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引导戒毒人员刘某积极戒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两种思维模式在面对成功、失败、挑战、困难、批评等情况以及对自身的评价方面会有不同的看法。固定性思维模式者认为人的能力是与身俱来的,对自身的评价往往不准确,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选择逃避来避免自己失败,而一旦自己失败了就容易陷入自卑、抑郁的状态。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对自己的能力能以开放的心态去评价,同时愿意接受挑战和困难,并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对戒毒人员特别是初次强戒人员而言,强制隔离戒毒的两年是人生中影响极其深刻的两年,不同思维模式的戒毒人员在面对强戒时的不同看法往往会影响其在戒治过程中的表现和戒毒的成功率。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刘某,男,20岁,有四年吸毒经历。刘某为家中独子,少时成绩较好,中学后父母离婚,刘某跟随母亲生活,家庭变故导致学习分心,成绩不断下滑,出现厌学情绪,后开始逃学,混迹社会,在此期间染上毒瘾。2019年刘某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入队后,刘某戒治态度消极,多次与他人发生争吵,同戒人员反映其性格内向,不善交流,认为自己还年轻,吸毒了一辈子就完了,导致入所后思想负担较重。
(二)原因分析
通过多次深入谈话及多方面了解情况,民警认为在刘某对待强制隔离戒毒具有固定性的思维模式,导致刘某产生消极戒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刘某为外省籍人员,同戒人员多为本市户籍,刘某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外地人,给自己贴上了不合群的否定标签,且入所后,刘某一直无探访、无亲情电话,缺少关心和帮助,缺乏归属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刘某焦虑情绪的产生。
错误认知强戒制度:刘某认为强制隔离戒毒是自己的“污点”,担心会因此影响以后各方面的生活,因此产生消极情绪,认为自己人生再无希望,消极戒治。
错误的人生观:刘某中学时期就开始混迹社会,此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过早地接触社会的负面信息,让刘某的人生偏离了同龄人的生长发育轨迹,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偏信“命运”,对个人自身的努力缺乏正确认识,不愿意努力改变生活,认为自己沾染了毒品就没法戒除,对自己的生活缺乏合理的规划。
适应能力较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不愿主动融入中队戒治生活。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综合分析刘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民警认为刘某对强制隔离戒毒的错误认识,及其对自身行为的不科学认知是其消极戒治的根本原因,改变其固定性思维模式,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使其科学、能动地认识自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民警根据刘某的情况,制定了对应的矫治计划:
1.消除刻板印象,增强归属感和融入感
书籍分享《刻板印象》,通过书籍阅读和谈话教育共同探讨的方式帮助刘某理解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意识到自己主观上存在“外省籍人员,会被孤立”这一错误认识,并由此带来社交上的压力,引导其通过培养成长型思维、多元思维和自我肯定的方式克服刻板印象带来的压力。
民警在日常教育管理、习艺劳动任务下达、积分考核、奖惩兑现过程中坚持一视同仁,不因户籍差异搞区别对待,同时在生活上对其关心和帮助,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在空闲时间以闲聊的方式加强民警与刘某的沟通交流,让刘某放下心理防御,主动消除偏见。
2.培养成长型思维,正确对待强制隔离戒毒生活
引入相关概念,阐明作用原理。通过谈话教育和名人故事讲述的方式向刘某介绍固定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概念,两种思维模式在遇到相同场景时的不同思考方式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让刘某认识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处理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态度和结果。
主动接受现实,正确面对问题。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性思维模式,不同人固定性思维模式存在的方向和激发原因不同。通过成长过程回顾,典型事件分析帮助刘某认识到自己固定性思维的存在,并主动接受这一事实,进一步分析其过往经历和入所后戒治表现,可以得出结论,刘某目前的心理状态比较悲观,偏信“命运”,在新环境适应、个人努力与成就、个人成功的定义上存在固定性思维。
事件回顾,分析触发条件。以内观场景构建的方式从“在哪些场景、遇到哪类问题时会触发固定性思维模式”“触发固定思维模式时是如何思考的”“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三个方面帮助刘某分析思维模式,同时对触发场景,思考过程和引发的行为等要素以卡片形式做好记录,帮助其在遇到类似场景时保持警惕。
破旧立新,改变思维模式。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教育刘某目前戒治状态不好的原因是其不愿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进而产生的防御性心理和行为,引导刘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思考目前的状况。一是引导刘某将强制隔离戒毒看成人生的转折,是其学习法律法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锻炼自身社交能力、提升个人修养的机会,教育其主动接纳强戒生活,积极适应新环境;二是引导教育刘某主动迎接困难,将困难当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三是引用梅西等人物事迹,证明个人努力在条件不足的情况发挥的巨大作用;四是摒弃人生无望说,教育刘某个人的成功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
设立目标,反思总结。打印思维模式对比图,每周利用学习日对照思维模式对比图,从个人心态、自身亮点和不足、周围人的亮点和不足对我的启发三方面总结一周戒治表现,并对下一周的戒治生活做出规划。
(四)实施效果
方案实施三个月后,刘某能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看待强制隔离戒毒,自信心慢慢建立,主动融入正常戒治生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遇事能主动向民警反应并寻求帮助,做到遵规守纪。
【案例思考】
(一)纠正错误认知,培养积极心态是基础
部分戒毒人员特别是初次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强制隔离戒毒存在认知错误,同时巨大的环境改变会导致戒毒人员心态消极,思维模式培养从心态和思维方式上引导这部分人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强戒生活,为后续戒治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耐心、恒心、信任是思维模式养成的必要条件
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培养成长性思维模式可以起到稳定戒毒人员心态的作用。但思维模式培养是多角度、长久性工作,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养成,因此,民警在培养成长性思维模式时要有耐心和恒心,多与戒毒人员沟通,建立信任关系,才能发挥实效。
(三)因人施教,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不同戒毒人员,其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征不尽相同,在思维模式培养时要充分分析固定思维模式的触发条件,找准切入点,“量身定做”矫治方案,做到因人施教、“一人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