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戒毒人员王某教育矫治案例

戒毒人员王某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随着吸食毒品导致心理疾病的戒毒人员增多,如何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矫治是目前戒毒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我队根据戒毒工作实际,运用个别教育手段,同时结合心理矫治等教育手段,进行教育矫治,效果明显。

王某,男,45岁,小学文化程度,家住榆林市某县,未婚。于2016年12月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作出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的决定。王某间断性吸食冰毒1年。曾因吸食新型毒品导致人格偏执障碍。

强戒前,王某2006年曾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刑5年。刑满释放回村后,兄弟三人为分割财产、赡养母亲吵闹,大打出手,兄弟关系僵化,亲情隔离。村里人也因王某服刑历史和偷盗的恶习,远离歧视他。王某因此用怀疑的眼光仇视周围的人和物,变本加厉祸害乡里,惹民滋事,横行霸道,和村子里的人无正常交往。入所后,王某情绪波动大,易激惹,行为冲动,自控能力差,多次因琐事同本班组、同寝室戒毒人员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甚至对其他戒毒人员主动攻击,人际关系一度紧张。民警多次对其加以教育,收效甚微。王某入所3个月后,以不出工、绝食、企图自杀等行为对抗民警的管理和教育,成为影响场所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根据王某的状况,大队将其确定为重点攻坚对象,制定转化方案,采取措施化解场所不安定因素。

【方案制定】

(一)对症分析,综合评判

1.量表测试,分析特征。大队矫治团队曾找王某谈话,但其抵触情绪很大。大队及时调整方向,改为请教育部门心理咨询师找王某谈心。在心理咨询师的循循善诱下,王某的不良情绪全部宣泄出来,(因为心理咨询师不是本队管教民警)咨询师给予抚慰后,与王某建立了初步咨询关系。在王某本人的同意下,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了心理测试。王某的SCL_90测试结果显示:偏执2.5、敌对3.0、抑郁2.3、人际关系2.65、精神1.6、躯体化1.98、焦虑2.58、恐怖2.31。为了寻找其心理突破口,咨询师对其气质类型、艾森克个性量表测量,显示其气质类型为多血质-胆汁质混合型,艾森克个性量表中E项(测定内外向)分值58.6T,典型的外向型。心理矫治中心召集全所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会诊,通过测量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其多项因子超标,其中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焦虑明显偏离正常值。综合气质类型、艾森克个性量表测量,咨询师会诊后开出心理特征处方:焦虑、敏感、抑郁、爱冒险、大脑灵活、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自我防御性强、不接受他人意见、喜感情用事,人际关系紧张。

2.家庭调查,搜集情况

据王某自述,他从小一直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不融洽的氛围中。小时候父母因生计和家庭琐事经常吵闹,他对父亲自小怨恨。其父去世后,在赡养母亲的事情上,其兄弟之间争来吵去,互相推诿,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可村里人不仅不理解支持他,反而嘲笑他。王某因盗窃判刑后,他栽植的四亩苹果园由其哥哥照管,但在王某刑满释放回家后,其哥哥不仅没把种植果树所得的五年收入给他,还用砍刀斧头伤害他。另外,他弟弟和弟媳还给村里人散布谣言,说他有辱王家门风,给王家断了后。由此,王某认为人都不可信,都不友好,连自己的同胞兄弟也如此。加之,王某刑满回村后,村民歧视他、远离他、侮辱他、嘲弄他,他却无人诉说,因此时常产生孤独感、焦虑感。而他却不甘心受辱,常常想引起村里人的注意,就用骂大街、耍泼皮等形式称霸村里。但适得其反,村民视其为瘟神,对其退避三舍。家庭的不和睦,亲情的隔离以及同周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影响了王某的思维方式、情感倾向,导致了王某的不良人格。具体表现为神经过敏,心胸狭窄,对人无端猜疑,思想和行为固执死板。

3.涉毒回访,找准内因

大队主动联系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电话回访。从办案民警介绍情况得知,王某家住在陕北某山区,家里一穷二白,刑满释放后,尚能遵纪守法,精心照管四亩果园,并在村委的扶贫帮困下,想脱贫致富。但种植果园需要的投资很大,他既没资金,又没有人愿意接济帮助他,被迫无奈的情况下,他盗窃了农资超市的化肥和农膜。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村主任为其担保,为他上交了500元的罚款。在此期间,经人引诱,王某染上了毒品,吸食冰毒,属于那种饥一顿饱一顿的“周末烟民”。同年三月,他又因吸食毒品没有资金,抱着侥幸的心理又去粮油店盗窃了人家的玉米、面粉等物资准备贱卖购买毒品,结果未遂。公安机关依据《治安处罚法》对其罚款1000元结案。在一次专项活动中,公安机关将王某作为涉毒人员决定对其强制隔离戒毒2年。对次,王某认为,公安机关在办案的过程中是“罚了不打,打了不罚”,现在决定他强制隔离戒毒,必须将他的罚款退回,因为1000元是他的血汗钱。因为诉求没能实现,所以王某在入所后,心里无法接受既成事实和现实,就采取不出工、绝食、企图上吊自杀等消极行为对抗,并对其他戒毒人员进行攻击。总体上,错误的认知是其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使他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崩溃的边缘。表现为,整个精神活动持久地集中于某一事物,易受外界刺激和影响,情绪易波动,常因小事发生冲动,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自残、自杀等行为,用仇恨的心理对待周围事物,有强烈的报复欲望。

(二)制定方案,合力转化

通过对王某的心理测量、家庭元素、涉毒情况、入所后现实表现等多种因素分析,可以认定,王某具有不良的个性,有明显的人格偏执障碍,易走极端。所领导和业务科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动态分析会,制定措施,部署工作方案,加紧对王某的攻坚教育转化。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王某心理变化和人格偏执障碍原因,我们认为用简单的谈话和说教不可能转化王某,必须从心理、情感、认知、行为、管理、教育等方面着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矫治,才能达到转化效果。在管理科、教育科、心理咨询师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我队成立了矫治团队,拟定了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六步教育矫治转化方案。第一步主要是对其采取约束性保护措施,防止出现极端事件。第二步主要是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矫正其偏执心理,调适其不稳定情绪。第三步主要是提供法律服务,帮助王某树立法制观念,遵规守纪。第四步主要是帮助王某与他人建立正常的、融洽的人际关系。第五步主要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其错误的认知。第六步主要是激发自我意识、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树立戒毒信心。我们矫治团队主要方法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重视对其个性特征的把握,认清其不良人格的本质,采取有效的疏导方法,健全其个性人格,培养其自我意识,使其由一个情绪极端不稳定,好走极端爱钻牛角尖的人,转变成一个能参加适应性劳动,思想和行动能按照制度和规范行事的人。

【实施情况】

在对王某的教育矫治转化中,矫治团队注重从其思想和行为表现中发现深层次原因。通过观察和分析,矫治团队认为王某强戒前后的表现,反映了其不良人格形成的心理演变过程。要端正其对现实的认知态度,纠正其盲目错误的思想认知,除改变其不良行为外,还应注意消除其不稳定、不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对其个性心理施加影响,正面疏通和引导,逐步培养其健康人格。矫治团队采取了“六步走”,对其实施教育矫正。

(一)采取约束性保护措施,单独管理,防止其自虐、自杀。从以上心理分析可以看出,王某有自虐、自杀等不良行为倾向,为了防止发生极端事件,同时为了不影响其他戒毒人员的正常教育矫治秩序和生活秩序,避免给其他戒毒人员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对王某进行单独管理,采取约束性保护措施,安排两名戒毒人员24小时帮助其料理日常生活。大队1名领导和管理科1名领导对其从不同角度做思想工作,落实值班民警巡查制度和直接管理制度,确保其不发生自虐、自杀等不良行为,确保队上矫治秩序的稳定。

(二)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矫正其偏执心理,调适其不稳定情绪。我们在对王某的帮助引导中,首先让该王某按照他的思维习惯把他的家庭、生活、社会经历、案情等情况自主讲述出来,让他尽情倾诉,尽情发泄愤怒、不满、压抑、仇恨等情绪,管教民警只做一名忠实的听众,不发表任何意见,不参加任何评议,使他认为民警很愿意了解他的事,使其不安的情绪得到调整。其次,对其关注的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我们逐级逐部门对其谈话引导,让其认为各级领导对其很重视,使其合理情绪得到转化,促使其逐步消除消极情绪。再次,给予其物资上的支持,帮助其解决了衣服、鞋子等生活必需品,让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里的管教民警把他当人看待,不歧视他,并能真正帮助其解决困难,使其对立的情绪得到缓解。

(三) 提供法律服务、树立法制观念,让其偏执的思想从各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中解脱出来。首先,让王某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人活在世界上,不是单个的抽象物,而是要和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要遵守社会的法律;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盗窃、吸毒行为的错误,认识到因此而遭受惩罚的必然性。其次,邀请我所法律专业人员给其讲解法律法规,并让其明白对他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法律依据。再次,通过对其案情的分析,让其真正认识到公安机关对其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是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的情况下作出的,根本就没有违规,也不是和他过不去,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荒谬的。

(四)改善人际关系,帮助其建立支持系统。一是建立和谐的戒治关系,进而消除其对民警的对抗心理。让其了解民警与戒毒人员之间从情感和人格上是平等的,同时又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矫治与被矫治的关系,不能一味的要求绝对平等,让其明白不服从管理就是妨碍民警正常履行职责,要受到纪律处罚。以此来消除他的对抗心态,帮助他和民警建立和谐戒治关系,使其能主动接受民警的帮助和教育。二是教会王某和本班组,本寝室、本队戒毒人员处理好戒治关系。咨询师通过“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训练,让王某明白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为人处世的错误方式,,进而认识到别人对他并无恶意,自己不要胡思乱想,和睦相处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以此激发他的内在潜力,促进他建立对待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三是修复和亲人的亲情关系。矫治团队与家属通过电话、家访、并经当地政府部门耐心沟通,终于同意了电话沟通,来所探访。利用亲情电话、家属探访的契机等让王某和家里人谈心,让误会、误解、矛盾化解,其哥和其弟弟也表示对王某有“不抛弃,不放弃”的骨肉情,王某的兄弟关系得到修复,亲情观念得到增强,进而激发了王某戒治动力,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五)提高认知水平,增强戒毒信心。根据王某的行为特征,我们矫治团队注重对其采取团体治疗方法,让其尽快融入戒治生活。通过团体辅导、协作性趣味活动、双人绑腿走、三人抬轿游戏活动等手段,影响、感染他。在活动中,戒毒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创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也使王某认识到平等、沟通、团结、互助、协作、团队的重要性,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改变他的不正确、不符合实际的观念。经过多次团体活动和全所集体活动,王某和戒毒人员之间关系明显改善,敌意明显减少,在大队整体安排下,也能承担戒毒人员厕所、水房、太阳能浴室的卫生清洁工作,其戒毒的信心也有所增强。

(六)激发自我意识、培养其健康的人格。首先,引导王某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其入所后出现的一系列不良行为的分析,使其认识到不良行为给队上乃至全所所改造秩序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培养其积极接纳自我的态度。引导其从强制隔离戒毒这件事中解脱出来,要立足实际、面对现实,转移自己的意志和情趣。并对王某前一阶段打扫厕所、水房、养花养草的成绩给予肯定,让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自身优势,鼓励其克己之短、扬己之长,依靠自己的双手发财致富奔小康。再次,引导其做出努力改善自我,告诫其要熟知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合情、合理、合法的创造财富,这不仅是在实现个人价值,而且也是在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案例思考】

(一)效果

经过对王某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人格的疏通引导和培养,王某整体状况有所好转,负面情绪明显减少,与同班组、同寝室戒毒人员之间关系也变得相对融洽,大家也都接受了他。大队心理矫治辅导团队对王某进行了2次SCL—90测试,结果显示多项因子分值趋于正常水平,敌对和偏执两项得到明显改善。王某在认知上也有大的转变,对刚入所时的行为表现有所悔改,再没有偏激的语言和行为,也不像刚入所时那样偏执和任性,能按管教民警的要求投入到自己的戒治生活中去。大队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安排其打扫厕所、水房、太阳能浴室卫生,他能按管理民警要求去做。工作之余,利用种植果树的特长,积极主动承担大队办公室、戒毒人员宿舍花卉栽培和管护工作,通过他的栽培、嫁接,大队共养植花卉300余盆,改善了本队环境,王某给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讲述他养植的花卉时,滔滔不绝,变得阳光开朗,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二)思考

对王某的管理、教育和心理矫治,是我队管教团队攻坚克难、最感到欣慰的一次教育实践,也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1.矫治戒毒人员的不良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就应当从改变认知入手。戒毒人员入所后,由于认知的绝对化、片面化和极端化,使他们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并经常做出不良的行为反应。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个性倾向和反社会心理,甚至酿成“六防”事故。因而,要想使戒毒人员“明身份、知荣辱、懂规矩、守纪律”,就应当从改变认知入手。

2. 可以通过心理矫治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情绪进行调整。通过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矫治、心理治疗,可以使他们平息焦虑、消除抑郁,以平静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戒治生活,防止因过度激动或绝望而出现突发事故。

3.可以通过心理矫治来实现不良人格的转变。戒毒人员由于社会化过程的缺失,导致了不健康人格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咨询治疗,使戒毒人员的人格得到重塑,使他们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其行为方式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4.做好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可以促进场所安全稳定工作。有些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入所后,很难适应戒毒所的生活,人际关系紧张,经常违规违纪,屡教不改。其实这是一种病态行为,我们根据心理学原理,运用特定的治疗措施和行为训练技术,可以达到对戒毒人员病态行为的矫正,达到安心戒治,有力促进场所安全稳定。

5.心理矫治工作对我们管教民警提出了挑战。心理矫正工作对我们广大民警来说还是一个盲区。我们首先要在广大民警中开展心理学知识普及教育,在戒毒人员中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心理互动的良好局面,营造一种有利于矫治教育的氛围,让民警和戒毒人员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里矫治。其次,要加强对民警心理矫治工作的专业训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矫治队伍。最后,要立足实际、结合“治本安全观”工作指示,逐步建立起戒毒人员心理矫治体系和评估手段,使心理矫治工作成为我们“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减少回头率”的有效武器。

6.要注重提高心理矫治手段的运用技术和技巧。接受心理矫治的人员一般是自愿的,具有主动性,而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则是戒毒民警主动,戒毒人员是被动的。因而戒毒人员主动性不够,加之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强制环境对戒毒人员调整心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戒毒人员在这方面动力不足,稳定性不够,因此、创造一个适应于戒毒人员心理调整、矫治的环境,辅助于适度行为养成,管理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也可以说是如何把心理矫治很好运用到戒毒人员的管理教育之中,来提高教育教育质量,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的问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