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敏感多疑且不适应戒毒场所戒毒人员李某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李某某,男,已婚。2017年李某某被其朋友以吸两口毒品不会上瘾为由开始接触毒品,最终吸食毒品上瘾。2019年被父母发现以后,李某某因无法面对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妻女,自愿到县公安局戒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后转送至省仁兴戒毒所。自入所以来,李某某一直遵规守纪,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与生产任务,只是生活中较为沉默寡言,除了必要的工作与学习,很少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不管是组长还是专管民警问话都是回答“嗯”或是“喔”,再问下去就一问三不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案例基本情况】
一、原因分析
专管民警通过与李某某开展谈心谈话并向李某某同房间的戒毒人员、所在生产线工序组长、班组长以及平时与其较为投缘、走得较近的戒毒人员等进一步了解其近期表现与诱发异常行为的缘由。
1.思念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妻子幼女。由于在家中时其幼女比较依赖李某某,入所后因想念女儿,李某某经常一人发呆。新冠疫情爆发后,为保障场所安全,戒毒所实行全封闭执勤管理,停止了家属探访。这一措施虽提高了场所的安全稳定系数,但原在县戒毒所里习惯每个月与家人见面的李某某却难以忍受,且由于疫情原因,家人给他的汇款也不像以前那样固定和及时了。在入所考核后的亲情电话中,李某某感觉妻子对其的态度似乎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的亲近,李某某由此怀疑妻子将要离他而去,进而出现了多疑、失眠、头疼、苦恼、精力减退、无愉悦感、食欲欠佳、体重减轻等症状。
2.对戒毒场所环境不适应。一方面,李某某到了新环境后,不熟悉所里的规章制度,对大队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抵触情绪,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导致产生畏惧感。另一方面,李某某入所前较少与他人接触,入所后一下子和同房间各种各样的戒毒人员接触,心理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导致越来越沉默,越来越自卑。内心的苦恼,与生活上的不适应,直接影响到李某某规律的戒治生活,进而产生了焦虑、抑郁情绪,导致其生产、学习上的退步。
二、制定方案及实施
民警通过对李某某掌握情况的综合分析,李某某的情绪与行为表现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结合民警多年来的对戒毒人员的了解,进一步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鉴于李某某存在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可判断为因对亲情的渴望和对场所的不适应而产生的抑郁心理问题,于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育矫治:
(一)民警通过摄入性谈话,收集、修正、详实其相关资料;运用尊重、热情、积极关注等沟通技能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接受民警,进而积极开展心理疏导。
(二)民警通过开导与教育,纠正李某某的不合理信念,由浅入深引导其凡事要往积极的方向去想。疫情期间的封闭管理,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健康与场所的安全稳定。虽然停止了探访,但不能在潜意识里过于夸大其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亲情电话,一样可以获得亲人的慰藉与关怀。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更要自我激励,以良好的身体与精神面貌去面对戒治生活;至于妻子电话中言语冷淡,可能是由于其心情不好,或是家庭琐事所引起的,并不一定就是要离去的征兆,不要胡乱猜测;挽留亲情与家庭的唯一方法就是戒掉毒品,因此,要让亲人们看到你的改变,感受到你的决心,对你重新燃起希望,刮目相看。通过这个阶段的治疗,李某某的心态有了明显转变,抑郁与焦虑情绪明显减轻,多疑、失眠、头疼等症状得以缓解。
(三)丰富戒治生活,淡化抑郁情绪。为了让李某某尽快从抑郁与焦虑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民警鼓励其多参与集体活动(棋牌比赛、合唱活动等),尤其是戒毒康复训练与趣味运动比赛。适当的活动让李某某心情开朗,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使其加强了与其他戒毒人员的交流,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他们的话题,李某某由沉默、孤僻变得乐观而积极。
三、实施效果
通过集体活动与民警适时的心理辅导,李某某的戒治生活逐步趋于正常,焦虑与抑郁症状基本已经消除。他对电话中妻子冷淡的语气不再耿耿于怀,相反,每次拨打亲情电话时都对家人嘘寒问暖,嘱咐他们注意身体,做好疫情防护,并告知他们:自己一切安好,无需挂念,对解除后的生活充满憧憬,并承诺出去后远离毒品、积极生活,语气中满满的都是自信。几次亲情电话过后,妻子对其又重新燃起了希望,而李某某的戒治信念也变得更加坚定。通过教育引导,李某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清晰的知道自己接下来的每一天将要做些什么和将来想要收获什么,并为之努力。现在李某某是大队一名组长,配合专管民警进行平时的日常管理,在后续的谈心交流中李某某表示要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归社会与家人团聚。
【案例思考】
本案例中的李某某,性格内向,沉默而略显孤僻。这样性格类型的人较他人更为敏感和多疑,以至于其妻子对他的语气稍有变化,便固执的认为将要离他而去,并引发了自身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戒治信念与戒治生活。
在本案例李某某身上一系列“多米诺骨牌”似的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亲情对于戒治的重要影响,是影响成功戒治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常工作中,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位戒毒人员的家属都配合进行帮教,给予戒毒人员关爱与包容。但我们应该随时关注戒毒人员的言行和戒治生活状态,在其表现异常时能第一时间采取正确且有效的方式予以心理介入,给予关怀与鼓励,引导其用正面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亲人们的言行与态度,降低该因素对其戒治生活、戒治信念产生的负面影响。
希望可以予人以激情,目标可以予人以动力。对戒毒人员来讲,唤醒他们对日后美好人生的憧憬,重燃他们的人生希望,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矫治手段。这需要民警更加细致的了解戒毒人员的爱好、特长、家庭及社会关系等一系列详细信息,更加关注其戒治心理状态,更加理解他们的顾虑与面对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树立戒毒自信心,远离毒品,积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