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良心理戒毒人员陈某的心理咨询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陈某,男,33岁, 海南人,初中文化,离异有一子,无重大疾病及家族精神病史,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健在。2004年首次吸毒,2017年因吸食冰毒被公安机关查获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目前在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戒毒。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陈某自述:在习艺车间劳动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莫名其妙地胡思乱想,对以前许多本来感兴趣的事情现在提不起精神。晚上入睡困难,晚上难以入睡,总想以前发生的事情。感觉吃什么都不香,体重明显下降。其他戒毒人员大声说话时,就会情绪烦躁,焦躁不安,并伴有攻击他人的想法,因担心受到惩罚而要求进行单独管理。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心理咨询师收集到的资料:在公安机关的戒毒所,陈某曾与其他戒毒人员有过肢体冲突,受到民警的训诫教育。调入三亚戒毒所后,面对新环境出现适应障碍,害怕民警的关注,担心与其他戒毒人员再次发生冲突,而受到惩罚。“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没有了自由,解除后也将一无所有,无颜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尤其是新结识的女朋友。女朋友知道自己有吸毒史后,不但没有嫌弃自己,还主动提出换个生活环境。如果早听她的话,就不会被强制隔离戒毒。如今从海口转到三亚,也不知道女友还会不会来看自己”。陈某经常几个小时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幻想中,自己觉得这样反复地想不好,想去控制却控制不住,而且还想得很细。
(二)方案制定
1. 咨询目标商定
根据陈某的情况,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帮助陈某寻找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帮助陈某缓解不良情绪困扰并学会自我控制;帮助改善睡眠与饮食状况。
(2)长期目标。增强陈某应对挫折的能力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戒治生活;促进陈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不断完善人格。
2. 咨询方案商定
合理情绪疗法(RET),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陈某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三)实施情况
1. 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
因子名称 |
躯体化 |
强迫症状 |
人际敏感 |
抑郁 |
焦虑 |
因子分 |
1.88 |
1.70 |
2.53 |
2.36 |
2.40 |
因子名称 |
敌对 |
恐怖 |
偏执 |
精神病性 |
其它 |
因子分 |
1.93 |
1.40 |
1.83 |
1.81 |
2.23 |
测验结果:总分183分;总均分2.03分。陈某的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其他因子分比常模略高。
(2)EPQ分析:
EPQ |
粗分 |
T分 |
精神质(P) |
17 |
70 |
内外向(E) |
19 |
75 |
神经质(N) |
14 |
65 |
掩饰性(L) |
5 |
35 |
EPQ心理量表测验显示:陈某的性格类型为胆汁型,具有外向不稳定的个性特点。
根据测验结果,心理咨询师向陈某详细解释测试数据的临床意义,同时就心理咨询的方案、方法、目标、时间和次数等情况与他进行协商,开展心理矫治。
2. 心理诊断
(1)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该陈某无器质性疾病;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三原则,该陈某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就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陈某的主导症状是抑郁、焦虑,其程度与个人的经历和处境相符,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该陈某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且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未泛化,持续时间不到两个月,社会功能轻度受损,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初步诊断为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焦虑、抑郁,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3. 操作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第一次咨询(2017年9月10日)
本次咨询主要是与陈某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彼此间能够相互接纳、理解、尊重和信任等。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陈某病史资料,了解其精神状态、行为特点及求助动机,进行相关的心理测验,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根据ABC理论对陈某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陈某交谈,找出陈某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要分清主次,找出陈某目前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并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向陈某介绍所采用的咨询方法并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解释。
(2)领悟阶段第二次咨询(2017年9月17日)
本次咨询主要是帮助陈某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陈某认识到情绪困扰的原因与自己有关,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寻找到陈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新的戒治环境产生适应障碍,尤其是对民警的管理产生了恐惧心理,并压抑自己的情绪,害怕民警的关注,表现出紧张、焦虑情绪。通过进一步会谈,搜集更多的与心理问题产生有关的信息,并对陈某所持有的合理与不合理的信念加以区分,抓住陈某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合理信念,并与负性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相联系。
第三次咨询(2017年9月23日)
本次咨询主要是进一步使陈某对自身问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关系达到领悟。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相关理论,进一步对陈某整理出来的问题逐步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对话交谈,对诱发性事件(A)引发陈某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陈某的不合理信念。比如“因为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过肢体冲突,被确定为重点人员,认为转所后也不会给这里的民警留下好印象”等属于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观念;“女朋友没来看我,就认为她要放弃我了”“有戒毒人员在周围大声说话,就认为对自己有意见”等属于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观念;“认为只有单独管理才能避免产生冲突”“女朋友必须来看我”等属于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观念。
(3)修通阶段
第四、五次咨询(2017年10月10日、10月13日)
本两次咨询主要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修正、改变陈某不合理信念为中心工作,这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这两次咨询主要是让陈某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以认知性的家庭作业RET自助表为例:首先让陈某写出事件A和结果C;其次从表中已列出的十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况的B,或写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再次要求陈某对B逐一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陈某要填写出他所获得的新的情绪和行为。完成RET自助表实际上就是一个陈某自己进行ABCDE工作的过程,从而使陈某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使其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4)再教育阶段第六次咨询(2017年10月25日)
本次咨询主要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帮助陈某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陈某在咨询结束后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三)咨询效果
1. SCL-90心理测验结果
心理咨询前后对比:
因子 名称 |
躯体化 |
强迫 症状 |
人际 敏感 |
抑郁 |
焦虑 |
咨询前 |
1.88 |
1.70 |
2.53 |
2.36 |
2.40 |
咨询后 |
1.66 |
1.58 |
1.53 |
1.72 |
1.70 |
因子 名称 |
敌对 |
恐怖 |
偏执 |
精神 病性 |
其它 |
咨询前 |
1.93 |
1.40 |
1.83 |
1.81 |
2.23 |
咨询后 |
1.40 |
1.36 |
1.70 |
1.78 |
1.30 |
2. 陈某自我评价
遇到问题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不再出现焦躁不安、冲动易怒的情形;晚上能正常睡眠达七个多小时,吃东西也有滋有味了;能够放松回答民警的问题,并与其他戒毒人员正常交流。
3. 大队警察评价
咨询后,该陈某教育戒治情况表现良好,能够正常参与大队日常活动,与大队其他戒毒人员能够和平共处,未再发生肢体及言语冲突。
4. 心理咨询师评估
陈某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均出现积极变化,不良情绪症状基本消除或缓解,人际关系得以良性发展。
【案例思考】
本次咨询意象对话技术运用较好,具体特点有心理诊断容易,可以迅速探明陈某的心理问题;利于建立咨访关系并减少阻抗;治疗时间更快等特点。
本咨询可以尝试运用正念认知疗法(MBCT),其核心是温和的、系统化的正念训练。可以帮助陈某重拾对注意力的控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反复思考和担忧倾向。因此,对陈某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回避某些环境等方面,有强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