许某过早步入成人社会,艰难混生活,导致其产生畸形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生活态度比较悲观消极,也很迷茫,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家庭因素:许某自幼在离异家庭长大,缺乏基础的关爱,导致形成极度自私、又敏感自卑的性格。
社会因素:许某自幼辍学,长期与人厮混社会,江湖习气重,规矩意识淡薄,且浑身长“逆刺”,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容易伤害别人,显得极不合群。
(三)方案制定
许某入所后的表现是典型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导致的一种适应障碍,通过逃避或者反抗的方式对待现实。许某为首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可塑性较强,大队民警综合施策,决定重点对其进行提升社会适应性的矫正训练,帮助其认清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控力等方面的现实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激发自我的内在动力,提升其适应融入环境、控制自我不良情绪和处理矛盾的能力。
(四)方案实施
1.引导戒毒人员清楚认识自身社会适应力状况
本阶段民警指导许某认真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帮助她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总结,努力使许某掌握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主观表现和标准,并依此试着分析自身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身成长造成的消极影响;引导许某认真总结自身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缺乏的关系,切实认清吸毒的危害。
第一次矫正内容:
回忆过往。在心理谈话室,民警让许某找了一个舒服的位置坐下,随后通过交谈慢慢消除她的紧张感,徐徐引导她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说出在自己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生活事件。
总结问题。民警引导许某回忆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几个阶段,父母、老师的管教方式,与父母、老师的关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与伙伴和朋友关系,以及相处的方式和在一起的主要活动内容。
谈话结束后,民警又指导许某以书面的方式把上述问题总结出来,尽量做到完整、客观,可以在一周内完成作业,给予其充足的时间认真审视自身过往,尽量对自己的性格、行为言行作出贴切真实的总结。
第二次矫正内容:
学习资料。民警给许某发放了专门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资料,学习周期为两周时间。每隔一日民警会检查许某的学习成果,指导她理解并掌握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适应与不适应的主观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标准等专业内容。
交流成果。两周后在谈话室,民警与许某交流学习成果,先让她分析自己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自身学龄期、青春期和成年期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许某已经能基本掌握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主观表现和标准,并能客观评价自我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矫正内容:
在学习了一个月后,民警开始引导许某分析自身吸毒和社会适应能力缺乏的关系,分析吸毒对自己、家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谈谈遇到困难自己会如何解决,与民警充分互动交流,民警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此过程后,民警发现许某对于自身吸毒被抓的事实已能全然接受,并不再抱有很强的羞耻心,对于每日的各项教育戒治活动也能主动参与。
2.提高戒毒人员掌握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内容
本阶段旨在帮助许某充分认识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人际交往能力、健康情绪等因素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分别弄清它们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查找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这些问题的具体打算。
第一次矫正内容:
分析自我。民警指导许某说出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有哪些外在表现形式,并分析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存在哪些不足,打算如何提高,目的是让许某充分认识自我独立生活能力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作用。
健全人格。民警指导许某学习并记录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它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有什么关系,认真消化吸收,并向民警口述表达。熟练掌握之后,民警指导许某认真书写一篇如何塑造健全人格的书面材料,之后民警给予必要的点评和指导,以此来提高认识。
第二次矫正内容:
学习方法。民警给许某发放了一些培养健康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的书籍材料,努力培养她掌握培养健康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的方法,并能向民警口述。
提高能力。民警指导许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给予许某两周时间,每日留心记录下自己有哪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和其她戒毒人员间产生哪些矛盾,自己试着找出解决办法,对民警的处理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今后如何避免此类矛盾提出自己的建议。民警对此加强检查和督促,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借此来提高许某处理矛盾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之后一段时间,许某违反所规队纪的次数明显减少。
3.促使戒毒人员参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活动
本阶段民警安排许某坚持每天阅读、做笔记,同时,与外界保持书信交流,让自己的思维适应社会变化的节奏;引导许某树立正确的观念,纠正一些错误思想,培养谋生本领;帮助她了解就业政策和程序、就业准备和要求、就业管理和法规、就业信息和状况,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确定就业方向,做好回归社会的准备。
提前适应。民警建议许某多与父母以及身边不吸毒的朋友,开展电话交流和书信交流,内容包括家乡的发展变化、城市就业环境以及生活感受等,此方法可以让许某的思维适应社会变化的节奏,减少内心的陌生感。
互动交流。民警多次与许某互动交流,主要围绕:你认为有一技之长就能谋生吗?为了提高你的谋生本领,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觉培养自己的哪些品质?你今天所从事的劳动对你将来的谋生会产生什么积极影响?你对自己当前的劳动技能满意吗,为什么?今后有什么打算?针对该戒作答内容,民警给予积极的、正面的指导。
提前准备。民警帮助许某做好回归社会的准备,对其出所后的抗复吸风险进行社区康复等情况进行相关情况介绍,并对违反戒毒承诺、违法社区康复协议付出的惨痛代价案例,进行以案释法,提升许某对未来戒毒生活的良好认知。向其宣传当前就业政策、就业准备和各类就业信息状况。帮其分析自身有哪些长处,哪些短处,有什么样的潜能。询问其选择就业方向的打算,模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如何面对,如何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等等。鼓励许某树立自力更生的健康心态,不依附任何人,重树对新生活的勇气。
(五)实施效果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教育矫治,许某已经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了准确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过往事件有了初步的是非认知,综合戒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在对待教育矫治活动上表现更加积极,较好的做到了服从民警管理,并与其他戒毒人员和睦相处,总体戒治情况一直稳步向好发展。许某出所后,大队民警一直对许某进行跟踪回访,现在的她在外打工赚钱,完全做到了自食其力,再也没有与以前的毒友联系,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案例思考】
(一)拓宽思路,创新方法
对戒毒人员进行教育矫治时,需要民警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运用专业手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根据戒毒人员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戒治方案的细节,从而实现戒治目的。
(二)心理支持,激发动力
戒毒人员不管在所内戒治期间还是回归社会以后,都需要心理支持,都需要给予包容、肯定、理解和关爱,进而激发她们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对她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矫治、矫正训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持续跟进,保证效果
戒毒人员在回归社会后,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需要民警以及后续照管工作人员持续跟进,一方面了解实际动态,及时介入干预,另一方面巩固所内的戒治成果,确保戒治有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