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戒毒人员王某的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王某,男,1982年生,高中文化,已婚,2017年8月中旬因吸食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2017年8月末转入松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
入所体检身体状况,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入睡困难,有早醒现象。心理状态检查情况:情绪不稳定,易怒易激动,很少与人交流。入监心理测试结果,SAS测试结果:粗分49分,标准分63分,提示存在中度焦虑。SDS测试结果:粗分48分,标准分69分,提示存在重度忧郁。
【案例基本情况】
王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油田双职工家庭,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王某比较聪明,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一度被家人寄予厚望,希望能考上大学。高考失利后,没有继续复读,而是直接走向社会。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家贸易公司,做起了调料批发生意。因为头脑灵活,生意很红火。但是后来和他合伙的两个朋友染上赌博,卷着公司的钱“跑路”了。终日王某颓废不振,到娱乐场所买醉,最终误入吸毒的歧途。
入所警察问话时,王某交流时语速缓慢,与人沟通时比较紧张。入所后,组员反映王某在生活组有哭泣的现象,很少与组员交流,情绪比较急躁,平时比较敏感多疑,自述对家人有负罪感,思想包袱较重,王某自卑感很强,与组员在相处中感到紧张,也易与组员发生矛盾,警惕性强,做事不积极,在周记中流露出悲观的想法。
心理行为表现,经过心理行为认知XRX测试:有焦虑、抑郁症状,有轻微精神疾病症状,社会适应较差,有些怕交往,较固执、敏感,疑心偏重,有时做事不计后果,责任感不强,对判决存疑,心胸较狭窄,比较计较,荣辱观模糊,幸福观模糊,人生观模糊,自信心不强,有一定的自卑感,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有附随倾向,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对生活缺乏信心热情,自杀意识倾向或自虐倾向明显。
当前采取措施,加强王某联合包夹措施,密切关注王某的情绪、睡眠及行为变化,防范突发事件如(自杀、自伤自残、行凶等)。在王某周边尽量营造良好的戒治人际环境。安排表现较好的同乡戒毒人员人员照顾、引导他,但王某态度冷漠,存在抵触抗拒心理。根据王某的实际情况,安排王某适当的习艺劳动岗位,尽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其负性认知的刺激和影响。请医生会诊,根据王某的病情适时调整药物,稳定情绪和行为。
【矫治过程】
心理危机产生。疫情原因戒毒所停止会见,只能通过拨打亲情电话与家人联系,王某通过电话得知家中失火,房屋被烧毁,母亲暂住在亲戚家中,面对此情况,王某心急如焚,焦虑难安。
心理危机干预。民警了解到王某的反常举动后立即开展工作,心理咨询民警根据亲情电话复听情况,结合其现状,立刻找王某谈心,开展疏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房子失火被烧毁事件使王某产生了强烈的应激反应,而王某的个人意志决定他难以克服目前的现状,以至于陷入痛苦不安的状况。
心理危机处置。可以肯定的是王某已经产生心理危机,他的应激反应,会加重症状,如果处理不好,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处理得好,不但可以缓解王某的症状,还可以让其对民警产生信任,对自我产生信心,对于走入王某的内心世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心理危机应对方式。心理咨询师带王某来到宣泄室,与其深入交谈,通过共情共鸣、倾听心声等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我们通过倾听了解王某真实的想法,诱导出其内心情绪的郁结,让其将内心的悔恨、愧疚、悲伤、担心等情绪全部宣泄出来。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共情、解释促使当事人心理状态趋向平衡。不管是他坐在地上或者躺着,只要他愿意和我们交流,我们始终用善意的眼光来鼓励和支持。
寻求社会帮助,主动解决实际问题。戒毒所民警主动和其家人联系,并将他家里目前安全的状况告诉王某,让他不要担心,过分的担心和焦虑于事无补。让其认识到只有自己在所内安心戒治,才能让家人放心,才能早日出去,尽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警官,我想看看我家里人现在的情况,可不可以申请一次远程视频会见。”王某向我们提出了想见家人的要求。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还不能开展远程视频会见。心理咨询师用执法记录仪录制了一段其对父母家人的内心独白,并通过其弟弟的微信上传给其家人,再由其弟弟传回家人劝慰其安心戒治的视频。完成了一次特殊而又意义非凡的会见。看到视频中年迈的父母和二哥,以及一脸担心的妻儿时,王某禁不住泪流满面,点头许诺要自觉接受戒治,解除毒瘾,重塑新生,早日出去,成为一名守法公民。
心理干预的成效。当天,王某的过激情绪基本消除,心情恢复平静。通过此次事件后,王某彻底打开了心扉,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慢慢地走出了此次事件对其产生的阴影。民警经常找王某谈心,替他疏导心中的压抑情绪。从他的成长经历和吸毒史中看到王某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分管民警帮他买了一些法律方面的基本常识,让他学法、懂法,帮他纠正错乱的思想,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人生目标。生活上,对于他高血压和心脏病也多次询问,大队尽最大能力帮他解决实际困难。
在心理咨询师和大队民警的关心、鼓励下,王某在戒治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取得较好的教育戒治成效。
大队民警评价:以前,他总以各种理由拒绝劳动和个人包干卫生。现在劳动积极,主动完成个人内务卫生还帮戒毒人员完成小组的包干卫生,认识他的人都觉得和刚入所时判若两人。
大队其他戒毒人员评价: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是注意,不像以前一样不注意饮食,对于高血压要忌口的,他都能忍住不吃。他说要好好活下去,早点见父母。还会提醒同样有高血压的戒毒人员要注意起居饮食。
王某自我评价:感觉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以往错误的戒治观念从根本上扭转,有问题知道寻求警官帮忙。现在心情好多了,也想通了很多。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近期跟其他戒毒人员相处的很好,没有发生过争吵。对于未来,我充满希望,满怀信心。
【案例思考】
一、坚信人都有向好、向善的一面,都有完善自我的愿望。王某自投入松原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治,从内心封闭、沉默寡言及抵触、对抗戒治,到后来与其他戒毒人员之间积极沟通、融洽相处,王某逐步打开心门,以积极阳光的心态走上了自己的戒治之路。在这背后不难看到戒毒民警的影子。通过民警不懈的悉心教育、心理开导,始终不放弃对每一个戒毒人员的救治。
二、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在戒毒戒治过程中的作用。王某刚开始一直不和家人联系,也没有会见,使我们错误地认为王某和家里的关系恶劣。直到发生火灾时,戒毒人员异常举止,让我们知道戒毒人员还是深深牵挂家人的。所幸最后通过亲情的温暖,重新挽回了浪子的心。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亲情的作用在戒毒人员戒治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三、对戒毒人员的戒治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对戒毒人员的教育戒治同时也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既不能固守于一种矫治手段,也不能期望一次教育就能长期见效,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毅力。在戒毒人员教育戒治过程中要注重契合戒毒人员深层次的需求,不空谈大道理,充分发挥“个别教育”“正念练习”、团体辅导等教育矫治方法手段的融合效应,方能达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