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冷漠情绪戒毒人员廖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冷漠情绪戒毒人员廖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廖某,男,22岁,广州人。首次入所接受戒毒治疗。在例行访谈过程中,咨询师了解到廖某自三个月前入所以来,对所内生活适应较差,且有尿不尽的生理状况,这个生理状况在服用了药物之后并未减轻,这对他造成了一定困扰。此外咨询师观察到他的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脸上表情冷漠,几乎没有变化,加上咨询师发觉其叙述与回答的内容不完全真实,与廖某的表情也不对应,这引起了咨询师的重视。

【案例基本情况】

(一)搜集戒毒人员资料,对其进行初步评估

通过初步交谈了解到:廖某在入所前性格较开朗简单,家里人关系很好,氛围融洽,家里是做生意的,认为自己可在家里帮衬,不想去找其他工作,也没有什么远大追求与规划。在与廖某的进一步咨询中,咨询师感到到他并未完全表达出内心隐藏的心理冲突。

(二)建立咨访关系,帮助缓解情绪

根据廖某的基本生理及心理特点,咨询师则为其制定了初步的咨询计划与咨询目标:一是与廖某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情况表达出来;二是帮助廖某找到影响其尿不尽这个生理状况的心理因素,帮助其缓解该生理状况;三是帮助廖某找到真实的内心冲突,使其正常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四是巩固与强化廖某的积极情绪与行为,找到适合的情绪抒发与缓解方式,更好地适应场所内的生活;五是帮助廖某树立正确的认知,改变其不良认知、不良情绪及不良行为。

针对廖某未察觉自己在情绪表达上的冷漠,咨询师给他布置了一项自我觉察情绪的作业,希望他能够在平常的生活中感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三)诉说内心世界,释放负面情绪

在良好的咨访关系基础上,采用积极关注技术,对廖某这次咨询时的表情及完成作业的态度表示肯定。接着,咨询师就情绪方面与廖某展开沟通,帮助其找到情绪背后的影响因素。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廖某表示自己无法适应场所内的生活,最难受、最让自己无法释怀的是爱自己的母亲报警将自己送来戒毒所这一事件。咨询师针对廖某的这一表述,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进行提问,帮助其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一:无法适应场所生活原因。他表示自己从小生活安逸,从未吃过苦,周围的亲人朋友也是一直很照顾自己。

问题二:在所外是否曾经有过没有人照顾或者自己很努力奋斗的情况。他回忆起自己之前做房地产销售时很努力也很充实的状态,咨询师对这一经历表示肯定。

问题三:母亲报警的目的是什么、母亲是否明确知道其会戒毒两年,以及其入所戒毒后母亲是否有来接见。这些问题逐渐唤起了廖某对母亲的理解,明晰了母亲对自己的用心良苦,想起母亲每个月都准时来接见自己,廖某不禁忏悔地自责起来。咨询师再次对他流露出的情感表示肯定。

咨询师向廖某解释,如果总是把不良情绪压在心里不去释放,情绪可能会找到不正当的疏通方式,比如转化成一些生理症状,这些可能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最后,咨询师给廖某布置作业,让其思考有哪些适合自己的健康积极的情绪疏解方式。

(四)巩固积极情绪,促其自我成长

咨询师与廖某回顾了前一阶段咨询的内容,并让其分享了最近的生活状态以及生理状况。廖某表示自己现在能够在场所内找到一些让自己开心的方式,例如看看《意林》、与民警打球、下象棋等,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己的心情会比较放松,没有那么多负面情绪。咨询师对其寻找到疏解情绪的方式表示肯定。

此外,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身体放松技术,教会廖某一些简单的放松、控制呼吸、松弛肌肉张力的方法,他在练习这些方法后,尿不尽的生理状况减轻了很多。至此,廖某逐渐相信自己能够运用咨询过程中所学的技能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已达到咨询目标。

【案例思考】

年轻的戒毒人员容易因为一些眼前的冲突和矛盾而引发强烈的情绪,但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够,方法不多,所以当有重大心理冲突时,他们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积忧成疾。

(一)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促进思考。在本案例中,通过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帮助廖某重新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认知,使其能够通过改变认知而积极面对自己产生的情绪,进而改善其生理状况。在苏格拉底式提问中,咨询师最重要的是促使戒毒人员思考现有观点外各种可能性,逐步构建出有关情境或事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二)认知行为疗法简单易操作。认知行为疗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传授患者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例如:传授自信技巧和呼吸技术。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在咨询后期教授廖某一些基本的放松技术,帮助其更好地疏解自己的情绪,放松心情,配合其他治疗手段,进一步鼓励其探索用不同的想法带来更多的解决方法。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