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帮助戒毒人员王某成功回归社会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回归指导期是在全国统一戒毒工作基本模式下,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所从戒治生活到社会生活的“最后一站”,也是戒毒人员走向社会迎接新生的“第一站”。开展多种形式的回归社会教育,能够帮助戒毒人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重建生活信心,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点亮戒毒人员的“新生之路”。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王某,32岁,离异,初中文化程度,吸毒史12年,注射、吸食海洛因、冰毒,于2020年6月被公安机关查获,被强制隔离戒毒2年。
王某是家中长女,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被打骂。王某13岁时,父母离异,各自再婚,把她送给老人抚养。王某与父母关系僵化,义务教育断断续续,初中毕业后,开始进入社会打零工,因交友不慎沾染毒品,吸毒成瘾。入所后,戒治态度端正,能够服从民警管教,劳动积极,表现良好。
2022年5月上旬,民警发现王某有明显的焦虑症状,遂与其进行个别教育谈话。在谈话中,王某表示,还有一个多月出所,内心既期盼又迷茫,不知道如何才能融入社会和家庭,也不知道能否就业,担心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冲击,更担心无法避免复吸。
(二)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生存技能。缺乏工作经验和谋生技能,因长期吸食毒品,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接触社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从事农业或体力劳动,让就业的道路更加狭窄。
(2)自尊心强,抗压、抗挫能力弱。想戒毒,又怕戒不了,吸毒的“心瘾”未彻底清除、难以脱离毒友圈等多因素叠加容易导致复吸。
(3)就业观、人生观有偏差,缺少明晰的职业规划。出所后想去一个新的地方生活,有一定的自我逃避心理,无法接纳自己,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
2.客观原因
(1)家庭支持薄弱。家庭关系僵化,由于吸毒对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担心家属在其强制隔离戒毒解除后对其采取冷漠态度、任其自生自灭。戒毒人员大多对此感到心灰意冷,无所寄托,找不到戒除毒瘾的动力。
(2)环境诱惑影响。强戒所内环境封闭,戒毒人员接触不到社会的引诱因素,而回归社会后诱惑增多,对自我控制力有一定挑战性。
(3)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有吸毒史员工。尽管《禁毒法》《戒毒条例》中均有不得歧视吸毒人员,保障吸毒人员就业、就学的权益的相关条款,但社会上一些用工单位在招工审核时发现招工对象有吸毒、戒毒的经历会拒绝录用,这种就业歧视加剧了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困难。
以上主客观因素相互渗透、共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引导戒毒人员重塑希望和信心,助力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三)方案制定
1.形势宣传引导掌握政策要求。形势政策教育与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认真做好回归指导期戒毒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特别是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
2.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加强适应性训练。针对戒毒人员出所后可能面对的毒友诱惑等常见情形,设计应对、化解策略,开展针对性的适应性训练,帮助戒毒人员巩固掌握拒绝毒品的技巧,提升应对高危情景的本领,强化拒毒心理,增强回归信心。
3.开展回归个别谈话,全面认识自己。能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困难和挫折的价值,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提高抗挫能力、抗压能力。引导形成自信、乐观、坚强性格,帮助顺利融入社会、家庭,成功就业。
4.总结分享,筑牢坚强家庭支持,同心同向巩固成效。组织戒毒人员撰写《戒治总结》,对个人思想、行为、收获等进行总结回顾,并通过视频探视、亲情电话形式将戒治情况及决心分享给家人,充分发挥亲情感化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家庭支撑,让强戒人员回归社会后“有家回,有亲依”。
(四)矫治过程
第一阶段:开展形势政策主题教育活动,架起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桥梁”。一是围绕中国特色毒品问题治理力度,禁毒戒毒形势进行宣讲,根据目前后续照管的相关政策,开展政策宣讲教育,介绍戒毒康复指导站的性质及相关工作程序,引导戒毒人员积极投入社区康复行动中,建立健康的朋友圈,鼓励戒毒人员出所后自觉遵纪守法,用实际行动立足自身,服务社会。二是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指示要求,认真做好即将解戒的戒毒人员教育工作,采取定时收看新闻联播、开展专题宣讲形式,教育引导戒毒人员了解掌握最新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要求,提高遵纪守法,增强服从管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出所后能够积极配合做好防疫抗疫工作。
第二阶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树立拒毒信心。民警根据戒毒人员可能遇到的复吸情况,引导戒毒人员开启“烧脑模式”讨论应对方法。讨论结束后,民警组织戒毒人员还原场景、扮演角色,反复进行“遇见毒友”“毒友邀请吸毒”等拒毒情景模拟。刚开始戒毒人员都会有许多不适应的症状,集中表现为拒毒态度不坚定、眼神游离、举止不自然等。在民警的指导下,戒毒人员慢慢调整呼吸,不断给自己鼓劲,在现场其他戒毒人员的掌声鼓励等心理暗示下,她们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坚定。
第三阶段:开展回归个别谈话,全面认识自我。民警引导王某将自己的兴趣、优缺点、特长及意向工作全部写出来,并要求其不要回避自身缺点和不足,正确评价自己,认真思考如何扬长避短发展自我。民警依据王某的性格特点及工作技能、经验,提供就业指导及就业政策讲解,树立其积极的求职理念,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其以发展的眼光看自己,用实际行动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我,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面对生活中各种的成功和挫折,提高抗压、抗挫能力。
第四阶段:总结回顾,筑牢坚强家庭支持。民警组织即将解教戒毒人员撰写《戒治总结》,围绕行为养成、个人思想、行为、收获进行总结,通过视频探视、亲情电话形式把戒治情况分享给家属,积极修复家庭关系,搭建起亲情的“桥梁”,帮助戒毒人员顺利回归家庭,巩固和提升戒治成果。
(五)矫治效果
1.王某表示已经明确自己的想法,感到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清晰,对新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出所后将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积极主动寻找工作,坚定拒毒信心,立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成绩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次出去,再也不来了。”她咬着牙,信誓旦旦地对自己说。
2.2022年6月,戒毒人员王某解教回归社会。2022年10月民警通过电话回访得知,王某现就职于一家快递公司做分拣员,工作得心应手,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出所后再未和过去的毒友联系,家人看到她的改变与进步非常欣慰,时常鼓舞激励她,给予她许多关爱和监督,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了戒毒信心。她还告诉民警,自己交了个男朋友,感情恩爱,马上就要结婚了,言语中透漏着幸福与喜悦,对新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王某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家庭中得到了支持与理解,从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得到了改变,有效预防复吸,达到了顺利融入社会的长远目标。
【案例思考】
回归指导期的心理矫治工作目标,是提高戒毒人员戒治信心,为回归社会做好心理准备。这个阶段是戒毒人员戒治生活的终点,也是戒毒人员走向社会、迎接新生的起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回归社会教育,能够帮助戒毒人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对高危情境的敏感性,提高戒毒人员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坚定彻底远离毒品的决心和保持操守的信念,增强重新走好人生正道的信心,安心回归重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