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家庭治疗模式帮助戒毒人员冯某重建家庭支持系统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的戒毒过程中,家庭因素对其吸毒、戒毒、复吸等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要从根本上矫正戒毒人员的吸毒行为,仅仅对戒毒人员个体进行干预是远远不够的。戒毒人员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步入社会后,支持、强化其戒毒动机的重要一环仍然是家庭,一旦其家庭支持系统不健全或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对戒毒人员的个人因素在戒毒所内已进行了有效干预,但在步入社会后他们仍然存在极高的复吸风险。因此,以家庭治疗作为干预吸毒行为的切入点矫正戒毒人员的越轨复吸行为至关重要。
本案例中以家庭这一整体作为戒毒行为干预及治疗的切入点,通过家庭治疗技术,对戒毒人员冯某及其亲属开展系列辅导,对其原生家庭环境中若干不良因素开展干预、指导,促进戒毒人员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帮助戒毒人员提升戒毒自信,彻底戒除毒瘾。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冯某,男,1981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离异,2013年开始吸毒,滥用毒品种类:冰毒,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次。2021年1月再次因吸食冰毒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
(二)原因分析
性格因素:戒毒人员冯某头脑灵活,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且朋友义气较重。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冯某因在初中时过早接触社会闲散人员,无心读书,初中毕业后便与社会闲散人员混迹社会,后在父母安排下在当地一家电机修理店帮工,并经人介绍与吴某结婚并育有一女,但其一直与社会闲散人员在一起厮混,朋友义气较重,家庭观念较淡薄。
家庭因素:2013年与朋友玩耍时,出于自身的好奇和朋友的怂恿,开始沾染冰毒,后因自控能力较差逐渐成瘾。冯某第一次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时,冯某向家人承认错误,希望家人原谅,家人决定给其改正机会。冯某第二次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时,妻子吴某与其协议离婚,女儿抚养权归冯某,因冯某被强制隔离戒毒,女儿由其父母照顾,冯某再次向其父母保证改正错误、再不吸毒。但出所后冯某依旧与朋友厮混,期间冯某父亲突发中风,丧失劳动能力且需人照顾,而冯某于2021年1月再次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其父母对冯某一而再地因吸毒被强戒感到失望,表示家里就当没有这个人。
主观渴求:在与冯某个别谈话中发现,冯某在经历3次强制隔离戒毒后,对自身的未来道路感到迷茫和困惑,一方面存在因家人对自己的放弃以及因自己过错不能照顾家人的悔恨而产生的自暴自弃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存在希望家人能够再次原谅自己,接纳自己的渴求愿望。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根据冯某的基本情况与心理渴求,结合冯某心理症结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决定采用家庭治疗模式重建其家庭支持系统,以期达到提升戒毒信心、降低复吸风险的目的。
1.家庭系统的关系建立阶段
在此阶段,民警的任务是在戒毒人员和家庭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系统。
了解戒毒人员冯某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各自情况,通过后续照管站协助对其家庭进行走访。走访中,其父对冯某很失望不愿交流,其母对冯某的情况还是比较在意的,以其母为突破口,向家庭介绍戒毒人员冯某在所的行为表现与当前存在自暴自弃想法的主要问题,阐明冯某当前的这些表现与问题同家庭能否给予支持的辩证关系。
在促成家庭接纳冯某的基础上,民警和家庭就戒毒目标、戒毒方案达成初步的一致性的意见。利用循环性提问技巧,使家庭成员能够顺利表达对戒毒人员的看法和期望,对家庭成员的表述录制成视频,播放给冯某看,帮助其重新建立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
通过假设性提问给戒毒人员和家庭照镜子,即提出看问题的多重角度,让戒毒人员及其家人重新审视自己,促进戒毒人员和家庭成员共同面对并设法解决问题,重点让戒毒人员将自己的吸毒行为与家庭里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2.家庭系统的发现问题阶段
在此阶段,民警通过接触戒毒人员的家庭成员,了解其交往方式、家庭的规则、家庭不合谐之处,同时根据了解情况重新评价戒毒人员与家庭系统的关系,参与到戒毒人员的家庭联结中。
通过对冯某家庭的研究,其父早年参过军,性格刚硬,荣誉感较重,认为冯某的所作所为丢家里的脸、丢自己的脸,对冯某非常失望;其母家庭负担较重,既要照顾中风的老伴,又要照顾念小学的孙女,对不能承担家庭责任的冯某较为失望;冯某认为从小父亲就非常严厉,无论做什么都是自己不对,自己之所以喜欢跟社会朋友在一起就是不想回家。通过活现技术,将戒毒人员的家庭矛盾冲突带入现场演示,创造出使家庭成员出现功能不良的沟通场景,从而观察矛盾冲突的过程并开始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
3.家庭系统的解决问题阶段
在此阶段,民警运用姿态、言语等方式来表现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和矛盾情况,让戒毒人员和家庭成员认识到家庭矛盾的主要问题。同时,引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自己对戒毒人员吸毒这一问题也存在相应责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家庭成员的积极情感,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成长。
教会家庭成员学会正向赋义,即对戒毒人员的戒毒行为从积极的方面进行描述,放弃挑剔、指责态度取而代之以一种新的观点重新定义,引导他们改变原有的相互作用模式,促使戒毒人员家庭行为模式的改变。一方面引导冯某认识到曾经严厉的父亲现在已病重卧床,自己需要承担为人子、为人父的家庭责任;另一方面引导冯某父母尝试接受冯某目前状态的现实,与冯某站在一起而不是对立面,共同去解决戒毒及其他家庭问题。
4.家庭系统的交互作用阶段
随着家庭原有的交互作用方式、成员的角色和模糊的规则被否定,家庭内部需要建立新的规则和新的处理方式。这一过程中,民警鼓励家庭成员重行动,轻描述或评论,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家庭中新的相互作用模式带来的积极后果,诱导家庭在互动中向健康良好的新模式发展,巩固干预措施的效果,促进家庭内关系的改变,以此达到实现戒毒人员获得家庭坚实支撑的目的。
鉴于冯某即将解除出所,帮助冯某制定回家后的家庭生活规划,重点在于承担家庭责任,与母亲一起,共同照顾重病父亲和年幼子女,以此重新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重点要求冯某不能只有口头保证和书面计划,必须付诸于每一天的实际行动。同时,引导其父母在冯某努力改变时给予正向的肯定和鼓励,避免挑错和责怪的对立,共同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实施效果
通过引进家庭治疗,以整个家庭为对象,通过了解和研究家庭的系统与结构,鼓励冯某家庭成员改变互动和沟通模式,重新建立家庭规则、角色及责任,发现家庭的潜在规则,引导并帮助他们调整其行为,促进其成长,切实的解决家庭中现有的冲突和问题,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治疗过程中,使家庭的功能运作从失常走向正常,以家庭的整体改变重建戒毒人员的家庭支持系统,实现戒毒人员操守效果的有效保持。
【案例思考】
(一)戒毒所特殊性的制约
家庭治疗要求家庭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但是戒毒所作为特殊的监管机构,从自身安全、场所稳定等综合考虑,不可能长期、大量的让社会人士进入,所内开展的家庭治疗工作坊一般也只能利用父亲节、母亲节、儿童节以及寒暑假等特殊节点开展,一般时间跨度较大,对戒毒人员家庭开展家庭治疗的连续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自然也就影响了家庭治疗的实际效果。
(二)对专业化要求的限制
由于家庭治疗的流派较多,家庭治疗过程中需要运用诸如家庭雕塑、家庭系统排列、叙事、心理剧等各种治疗技术,对家庭治疗师的专业化要求较高。特别是针对吸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提倡使用整合式的家庭治疗方法,治疗师除了必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知识进行融合,如果治疗师的训练不够、经验不足很容易在面对整个家庭时出现“怯场”和逃避现场的恐慌感,更直接影响着治疗师进入到戒毒人员原生家庭角色中解决问题的深入程度,从而对能否影响戒毒人员的戒毒效果产生影响。
(三)戒毒人员家庭的阻抗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家丑不可外扬”,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应该在家庭内部解决。 “清官难断家务事”外人介入家庭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复杂难解,这些观念深深影响了戒毒人员的家庭。戒毒人员家庭一方面渴望有专业人士指导他们抗复吸和家庭支持的相关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又对咨询民警这一“外人”进入其家庭系统中充满矛盾,可以说既排斥又期待。这就需要咨询民警下足功夫与戒毒人员的家庭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才能被视为“自己人”,获得家庭成员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