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列清单修复个性的方法对戒毒人员李某进行矫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十步脱瘾法”训练是广西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创立的一套戒毒人员预防复吸综合训练方法,“列出清单,个性修复法”是其中的第三步学习内容。该法既可放在“十步脱瘾法”训练中系统运用,也可以放在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中独立使用,目的是帮助戒毒人员正视自己、寻求帮助,主要内容是帮助戒毒人员寻找吸毒后产生的性格缺陷,列成清单,促使其面对现实,自我检讨,确认自身个性与行为方面需要改变的地方,向缺陷发起挑战,并最终战胜它,恢复正常状态。
本案例中,民警运用“列清单”的方法,帮助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的李某进行个性修复,并适时发挥亲情感召力量助其踏上戒治正轨。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男,1981年出生,小学文凭,离异。李某二十多岁时便做房地产生意,挣了不少钱,普通的生活享受已经无法满足他猎奇、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在朋友的带领下,开始吸食毒品。李某在刚开始吸毒时,没有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只是觉得毒品能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并认为自己有的是钱,可以负担得起这种高额支出。在毒品的长期侵蚀下,李某的身体垮了,无心工作,事业毁于一旦,巨额家财也被败光。李某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没钱吸毒就去借钱,在某次购买毒品的路上还把独生子丢在一旁,导致其走失,至今尚未寻回。妻子最终忍受不了债主的催债与失子之痛,选择了离婚,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此破裂。随后李某便在吸毒、戒毒、复吸的生活圈里往复,家人对其失望透顶,他自己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2021年,李某被送到广西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第三次强制戒毒。
二、现实表现
李某刚入所时十分不配合戒治活动,总会无故与其他戒毒人员吵架,个人卫生极差,经常找借口不参加习艺矫治,当看到其他戒毒和家属通话时,就会变得不开心,甚至嘲笑他人。大队民警尝试找李某进行谈话,但都被李某拒绝,李某常说“自己死了都没人管,不需要民警假惺惺的关心”。
三、方案制定
针对李某的情况,大队专门召开队务会分析原因:李某吸毒十几年时间,毒品反复侵蚀其身体和心理,性格缺陷众多,且家庭变故较大,亲情疏离。李某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便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逃避现实,拒绝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就此,大队决定从建立关系入手,运用“十步脱瘾法”训练中的第三步“列出清单,个性修复法”帮助其辨析改正性格缺点,适时帮助修复亲情关系等,对李某开展针对性矫治。
四、方案实施
(一)建立关系,走进内心
尽管李某对大队心理咨询师的主动介入与民警的个别谈话教育均较为抗拒,但大队依然没有放弃李某,一是管教民警经常对其关心,询问身体情况和人际关系,避免与他人激化矛盾;二是定期向其发放生活用品,在逢年过节时发放慰问品,解决生活困难;三是只要看到李某的戒治进步,便在戒毒人员中对其进行肯定表扬,提升自尊心与自信感。终于,在一次个别谈话教育中,李某放下对管教民警的戒备,向民警讲述了自己痛彻心扉的往事:某次他从学校接儿子回家的路上突然毒瘾犯了,就丢下儿子自己去找毒品,吸完毒后才想起来了自己把儿子弄丢了,当时已经是深夜,他到处找儿子都没有找到,此后的一个月他都在找,可最终儿子还是没有找回来,正因为这样,他的妻子彻底离开了他,家人也不愿意理他,和他完全断绝了关系……倾诉完往事,李某长长叹了口气,表示自己非常后悔,这些年来他很想念自己的家人,想让民警联系自己的家属,和他们说说话。
(二)列出清单,个性修复
在了解李某内心渴望后,管教民警向李某建议:长期吸毒,久戒不断,对其生理、心理及行为上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导致性格、情绪问题的产生,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其长期依赖毒品,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希望得到家人原谅接纳的首要前提是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与性格缺陷,并加以反省改正,才有机会重回家庭,获得家人支持。李某在认真思考后,接受的民警的建议,并在民警的帮助下列出了自己的个性清单:
1.与家人关系上的问题:自己本该赡养照顾父母,但在吸毒后只能不断地向父母索取,伸手要钱,没能尽到儿子应尽的责任;不负责任,连累妻子,经常因为毒品毒资与妻子吵架,冷落妻子,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既渴望亲近家人,又惧怕面对家人。
2.与朋友关系上的问题:说谎借钱,无力偿还,在朋友面前感到自卑,再无真心朋友。
3.引起内疚的事:因毒瘾发作,寻找毒品,导致儿子走失,至今未能寻回,巨大的悔恨、内疚充斥内心。
4.情绪上的问题:对自己无法摆脱毒品感到焦虑,嫉妒其他戒毒人员能够得到家庭温暖,对自己从一个成功人士转变为瘾君子感到耻辱。
5.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可怜,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由自己来承担,怨恨社会。
6.与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内心脆弱,封闭,通过对其他戒毒人员进行攻击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
李某对清单上的缺陷进行确认,管教民警在随后的戒治活动中进一步教授其战胜这些缺陷的技能:
1.对待父母、妻子、朋友真诚悔过,能够在所内行动的就尽快行动,如通过写信、打电话的方式道歉等,没法立即补偿的,也可以先做个计划,待有机会时再行动。道歉时对方接受更好,不接受也没关系,因为自己已经尽力了,接受与否是对方的选择。
2.积极参加习艺学习,争取劳动报酬,一方面自食其力减轻家人负担,适时偿还债务,另一方面学习就业技能,转变心态,做好出所后的就业规划,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3.珍惜眼前,在照顾好自己与家人的前提下,不放弃寻找儿子的机会,以实际行动弥补对儿子、家人的亏欠。
4.报名参加所内“十步脱瘾法”训练班,认真学习毒品知识,认清毒害,掌握拒毒技巧,树立戒毒信心。
5.看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正确处理场所内的人际关系。
(三)积极行动,重获亲情
在管教民警的帮助下,李某积极行动,向自身缺陷发起了挑战并有了明显效果:其遵规守纪意识有了较大提升;个人内务卫生做得有模有样;与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进一步缓和,极少发生矛盾;习艺矫治也表现积极,得到民警肯定。在李某取得一定戒治成绩后,民警建议其通过写信的方式向父母忏悔道歉,并由民警通过家访的方式将信送给其父母。
民警在家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李某的父母身体健康,暂时生活还能生活自理,本不想再在李某身上花费气力,就此断绝关系,但在看了李某的信件与听了李某戒治情况介绍后,两位老人表示只要李某肯真心悔改,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可以进行通话联系。
民警把父母的话传达给李某,李某十分感动。大队安排李某和父母通话,第一次通话时李某非常激动,几乎无法和父母正常说话。在随后多次的亲情电话催化下,李某在所内的戒治表现越来越好。为巩固提升李某的戒治成绩,大队领导向所领导申请李某与父母进行所内视频会见的机会,并得到批准。在视频会见时,李某刚一看到父母眼泪就不自觉的掉下来。这次会见使得李某的戒治信心极为振奋,在接下的戒治生活中表现的越来越好。
五、矫治效果
在后续的矫治生活中,李某进一步正视个人个性清单,时刻警醒,不断挑战,逐步改正了性格缺陷,获得家人的接纳。在民警的持续教育引导下,李某明白了戒毒要从当下做起,从改变自身点滴做起,只有真正戒毒,争取早日回归家庭社会才能弥补对亲人的遗憾。
【案例思考】
对戒毒人员来说,首次接触毒品的原因有很多,但久戒不断的关键因素,是吸毒上瘾后发生的性格、心理、行为的改变,如自卑、自私、怨恨、淡漠等,这些改变使复吸行为极易发生。在教育戒治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列清单、个性修复的方法,帮助戒毒人员认清自我,正确反省,在戒治生活中积极行动,进行挑战,通过戒治成绩的取得树立戒毒信心。同时让家人看到戒毒人员具体的行为改变,争取其对戒毒人员的支持,进一步激发戒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