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促进认知日记疗法帮助戒毒人员吴某修复家庭关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人本主义理论创始人卡尔.罗杰斯指出“日记在咨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认知日记疗法是引导来访者通过日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及需求的心理咨询方法。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运用促进认知日记疗法,融合释梦、意象对话、生涯规划理论、情境式体验等心理咨询技术,给戒毒人员制定主题,引导其探索和理清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其成长和发展、生存样貌和人生状态,帮助其直面、外化并且调节自身的情绪,从而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与家庭的关系。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信息及现实表现
戒毒人员吴某,男,1993年10月出生,已婚。2019年10月进入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戒。 该戒毒人员入所以来,戒治态度不端正,拒绝完成正常的习艺任务,不服从管理、纪律涣散、性格孤僻,与其他戒毒人员的相处过程中摩擦不断,甚至情绪一度失控发生肢体冲突,被列为大队重点管理人员。
通过调阅档案、访谈亲属、个别谈话等方法,分管民警对吴某的成长轨迹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吴某从小父母离异,由母亲带大,能体会母亲的不易,但又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和母亲交流时经常容易情绪激化,对母亲充满抱怨和抗拒。他自认为是被父亲遗弃的孩子,特别是父亲再婚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父子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家庭原因造成吴某极度自卑,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混社会”。“你们生了我,却从没有给我一点幸福”“要错都是你们错”,吴某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父母离异造成的,便自暴自弃用毒品麻醉自己。第一次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吴某也曾发誓要戒毒,但不久又再次沦陷。每次吸毒之后,吴某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自我评价也越来越低。进入戒毒所后,吴某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和父母联系,但与同戒人员交流时又反复强调家人对他很好,处于自欺欺人、自我矛盾的状态。
二、矫治过程
大队分管民警会同心理矫治中心咨询师综合分析,认为吴某入所后种种不遵守规范、不接受教育的行为,以及对父母既抗拒怨恨又内疚的矛盾心理,其背后有深层的家庭原因。心理矫治中心认为可以采用促进认知日记疗法帮助吴某修复家庭关系,进而促使其思想和行为的转变。
日记疗法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方式,侧重于对求助者认知和意义的构建,鼓励其对自身想法、感受和行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咨询师通过分析戒毒人员家庭事件背后的非理性想法和信念以及引发的情绪后果,通过记录日记进行创造性表达和写作的过程引导其感受与情绪,达到自我探索、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目的。
第一周:学习用日记方式记录内心感受
按照促进认知日记的方法,咨询师指导吴某用结构式的日记方法记录内心感受。日记分为三栏,第一栏“情境”,第二栏“感受”,第三栏“伴随的想法”。
吴某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在戒治生活中的不适应,和同戒人员相处过程中的压力,和对母亲的愧疚。如下:
认知日记第一周(以2天为例)
情境 |
感受 |
伴随的想法 |
我最近心情很慌乱 |
恐惧、无助 |
父母会不会嫌弃我 |
我没有遵守管理规定 |
愤怒、怨恨、沮丧 |
我想对抗别人 |
通过每天的日记,让其看到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情境带来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吴某写到:我以为自己是被遗弃的人,所以身边的人都不喜欢我。咨询师通过日记及时了解情况,引导吴某看到情绪表达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过激的情绪导致结果是什么?吴某表示愈发深刻感受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背后的无力感,同时表示要学会正确的表达。
第二周:将日记整合到生活中
通过讲述事件,事件背后的感觉,记录事件带来的启示并进行深入思考。吴某讲述了近期做的一个梦,他说:我在一片看不到任何人的荒漠里,四处飘散着白烟,我想喊可是喊不出来,我能想到的是我该怎么办,我能做什么?当咨询师和他分析到这个梦境的启示时,他说:我当时特别想喊妈妈,我害怕!可是我不敢,我伤害妈妈太多太久了。咨询师引导他分析梦境和现实中的生活有什么地方吻合,吴某写到:其实我和同宿舍的戒毒人员也不亲近,我觉得很排斥他们,也不希望他们走进我的世界。我很失落,真的很失落。咨询师允许他真实的表达,同时进一步引导,你失落什么?吴某说自己感受到了妈妈的哀伤,那么如何能终止?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吴某写到:“我要找回自己。”
第三周:用音乐和图画的方式演绎日记
日记不拘泥于文字方式,还可以通过图画和音乐方式来表达。咨询师选择了《烛光里的妈妈》和《父亲》两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中引导吴某回顾自己的吸毒经历,包括如何走上吸毒之路、父母亲看到走上他吸毒不归路时撕心裂肺的痛等等。吴某用凌乱的线条表现自己内心的纠结,用魔鬼的恐怖形象代表自己要面对的毒魔,用宝剑出鞘代表自己与毒品决裂的决心。在日记里,吴某写下“爸爸、妈妈,我知道自己错了,真的对不起!”。在随后与母亲的电话里,吴某第一次向母亲道歉,并说出了“妈妈,我爱你。”在与父亲的电话里,吴某主动询问父亲的身体健康情况,父子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吴某向分管民警坦言“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四周:在日记中重新设置自己的人生故事
日记可以改善心情、信念、还可以改变思维结构。咨询师设置“死亡体验”情境,要求吴某体会“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对父母家人说出怎样的临终遗言?”吴某感谢父母给与自己世间最宝贵的生命,决心余生让父母放心,用爱陪伴。咨询师设置“模拟体验”环节,要求吴某持续吊起双臂,感受在毒海中沉沦生不如死又不放下对毒品的执念,吴某坚持了一分钟、两分钟,他便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流着眼泪说 “好难受,我应该早一点就知道这样的痛苦!”通过上述模拟情景和体验,吴某逐渐认清了自身的资源及能力,学会了从中自我分离问题,减少症状和问题行为,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他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要再重复这样的生活,自己还年轻,父母健在、自己还有能力重头再来”。咨询师引导吴某看到自己的点滴变化,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不断增强戒治信心。吴某写到“我是一切的根源,抱怨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三、实施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吴某的矫治工作逐渐收获成效。在心结打开后,吴某向分管民警表示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同戒人员反映,无论是在宿舍生活中还是在日常戒治活动中,吴某都能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并学会接纳自己,学会处理情绪,可以与其他戒毒人员友好相处。看到了吴某的转变,民警和咨询师都感到由衷的欣慰。2021年吴某解戒出所,至今未复吸。
【案例思考】
一、找准症结是干预成功的前提
首先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本案例大队分管民警中全面了解和掌握问题人员的成长经历,在此基础上结合其现实表现,会同心理矫治中心咨询师进行综合分析,找准症结,为随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转化契机是干预成功的关键
在该案例中,咨询师注意捕捉来访者在日记表达中的情绪变化,当发现当来访者出现诸如从强词夺理到陷入沉思,从若有所思到滔滔不绝等表现,表明其情绪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教育矫治的转机时刻,这时候咨询师及时介入,趁热打铁,层层深入,不断强化,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综合运用心理技术是干预成功的核心
本案例运用的促进认知日记疗法结合了综合性的心理技术,对心理咨询师的控场能力、场景切换、随机应变等素质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要求戒毒场所的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持续提升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