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以“多元文化”成功化解吴某悲观心理的干预案例

以“多元文化”成功化解吴某悲观心理的干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吴某,男,1977年1月出生未婚,初中学历,家中有母亲和一个哥哥。初中毕业后吴某一直在外务工,已缴纳个人社保和医保,且本人无犯罪记录。2006年因涉嫌吸毒被当地派出所抓获并强制戒毒两年,2008年解戒出来后继续在外务工,2021年因在自己家中再次注射海洛因被抓获由公安戒毒所转送至省永桥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两年。

【案例基本情况】

吴某自进入大队以来表现较好,能够积极主动完成日常习艺劳动,但平时沉默寡言,不爱说话,也因宿舍内务卫生未达到大队标准受到一些批评,进而埋怨自己脑子“笨”,思想上比较悲观,不愿与他人进行交流。2021年吴某在打完亲情电话后情绪反常,加上个人性格内向,在宿舍一直坐着且不和任何人说话。执勤民警发现他有异常,找其了解情况,但吴某不肯诉说缘由,还表示活着看不到希望,谈话效果不理想。鉴于此,中队民警组成了教育矫治小组,全面摸排吴某的情况,对其采取针对性的矫治措施。

(一)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存在的症结

经所里民警对吴某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阳性项目数目5项,分别为躯体化自评结果45分,自评结果人际关系敏感得分30分,敌对得分25分,偏执得分20分,抑郁得分35分。根据心理测试表的结果,结合吴某日常的行为和中队民警平时的观察了解,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个人性格方面,吴某较为内向、腼腆,不主动与人接触、话语较少,同时也有较强的地域观念;二是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不喜欢被“开玩笑”,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没做好事情容易陷入自责;三是家庭情况不懂处理。母亲因病住院令其非常担忧,加之自己一直处于未婚状态,未能尽孝使他心里常常感到对家庭的愧疚,平时极少向家里拨打亲情电话,经常逃避现实,情绪长时间比较压抑,多次表示对生活失去信心,看不到希望。

(二)方案制定与实施

由于自身性格内向且自卑,无法排解和化解心理问题。中队教育矫治小组决定以“孝文化”“宿舍文化”为敲门砖,对其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1.以“孝文化”强化责任教育,打开内在心结。中队民警以共情的方法对吴某开展谈心交流,站在他的角度,理解其因母亲住院治疗、自己一直未婚而无奈、自责的感受,聆听其内心想法,使其情绪得到充分宣泄,并引导他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待他放下戒备心理,民警以“孝文化”责任感教育为出发点,开展情景模拟活动,引导他担当家庭责任,理解孝敬父母的含义,进一步引导他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该担负的责任,努力改造,早日回归社会。中队民警还经常与吴某哥哥通电话,希望他能多给吴某一些理解和关心,便于吴某更好地进行教育戒治。后来在民警的鼓励下,吴某鼓起勇气拨打了亲情电话,并得知了家里近况:母亲在院治疗病情好转,由哥哥嫂子妥善照顾。吴某终于放下了心头大石,特别是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劝解后,他也重获希望,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并下定决心安心戒治,回归社会后承担起家庭责任。

2.以“宿舍文化”强化同伴教育,培养人际交流。吴某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文化教育机会很少,由于之前在外务工的职业习惯,在人际交流方面有所欠缺,主要体现为不主动打招呼、不主动交谈、很少与宿舍成员交流。对此,中队教育矫治小组认为可以结合“宿舍文化”教育课程,对其进行教育矫正,逐步培养其良好的与他人交流习惯,使其更好地融入集体、处理好人际关系。在课堂上,民警在介绍“宿舍文化”内涵及意义时,着重讲解“宿舍文化”在戒治生活的作用,强调了“学会交流”“增强信心”“集体观念”“互帮互助”这几点。中队民警观察到吴某听课特别认真,并在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不要闷着自己,尽可能打开心扉多与其他人交流,才会感觉到放松”。课后,民警还鼓励吴某向宿舍完成内务卫生较好的戒毒人员学习技巧,吴某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愿意采取更主动的方式沟通交流,不因批评而过分自责,而是想办法改进,并且多与其他同伴多交流。可以看出,结合“孝文化”教育和自我反思、有效沟通,帮助吴某找到了促进其加强人际交往的突破点。

3.以“红色文化”强化思想教育,加快行为养成。吴某的家乡是著名抗战英雄方志敏的故乡,是方志敏精神的发源地。因此,中队教育矫治小组认为可以利用吴某对家乡的了解及对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崇敬为抓手,开展方志敏精神的学习宣传及心得分享会,鼓励吴某站上讲台为大家讲述方志敏同志的故事。该活动以方志敏精神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让吴某在讲述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革命烈士不畏艰险奋力开创新时代的伟大精神,这个过程既是给予他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在整个大中队掀起了一股向革命先烈学习的热潮,该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让吴某增强了自信,激发了戒治积极性。

同时,在平时队伍集合及活动中,民警也经常关注吴某的行为,发现他比之前更愿意交流,有些时候能与其他戒毒人员进行主动沟通。中队民警后期还将继续进行积极鼓励和引导,结合教育矫治工作中个人谈心谈话及疏导,一步一步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思考】

(一)打开心结是开展教育矫治的关键所在。吴某之前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自身内心的悲观、自责和有事闷在心里不愿沟通交流等心理原因作祟,而他的心结则是加重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根据其日常行为表现,结合心理测试所得结果,中队教育矫治小组正确把握住了吴某的心理问题后,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矫治措施,引导他逐步走出心理困境,合理宣泄情绪,减轻思想负担,从而使吴某放下了心理包袱,重新树立戒治信心。因此,对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的戒毒人员,“攻心”是关键。

(二)精准施策是推进教育矫治的有力举措。有些戒毒人员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教育矫治小组根据吴某的行为表现,采取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把思想教育和戒治活动紧密结合。在思想教育中不用“说教式”方法,而是注重互动和启发,让吴某和其他戒毒人员一样学有所思,从中深刻反省自身的过错,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下,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并通过发掘他的一些特长,突破他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化解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戒毒人员关系,从而增强自信,激发戒治积极性。民警在吴某逐渐好转后便抓紧机会,继续跟踪关注,强化教育,使其更好适应戒治生活。针对问题精准对焦、多措并举,能够有效地促进戒毒人员积极主动配合戒治管理工作。

(三)集体关系是探索教育矫治的可行内容。吴某与不少戒毒人员一样,普遍认为康复戒治是自己个人的事,没有必要与他人相处交往。然而两年的戒治生活时间并不短,所以要让戒毒人员,特别是一些内向或有自闭倾向的比较难矫治的戒毒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戒治生活,引导他们树立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集体关系非常重要。本案例中,民警以“多元文化”教育为主线,通过沟通加强吴某与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了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目的。因此,集体关系在探索戒毒人员教育矫治中是一项可行内容,对像吴某一样的戒毒人员坚定戒治信心有较大的帮助,不过需要把握好度,避免他们之间关系过密,避免一些戒毒人员进行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为必要前提,确保场所持续安全稳定。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