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谈话技术帮助临近解戒戒毒人员罗某缓解消极情绪的教育矫治案例

运用谈话技术帮助临近解戒戒毒人员罗某缓解消极情绪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在临近解戒期间的表现因人而异,一部分戒毒人员或担心不适应外界环境,或对回到社会后感到前途渺茫,或顾虑不被家庭和社会认可,因此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焦虑、紧张和消极等负面情绪,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干预,会消减其戒治信心,进而影响戒治效果。因此,有效帮助临近解戒戒毒人员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调节负面情绪、放下心理包袱,是促进他们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一环。

【案例基本情况】

一、现实表现

戒毒人员罗某,男,35岁,高中文化程度。2014年曾强制隔离戒毒,2021年因复吸再次被送到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罗某有过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历,入所后很快适应了戒毒场所的管理要求,能遵守所规队纪,按要求参加习艺劳动和教育课程。鉴于其表现较好,大队让其负责卫生组的工作。

在临近解戒出所前三个月,该戒毒人员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经常独处等异常行为,面对民警谈话时态度敷衍,沉默寡言,不愿沟通交流。近期以腰痛为由提出不想工作,与其平常的表现大相径庭。

二、制定并实施矫治方案

(一)及时了解情况

罗某的反常表现引起了民警的关注。民警一方面留意观察罗某的日常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找同宿舍戒毒人员及与其日常来往较多的戒毒人员谈话,掌握到罗某近期的一些思想情况,比如罗某曾经说“家里人不愿意帮我办理提前解戒的手续,反正我也想开了,大不了就按期解戒”,还经常唉声叹气,别人问他也不说,只说“现实太残酷了,看淡了人情冷暖,人生很没劲”等等。

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罗某的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原来罗某妻子对罗某即将解戒回家的事情非但不欢迎,反而非常不安,担心其又走上复吸的道路。罗某要求家属协助办理提前解戒手续,其妻子既不表示拒绝,也不表示同意,而是劝说罗某安心戒毒,说“还是在戒毒所里比较让人放心”。对此,罗某语言很生硬,其妻子态度也不好,甚至对其冷嘲热讽。夫妻双方的沟通很不愉快。

(二)综合分析研判

掌握到罗某的情况后,大队召开研判会进行综合研判讨论。结合罗某近期各方面的言行表现,民警分析罗某是因为不善于与家人沟通交流,得不到亲情支持,临近解戒期无法办理提前解戒手续,对未来感到非常迷茫,缺乏走出去的信心,因而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

大队成立由大队长、教育副大队长、分管民警组成的帮教小组,制定了“谈话教育引导,改善人际关系,确立生活目标”的矫治方案。

(三)落实矫治方案

第一步是谈话教育引导,促使罗某打开心扉。大队民警找罗某进行单独谈话,以询问其近期的状况及出所后的打算为切入点,引导其打开话题。罗某刚开始消极敷衍,眼神躲闪,不愿意与民警进行深入的交流。面对这种情况,民警在谈话中运用“关注和倾听”“理解非言语行为”“共情”“真诚和自我暴露”“尊重”“维持信任”等心理咨询技术建立信任关系。前三次谈话,罗某表现出较强的抗阻,不愿意主动谈,民警没有强求,只是表达关心,让其感受到警察的真心实意。第四次谈话,罗某终于敞开心扉,说出心里的苦闷和烦恼:“我小时候生活很快乐,初中阶段和一群社会人员厮混,成了人们口中的小混混,对此家里人只知道打骂,没有很好的教育我,导致我越陷越深,到后来发展到吸毒的地步。我陷在吸毒、戒毒、复吸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有一段时间,我暂时摆脱了毒品,也遇到了一个包容我的人,组建了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是我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又和以前的朋友在一起,再次吸毒,结果被送到了强制隔离戒毒所。第一次在戒毒所期间,我老婆相信我会改好,说等我回来。没想到我解戒出来不久就再次复吸,又被关进戒毒所。这一次,家里人彻底失望了,我老婆认为我没有说过一句实话,出来只能祸害全家。这一切都是我的错,不知道今后自己该往哪里走。”

第二步是帮助罗某增强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在取得罗某信任的基础上,民警进一步帮助其正视自己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民警使罗某意识到,与妻子的紧张关系是导致消极情绪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改进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民警建议罗某担任一段时间的小组长,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担任小组长期间,民警把“理解非言语行为”“共情”“尊重”等理念和方法与罗某交流,鼓励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处理好与同戒的矛盾。在多次实践、总结、提升的过程中,罗某逐渐掌握了有效的沟通技巧,这让他很欣慰,也增强了他与妻子有效沟通的信心。在民警的鼓励下,罗某与妻子进行了多次亲情电话沟通,耐心地向妻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让妻子了解自己的戒毒决心,最终获得了妻子的谅解。

第三步是帮助制定计划,确立生活目标。改变的核心是实际行动,罗某最初不想制定目标,走一步算一步。民警在谈话中说:“船无方向难航行,人无理想没前程。当你不知道要走什么方向的时候,你就会一直站在原地。”并进一步给予指导,切实可行的目标应当遵循五个原则,分别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和有时限。罗某经过思考,明确了自己最想实现的目标是做好家务的同时种甘蔗,为家里分担经济压力。确立生活目标让罗某对未来充满希望,更进一步强化了戒毒信心。

(四)阶段成效反馈

在一次谈话中,罗某对民警谈自己的感受:“我虽然没有能够获得提前解戒,但是心里也能够坦然接受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家人更好的沟通。以前由于我不知道怎样与家人沟通,心情不好就去找毒品排解,毒品成了我逃避现实问题的方法,最终害人害己。感谢民警在最后关头拉了我一把。”在民警的耐心教育和引导下,罗某的思想有了明显的转变,逐渐打开心结,回归到正常的戒治生活中。

【案例思考】

一、合理谈话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帮助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本案例中要使戒毒人员罗某打开心扉,首先应该让他感到安全和被信任。个别谈话是教育矫治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戒毒民警必须掌握和有效运用的工作技能,合理谈话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帮助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二、抓住特定时期的特定问题,及时给予关注解决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戒毒人员在临近解戒期间容易出现各种思想问题,产生懈怠情绪。此时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关注,可以使戒毒人员对民警更加信任,这也为戒毒人员解戒出所之后的后续照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谈话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体现在让戒毒人员接纳民警的开解,更重要的是帮助戒毒人员学会如何跟他人有效沟通,正如本案例中罗某提到,由于不知道怎样与家人沟通才会心情不好就去找毒品排解。临近解戒的戒毒人员,更加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学会理解与表达,才能不被情绪控制,远离毒品侵害。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