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将“仁义礼智信”融入戒毒人员道德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将“仁义礼智信”融入戒毒人员道德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戒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做人的基础,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同时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当今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通过对戒毒人员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其道德素养,不断坚定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信念与意志。

【案例基本情况】

一、 基本内涵

“仁”即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即爱人,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将仁应用到戒毒人员的教育中,是处理好干警与戒毒人员关系、戒毒人员与戒毒人员的关系、戒毒人员与社会的关系的一济良方。

“义”即公正或合乎公益的道理或举动,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言约信用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是作为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和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体现为勇敢、忠诚、见义勇为,敢于坚持正义,惩治邪恶。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在中华文化中,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

“礼”即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的最高价值,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和发展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即聪明、智慧之意,引申为知识。古语有“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智从道德智慧引申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培养戒毒人员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信”即诚实,不欺骗。引申为戒毒人员在做人做事时要诚实,不舞弊、不欺骗。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不会再有信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二、“仁义礼智信”融入戒毒人员道德教育的意义

“仁义礼智信”直指人生问题,对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精准阐释,对当下戒毒人员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思考人生意义

教育戒毒人员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明确自身的存在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前提。

1.个人的生命意义

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个人的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父母家人,属于社会,每个人都应对生命有敬畏的责任和义务。珍惜生命,不仅要珍惜自然生命,更要积极修身,不断充实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引导戒毒人员感受生命之美好、人生之幸福。

2.个人的社会意义

人总是处于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之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价值需要通过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来实现。引导戒毒人员远离毒品、拥抱亲人、回报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处理人生矛盾

尽管个人生命唯一且珍贵,但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减少功利倾向,真正实现“大义”。引导戒毒人员将与他人的矛盾扼杀在摇篮里,避免发生肢体冲突。

(三)和谐人际关系

中华“礼”文化博大精深,形式上多种多样,如敬语、拱手礼、成人礼等,然而不少礼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戒毒人员中存在不少失礼行为,如因出言不逊导致戒毒人员矛盾、公共礼仪意识淡薄。引导戒毒人员学习中华礼文化内容,创新礼仪形式,作文明有礼的人。

(四)加强辨别能力

“智”要求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部分吸毒人员由于缺乏辨别能力,才会上当受骗沾染毒品,通过“智”的教育,引导戒毒人员追求真善美。

(五)实践诚信品质

“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可见,“信”是立身国安之保障。一些吸毒人员对亲人谎话连篇,诚信缺失,因此要加大对戒毒人员的诚信教育,将诚实守信作为基本道德素养,不断引导戒毒人员加强诚信意识、实践诚信品质。

三、“仁义礼智信”融入戒毒人员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教育方面

1.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

  为了调动戒毒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戒治效果。可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什么叫行为导向教学法?指以戒毒人员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对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戒毒人员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教学技术包括:模拟、表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设问等形式,引导戒毒人员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戒毒人员更多参与、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的机会,通过教学与活动逐渐提升戒毒人员的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使戒毒人员知、信、行相统一,并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培养道德素养。  

2.贯彻全程德育“素质养成教育”

吉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采用“二年如一日,素质养成法”,实施全程德育,真正养成戒毒人员的行为规范,培养戒毒人员的优良品德,实行人格培养,进而培养戒毒人员职业素养,强化育人效果。所谓“二年如一日,素质养成法”,就是在戒毒所二年,在民警的指导下,戒毒人员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如“诵读《弟子规》、细讲《弟子规》、力行《弟子规》”。戒毒人员在所二年,每天8点早读,诵读《弟子规》;8点10分,由一位戒毒人员上讲台复讲《弟子规》、细讲《弟子规》,结合中国古典思想和典故,讲《弟子规》的内涵,应用和自己的体会,之后其他戒毒人员点评;每周开《弟子规》主题小队会。每周民警会给戒毒人员布置任务,如戒毒人员和父母拨打亲情电话时,主动问候父母,报平安;和父母分享学习《弟子规》的认识,自己前后的变化,力行《弟子规》的体会。戒毒人员将《弟子规》应用到戒治生活中,和睦多了、矛盾少了,理解多了、抱怨少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培养戒毒人员的素质、品德、人格,让戒毒人员在所二年,有真正的变化,真正的改变,脱胎换骨,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

3.建设道德讲堂

为提升戒毒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吉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建设道德讲堂,倡导戒毒人员树立“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所内为同伴送爱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的理念。通过观看道德模范宣传片、讲授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捕捉身边模范先进典型等方式,传播身边凡人的“仁义礼智信”推动先进道德观念入脑入心,营造“人人争做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鼓励戒毒人员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净化戒毒人员心灵,弘扬善行,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管理方面

完善戒毒人员德育的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吉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一直高度重视对戒毒人员的管理,每一年都要评选优秀戒毒人员、授业标兵、民管标兵。在评选优秀戒毒人员、大队学委、小队班委时还要重点考查德,有才无德的坚决不评,对遵守道德突出的学生给予褒奖,对违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逐步完善德育的评价机制,使戒毒人员在戒治生活中积极践行仁义礼智信。在所内文化中开辟一个“最美学员”专栏,针对戒毒人员的好人好事、文明礼貌等优秀品质进行宣传,可以设置“助人为乐之星、诚实守信之星、文明礼貌之星等,以戒毒人员为榜样对戒毒人员的善举进行宣传,从而给戒毒人员以直观、鲜活的印象,深化了戒毒人员对道德力量的了解和认同,使戒毒人员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有了标准和参照。

(三)戒治方面

将“仁义礼智信”融入到戒治的各个阶段。一是在入所教育阶段,培植戒毒人员对“仁义礼智信”的亲近感。通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观看道德模范宣传片,引发戒毒人员产生感恩意识、敬畏心理,增加吸毒负罪感的认识,产生强烈的戒毒愿望。二是在康复巩固阶段,提高戒毒人员对“仁义礼智信”的感知力。要“一门深入,长期熏修”,比如就从《弟子规》开始,引导戒毒人员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增强道德品质修炼。以“每月一讲”或“每周一讲”的形式,让戒毒人员领略“仁义礼智信”的无穷魅力,在“破”与“立”中不断增强戒毒成效。三是在回归适应阶段,增强戒毒人员对“仁义礼智信”的自信心。引导戒毒人员在学修“仁义礼智信”中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拒绝毒品的能力,感悟“仁义礼智信”对幸福人生的重大意义,自觉以“仁义礼智信”律己修身、安心戒毒。四是在后续照管阶段,提高戒毒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力。此时戒毒人员已经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可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尽情施展才智,不断巩固“仁义礼智信”教育的持续效应,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不断延长保持操守的时间,直到彻底成功戒毒,拥有幸福人生。

【案例思考】

一、结合实际引入“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对戒毒人员的教育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改造其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将“仁义礼智信”引入戒毒场所教育,要结合戒毒人员的现实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向戒毒人员呈现有营养的文化盛宴。

二、创新形式进行“仁义礼智信”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做有仁爱心、为人义道、懂礼仪、有理智、守信用的人,在戒毒场所进行“仁义礼智信”教育,可以不断发掘戒毒人员的潜力,创造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呈现通俗易懂的文化盛宴。引导戒毒人员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宽容、懂得换位思考,包容他人;感恩,知道并珍惜幸福,懂得知足;责任,懂得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有担当;自信,有主见;诚信,说话做事从不失言;勤奋,勤耕耘才能丰收。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