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珍爱生命”主题心理戏剧治疗促进HIV女性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成长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HIV女性戒毒人员性格敏感自卑,行为孤僻,心理脆弱,对自我评价过低,而新冠肺炎疫情容易加剧女性HIV戒毒人员恐慌、无助、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无望、空虚、怀疑等心理应激反应。在本案例中,戒毒场所民警将“珍爱生命”主题心理戏剧治疗引入到HIV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中,帮助她们舒缓情绪、建立认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进而彰显个体的生命意义,同时建立自我调节能力、激发自我能动性、提升社会适应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格成长、身心健康、发挥潜能、建立积极人生观,更好的接受戒治教育和树立重回社会的信心。
【案例基本情况】
(一)戏剧治疗理论的概述
戏剧治疗是 20 世纪 50 年代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包含了“戏剧”与“治疗”两个相连接的程序概念,是一种采用戏剧、剧场的程序,用于协助人们去了解与缓解社会及心理上的难题,解决精神上的疾病与障碍。戏剧活动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表现在戏剧活动对情绪的调节、对心理理论的影响、对认知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二)方案制定
1.治疗对象
本案例以8名女性HIV戒毒人员作为治疗对象,平均年龄为43.25岁。
2.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评估方法是量化和质性资料相结合,治疗师对参与戏剧治疗的HIV女性戒毒人员采用台湾学者宋秋蓉的《生活目的量表》(PIL)进行前、后测对比,同时结合治疗师对女性HIV戒毒人员的访谈资料进行评估。
PIL量表包括五个维度:对生命的热忱、生活目标、自主感、积极性、未来期许,共20个条目,采用七点计分方式,总分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越强。
治疗后访谈:团体戏剧结束一周内对8名HIV女性戒毒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戏剧治疗的体验和感受。
前测结果如下:8名HIV女性戒毒人员PIL总均分较低83.21分,4名成员总分低于92分,4名成员总分在92-112分之间。一般认为总分92分以下是低分组,表示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感;92-112分为中间组,表示没有明确的生命意义与目标;112分以上是高分组,表示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较强。总体来说8名成员缺乏生命意义感。
3.戏剧治疗方案
本次治疗采用团体心理戏剧治疗的方法,将个人、角色及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概念化,通过情感转移、投射、认同和模仿等手段,加强女性HIV戒毒人员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促进她们的改变和转化。治疗共分为4次主题,每一个主题都紧扣“珍爱生命”的主线,围绕走出生命的困顿、直面生命的挫折、思考死亡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4个内容,虚拟故事情节,提供不同的、类似的、逼真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她们在安全的场景中进行表达和宣泄,寻找生命的支持,并且进行大量的排练、接受重复的技能指导,直到这种技能被习得或融入。
(三)实施过程
在每次戏剧团体治疗活动中,依照暖身活动、进入情景(同理角色)、呈现挑战(冲突/危机/难题)、面对挑战(处理、转化、消化)、沉淀与反思这五个步骤进行。
主题一:《生命交换铺》
治疗师首先通过暖身活动,与戒毒人员建立治疗关系,接着带领成员进入情景和挑战环节:假如给成员一个机会,用减少生命来换取其他,她们会换什么?假如生命只剩下7天,她们会做什么?她们打算怎么完成最想做的事情?要求成员分别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做法,种下自己的生命之树,并将今天的收获写在树上,进行分享。成员分享认识到生命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关爱自己与善待他人的生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的,认识到自我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主题二:《奶奶的护身符》
治疗师通过“魔术商店”角色扮演,首先了解成员的内心需要,借此机会让她们认清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戏剧治疗活动做准备。进入情景环节,治疗师让成员扮演雕塑:假如给个机会让她们变成保护别人的一个物品,她们会变成什么?用一个姿势代表这样物品,定住不动,引导成员进入戏剧情景中,在安全、自由的范围内进行角色扮演,并通过形体语言初步体验角色扮演的心理感受,了解自我问题诉求。随后引出挑战故事:假如主人公坐火车遇到了火车脱轨,车厢起火,呈现遇火和保护的故事,而成员是主人公的护身符,会怎么保护主人公?要求成员对故事进行角色扮演。目的是通过设计危机的场景,引导团体成员角色代入思考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扮演,领悟保护和被保护带来的内心感受,从心理层面了解剧本背后的情绪和精神。最后的讨论与分享,治疗师进一步引导成员们思考“护身符”实质是什么?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谁曾是成员的护身符,成员又是谁的护身符?帮助成员们将虚拟的故事情节和自己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成员们看见影响的发生,让成员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被爱着的,同时也有爱的人,从而使自己内心力量更强大。
结束分享时有不少成员落泪,想起家人对自己从信任变失望,但一直没有抛弃自己,心中充满了戒治的力量。有成员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感谢父母一直在保护、关爱着自己,自己感到很幸福。治疗师观察到每一位成员给自己生命之树写上的收获都是关于“感恩”和“爱”。
主题三:《獾的礼物》
治疗师以“礼物传递”暖身活动开始,要求每个成员都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用虚拟的方式互相赠送。治疗师扮演獾,成员扮演森林里的动物,它们都是獾的好朋友。獾给每一位朋友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而獾有一天会老去,假如成员是獾的朋友,在得知獾老去的消息时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或者状态?邀请成员做出静像表达。目的是让成员表达她们对情绪的理解与表达方式。接着森林里的鼹鼠想要轻生,大家要帮助鼹鼠走出难关,给成员设置劝说鼹鼠的任务。目的是让成员扮演生命态度积极的动物,在劝说中思考走出难关的情绪。围绕着角色扮演和静像表达,治疗师和成员展开讨论与分享,治疗师引导成员直面死亡,理解死亡的意义,在獾留下的礼物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生命有终点,人生却没有。死亡是每个人的结局,作为生命的终点,谁也无法避免。如果能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那到真正死亡那一天也不会留下太多遗憾。治疗师观察到本次治疗气氛虽然凝重,但是成员对生命的思考明显更加深入。
主题四:《人生无悔 未来可期》
治疗师在暖身活动中,提出问题:如果成员变成一只...(动物),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引出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接着进入情景,提出个人价值的思考,进行生死观澄清:人生应该...,人生不应该...;生命应该...,生命不应该...;活着应该...,活着不应该...;生活应该...,生活不应该...治疗师让成员围成一圈,紧密坐着。每一位成员对生死观澄清进行思考并写到便利贴,最后治疗师收齐便利贴,将每一张贴到地上,每人从地上挑选1-3张自己认同和不认同的观点进行分享。成员一致认为,这次的戏剧治疗活动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思考,她们过好每一天就是存在的价值,不要放弃自己。成员完成生命之树的最后一画,将它带在自己的身边,给自己力量。
(四)治疗效果
在戏剧治疗后对8名HIV女性戒毒人员进行后测,干预前后两组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1显示,在戏剧治疗干预后,8名HIV女性戒毒人员生活目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有提升。
表1 HIV女性戒毒人员生活目的量表前后测得分比较 |
||
项目 |
前测(n=8) M±SD |
后测(n=8) M±SD |
总分 |
82.77±14.75 |
97.23±16.11 |
对生命的热忱 |
31.57±7.47 |
36.10±8.37 |
生活目标 |
25.53±6.37 |
29.40±6.34 |
自主感 |
7.83±2.73 |
9.83±3.25 |
积极性 |
8.07±3.50 |
10.47±3.19 |
未来期许 |
9.77±3.25 |
11.43±2.75 |
戏剧治疗后,治疗师对8名HIV戒毒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她们对“生命有哪些意义”“理想中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遇到困难的做法”“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去保护它”“应该如何去珍惜生命中重要的人”等问题的答案。从访谈资料中分析得知整个团体成员在对生命的感知,自我资源认知及自信自尊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表现有:角色扮演环节,每一位成员从排斥到全程投入享受,并清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沉淀与反思环节,有个别成员想到了家人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而落泪等;在结束期,郭某跟赖某久久地陷入了沉思,在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上写下了“爱自己”和“不要放弃”。通过团体治疗前后评估,证实经过团体心理戏剧治疗课程,HIV女性戒毒人员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其情绪行为问题得到改善,对增强戒毒信心有一定积极作用。
【案例思考】
(一)继续摸索更适合的戏剧治疗评估方式。本次戏剧治疗效果评估工具比较单一,采用了台湾学者宋秋蓉以青少年被试修订的《生活目的量表》进行前、后测量对比数据,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评估的参考性和有效性略显欠缺,接下来继续寻找更合适的评估方式,进行多维度评估,更好地验证团体治疗效果。
(二)继续创新戏剧心理治疗效果。戏剧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创新式的心理治疗方法,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处理本我与超我的关系,更容易让戒毒人员将潜意识的心理矛盾外化,并且戒毒人员参与积极性较高,从而有效解决戒毒人员心理问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继续创新戏剧治疗主题使其更贴合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将戏剧治疗与其它心理治疗方法相结合,扩大戏剧心理治疗适用范围。
(三)继续将戏剧治疗应用多元化。戏剧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发展历程虽短,但它的治疗效果不容忽视。戏剧治疗强调形体、声音等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以表达性治疗为取向,所以可将治疗对象在年龄、症状因素上加以丰富,以适用不同的心理需求的戒毒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