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运用PAC理论重建家庭支持系统的心理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刘某,女,1999年出生,未婚,中专文化,父母均受过高等教育,且事业有成。刘某成长中缺少父母陪伴,因好奇试毒而误入歧途。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刘父无奈举报女儿吸毒。刘某被处强制隔离戒毒,为此对父亲充满恨意。
刘某性格外向,能较好表达内心情感,但在戒治生活中,只要涉及家人,刘某就会表现出逃避、情绪激动,甚至有骂人、摔东西等过激行为,多次表示拒绝与家人通信、通电话。
【案例基本情况】
一、心理状态评估
刘某SCL-90测试结果显示:总分168分,焦虑3.3,人际关系敏感3.3,表明刘某自觉有症状,对其影响轻微或有一定影响。SAS测试结果为68分,显示中度焦虑。
结合来访者自述、行为表现和测试结果,咨询师认为刘某的焦虑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即对亲子关系冲突表现出焦虑,排除焦虑症。与父母矛盾较深,且反应强烈,有短暂失控行为,如气愤、争吵。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干预”,都难以解脱,对生活有一定影响,并长期得不到改善。根据刘某情绪起伏较大、焦虑、行为冲动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尚可,未有泛化现象,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咨询方案制定
(一)咨询方法
根据PAC理论,刘某与其父母在交往中的心理状态是不平衡的。刘某父母习惯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的“父母”状态给予刘某关爱与关心,而刘某希望以平等、互补的“成人”状态与家人相处,这种相互交叉的不平衡作用导致了刘某与家人的对话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出现中断。咨询师需帮助刘某学会与家人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最终达到重建家庭支持系统的目的。
(二)咨询目标
1.长期目标:帮助刘某建立健康人际交往方式,利用家庭支持系统巩固戒治成效,降低复吸风险。
2.近期目标:探讨刘某回避父母行为相关的认知、情绪、行为关联模式,鼓励、指导其识别、修正认知偏差,增进沟通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同时,帮助刘某提高情绪调节、一般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建立起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社会关系。
(三)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技巧性问话,收集刘某具体信息,评估心理问题性质,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帮助刘某形成改变意愿,共同设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与刘某一起探讨回避父母的真实想法,探寻刘某与父母之间的根本问题,适时引入PAC理论,鼓励刘某理性思考父亲报警的真正原因。
第三阶段:评估刘某情绪状态的变化,通过PAC理论引入,引导刘某与家人良性互动、积极沟通,进一步探讨情绪反复的触发因素。
第四阶段:通过刘某切身感受与父母进行良性互动后的反馈情况,帮助刘某转变错误认知,强化良好沟通互动。
第五阶段:检验刘某家庭支持系统重塑情况,持续做好后续辅助工作,巩固已有的成效。
三、咨询方案的实施
1.第一阶段(第1-2次面谈)
(1)目的:收集基本情况,形成改变意愿。
(2)过程:了解刘某的基本情况、心理问题表现、成长经历中的重要事件。结合访谈收集的信息及心理测验结果,评估及反馈心理问题的性质。
(3)咨询节选:
咨询师:最近和家里人联系过吗?
刘某:他们以前忙工作,一年也见不到几次,现在倒好了,每个月来看我一次就好了。(表现得很激动及不耐烦)
咨询师:能和我聊聊你的父母吗?
刘某:他们有什么好聊的,无非就是工作忙,平时也没什么时间管我。
咨询师:其他的呢?
刘某:还能有什么其他的。(语气中带着轻视的感觉)
咨询师:和我说说这次被抓前和父母的关系吧?
刘某:我要什么他们都会给我,我爸妈其实之前就知道我吸毒的事了,那时候他们也没有骂我,就要求我不要再吸毒了,还给了我很多钱。但他们根本不懂我想要什么,我觉得还是那些朋友更懂我。这次是我爸亲自打电话报警举报我吸毒,把我抓起来的。都说虎毒不食子,他却报警抓我,现在他们要来看我,是赎罪吗?我不想见到他们。
咨询师:在你被抓的时候,你父母有什么反应吗?
刘某:能有什么反应,我爸那天一声没吭,我妈,好像哭了。(说话的声音渐渐变小)
咨询师:今后就真的不和父母见面,不再联系他们了?
刘某:(沉默,没有回答)
咨询师:那么如果,父母从此以后不再与你联系了呢?
刘某:他们不会的。(回答得很快,几乎是脱口而出)
咨询师:你现在已经年满18周岁了,从法律的角度上讲,父母已经没有抚养你的义务了,他们是完全可以不再管你的了。
刘某:如果是这样……(显示迟疑)
通过引导性谈话,使刘某重新认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重建与父母恢复正常沟通的意愿。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将谈话重点放在直面问题,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担当,引导刘某认识到家庭中每一成员所应当承担的家庭身份所赋予的责任,以及在特定事件、环境下,家庭成员身份角色的多元性。
2.第二阶段(第3-4次面谈)
(1)目的:探讨根本问题,转变错误认知。
(2)过程:建立信任关系,学习换位思考法完成作业,引导刘某思考认知上的偏差。
(3)咨询节选:
咨询师:抛开情绪,我们来想想父母报警是为了什么?
刘某:应该是希望我可以戒毒吧。
咨询师:没错,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父亲不报警,你觉得自己可以真的戒毒吗?不靠帮助吗?
刘某:现在想想,其实我爸当初没有做错,如果换做是我,应该也会报警吧。之前是很恨他们的做法,但入所以后知道吸毒是违法的,知道吸毒会造成这么多的危害,也知道每一名民警都在帮助我们戒毒,让我们可以重新开始,觉得我爸当初做的是对的。
咨询师:现在能回答我上次的问题吗?真的不打算再和你的父母联系了?
刘某:其实,我很想念他们,以前他们每次回家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光。但他们总是说我不对、不好,让我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常常一见面就吵架。现在的环境,我更不知道如何面对他们。
咨询师:逃避当然是所有选择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但问题不会因为你的逃避就消失了。可以看得出来,你和父母彼此内心有对方,只是沟通相处的方式出了问题。如果一直回避,这个问题就一直不会真正解决。去见见他们吧,说说自己的状态,让他们看看你现在的改变。
刘某:我想见见他们,但我现在看上去一定很糟糕。
咨询师:不,现在的你看上去很健康,相信我,你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在刘某可以理性看待父亲报警抓她一事后,在咨询中引入PAC理论,引导刘某明白家庭关系中成员的身份是固定的,但在特定事件中个体的角色是不固定的,理想的交互作用可以帮助刘某消除之前的情绪问题,更好进入家庭角色。
3.第三阶段(第5次面谈及第6次介入)
(1)目的:引入理论支撑,链接家庭资源。
(2)过程:在咨询前,刘某主管民警告诉咨询师,刘某在与父母探访时闹得不欢而散,其情绪变得很低落。
通过面谈评估刘某的情绪状态,在引入PAC理论的同时,引导刘某分析家庭中最优的交互类型,鼓励其在与家人沟通中运用理想的相互类型。
(3)咨询节选:
咨询师:能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刘某:一开始,我见到父母很开心,我妈见到我后一直在哭,还说我的气色要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我爸只是问我在所内钱够不够花,让我不要省,也不问我到底是不是需要这些,只知道给我钱。
咨询师:你有主动告诉他们你目前的情况吗?
刘某:没有,我都没什么说话的机会,一直都是我爸在说,说他又为我买了什么,等我出所后要给我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他们还是不知道。
咨询师:人与人的交往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个PAC的结构,P(Parent)父母,A(Adult)成人,C(Child)儿童,你觉得这三种状态代入到你的家庭中代表什么?
刘某:P肯定就是我爸妈,C就是我,他们就是一直像个发号施令的操控者,希望我按他们所说的做,接受他们的一切安排。
咨询师:你觉得这种状态好吗?
刘某:不好,这让我觉得我永远都是小孩。我是一个成年人了,我希望他们可以拿我当一个成年人来看待。
咨询师:你看,你说出了PAC理论中最好的一种状态——AA对AA型,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你可以试着走出第一步,以一个成年人的状态,来和你的父母进行一次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交流和探讨。
刘某:我要回去好好想想怎么和他们说。
此后,在刘某主管民警的协调下,邀请刘某父母参加“家属学校”、戒毒志愿者帮扶活动,帮助刘某父母理解刘某内心对父母的情感需求、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物质轻情感等不足,并作出相应调整。
4.第四阶段(第7-8 次面谈)
(1)目的:引导良性沟通,重塑家庭关系。
(2)过程:了解刘某与其父母交流互动的现状,鼓励正向行为,体验积极情绪,通过家庭作业强化良好的沟通互动方式。
(3)咨询节选:
刘某:这两周一直有收到爸妈的来信,之前的信都是打印的,这几次却是手写的,我看了好久。
咨询师:除此之外呢?你有什么感受?
刘某:我觉得他们在我身上花费的时间变多了,我突然有点感动,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他们开始把我当成一个大人看待了,开始询问我的意见了。
咨询师:其实他们为你做了很多。你是否愿意与父母一起改变之前的状态呢?
刘某:愿意!但我不知道爸妈是否愿意,更不知道如何让他们改变。
咨询师:你可以帮助父母来改变,我也可以帮助你和你的父母。
刘某:我可以帮助到他们?
咨询师:是的,你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你的意愿完全可以影响到你的父母、你的家庭,试着告诉他们你真实的想法,抛开那些不理智的想法,就像你自己说的,以一个成年人的状态,与父母好好沟通。
刘某:(深思了一会儿)嗯,我要回去好好想想。
刘某开始将自己与家庭状态联系起来,认识到自身对于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影响,以及自己的错误认识——以为父母给你的所有都是理所应当,自己在家庭中只有索取的权利,没有付出的义务。接下来,咨询师将继续引导刘某以互补式的交互作用去影响父母的情绪,以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激发戒毒的意愿。
5.第五阶段(第9-10次面谈)
(1)目的:持续提供支持,巩固咨询成果。
(2)过程:刘某表示现在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告诉父母真实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刘某的父母则想要多参加“家属学校”之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刘某的想法、生活状况及遇到的问题困难,可以陪伴着刘某一起面对。
(3)咨询节选:
刘某:这次探访,爸妈说感觉我一下子成长了很多,之前总觉得我是小孩子,总希望我可以快点长大。其实很多道理我都懂,但他们越是拿我当孩子看待,我就越叛逆,越想和他们对着干。
咨询师:这些想法和父母说了吗?
刘某:说了。他们之前总认为当父母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就应该他们说什么,我就听什么。现在,他们认识到不能再把我当成小孩子看待了,有事会和我讨论、商量。还和我说,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和我一起承担,不再让我独自面对了。(情绪有明显的激动)
咨询师:能评价下和父母的现状吗?
刘某:现在,我知道完整的家庭多么重要,会和爸妈探讨问题,他们也会很有耐心地倾我说,他们在努力改变,我也在不断成长,我很享受这份“被需要、被重视、被平等对待”的感觉。
刘某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和睦。戒治生活中也能做到积极向上,并参加了所内组织的技术班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相应的证书。咨询师对刘某及其家庭的改变给予认可,同时认同其在认知上的转变,鼓励其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继续保持理想的交互作用。
【案例思考】
一、效果评估
对比戒毒人员刘某咨询前后的表现,现在的刘某在情绪、认知及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正向改变,戒毒意愿明显提高,实现了从被动戒毒向主动戒毒的转变。在与父母的沟通方面,刘某不再回避拒绝父母,与父母的通信也变得更加频繁,彼此能诉说内心的想法。刘某多次表示希望可以早日回归家庭,回到父母的身边,开始新的生活。她在周记中写道:“眼看着父母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我明白了自己的家庭责任,以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父母的小棉袄,多陪伴他们。”
二、工作思考
戒毒民警的职责是帮助挽救戒毒人员,助力他们戒除毒瘾、融入社会,但他们不是割裂的单个个体,他们可能为人女、为人母、为人妻,而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与家人的互动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状态,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戒治成效。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可以进一步激发戒毒人员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追求,来自家人的有效支持是戒毒人员成功戒毒及预防复吸的重要支撑。
在本案中,来访者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是相对完整的,但在家庭成员的交互作用中是存在冲突的,这也是很多与来访者相似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戒毒人员的家属希望通过两年的戒治可以让他们的家人重获新生,但他们自身可能并未意识到家庭因素在个案涉毒及戒毒过程中的影响。因此,PAC理论的运用能帮助来访者增强与家人的有效沟通,通过调节情绪、状态、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影响家人,形成良性互动,达到重建、完善家庭支持系统的目的,最终实现提升戒治成效、降低复吸风险、促进操守保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