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行为矫正手段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戒毒人员肖某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在情感、认知、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普遍存在不稳定性。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食毒品,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有很大的损害,可产生异常的兴奋、抑制等负作用,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错乱症状。戒毒人员群体中,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比其他戒毒人员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更快、更强,对刺激高度敏感、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对情绪调节存在障碍,通常情况下情绪恢复十分缓慢。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戒毒人员,主要表现为负面情绪普遍较多,且波动大,此类戒毒人员在日常管控过程中,作出自残和其他冲动行为的概率较高。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肖某某,男,21岁,小学文化,未婚,2012年开始混合吸食毒品麻黄素和海洛因。曾于2016年、2018年被司法行政机关两次强制隔离戒毒。肖某某曾在其他监管场所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吞食异物2次,第一次吞食3颗钉子,第二次吞食牙刷。2022年2月,肖某某因再次吸食毒品在临沧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第3次强制隔离戒毒。入所后,肖某某戒毒稽延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个人思维混乱、语言缺乏逻辑性、与人沟通交流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对环境存在恐惧感,时常有焦虑、失眠等症状。
(一)现实表现
肖某某性格孤僻,与他人交往很少,有时会独自一人自言自语,人际关系交往中存在极端认知行为,情感认知容易情绪化,不是极端亲密就是极端对立甚至仇视,有时认为某人非常好就会很亲近,有时又觉得此人有问题就会有对其做出极端反应。集体戒治生活中,不注重个人卫生,行为习惯差。日常行为表现出烦躁不安,民警与其谈心谈话时经常出现坐立不安,手、脚等身体部位有明显的肢体动作。思想认识偏激,对其母亲存在误解,有强烈的敌意、心怀怨念,认为被强戒隔离戒毒都是其母亲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的结果。入所后,在与母亲第一次拨打亲情电话时,情绪激动,在通话中辱骂、诅咒其母亲。自尊心强,对他人的批评意见反应强烈。性格多疑,总认为有人针对他、想要伤害他,对自身的处境缺乏安全感。具有暴力倾向,日常行为易怒、易冲动,据民警了解,肖某某曾于2021年在山东打工时,多次使用暴力、恐吓手段导致女友流产。
(二)方案制定与实施
心理矫治中心、教育矫正中心教师和大队民警针对肖某某的社会成长经历以及日常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肖某某:一是存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二是价值观偏差,缺乏基本的道德论理认知;三是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四是生活卫生健康认知程度低,个人卫生习惯较差;五是存在自卑心理,自身安全感缺失,自身通过暴力行为方式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安全需要。六是情绪管理能力差,不会控制自身的情感和情绪。
依据对肖某某的综合分析,对肖某某制定了详细的教育矫治工作方案,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矫治。
运用行为矫正方法规范戒治行为。经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测试结果显示,肖某某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9条测试指标中,记分为6分,结果提示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呈阳性。大队民警采取直接强化、正面强化、反面强化和消退措施,以《戒毒人员行为规范》为准则,对所规队纪进行直接强化;对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表现进行正面强化,鼓励其自动发现、主动纠正存在的行为错误,并主动做出补救或补偿的行为;对肖某某为取得存在感而表现出的非违纪行为,则采取为不予以强化,使其行为由于被判定“无价值”而逐渐消退。
开展道德论理等知识教育改善认知。一是按照生理脱毒期、教育适应期、康复巩固期不同的期段,定期开展论理道德、法律法规、卫生健康、心理健康等8个方面的教育课程,针对其文化层次较低、理解能力偏弱等实际,教管警察结合每项知识点,通过通俗易懂的当地方言对其进行讲解,该段教育共分为3个阶段,教育时间持续6个月。二是结合教育情况,适时开展认知谈话教育,改善肖某某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认知,增强其亲情认知,唤醒其人性中善的一面,构建基本的道德论理底线意识,该阶段谈话教育频率为每周1至2次,时间2个月。
运用心理矫治手段改善心理状况。一是通过心理疏导引导其在集体生活中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帮助其学会调节情绪,并养成理性思考后再开展下一步行动的习惯,增强其对于情绪的自控能力,引导其学会使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方法去释放情绪,而不是用一种极端的情绪化或者是冲动性的行为方式来解决问题。二是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治疗。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治疗使其与其他戒毒人员建立关系,培养其宽容待人、集体协作观念和信任意识,逐渐培养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学会建立与其他同戒人员间的人际关系。同时,民警结合日常表现,对人际关系确立、人际关系维护技巧进行指导,及时指导处置人际关系冲突,对不良认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出现不稳定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该阶段共历时45天后,肖某某基本能与同戒人员进行正常的交流,保持基本的人际关系。
关心帮扶重系亲情纽带。在首次拨打亲情电话出现辱骂其母亲的行为后,大队带班民警及时对肖某某的行为予以制止,及时开展谈心谈话,并进行严肃批评教育,责令其书写检讨书、认错书,并在全体戒毒人员面前宣读,扭转肖某某存在的错误认知。在道德论理认知教育3个月后,结合肖某某的认知转变情况,大队警察利用清明、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安排肖某某拨打亲情电话,联系家属开展视频探访,现场监管民警对其正向引导,最后肖某某打破了与母亲的心理隔阂,打开了心结,主动做出向其母亲致歉,并保证会努力改造,争取早日出所的行为。经过亲情唤醒,用亲情打破其负面情绪的壁垒效果逐步凸显。
(三)矫治效果
经过6个月的综合教育矫治措施,肖某某的情绪状态、认知系统逐渐好转,对自身有较客观的认知。目前,肖某某心态较入所前乐观,康复劳动热情较高,并且每月会主动与母亲通电话。对环境安全感不再表现出恐惧、失眠状态,集体戒治生活中会主动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人际关系融洽。同时,通过戒治生活中的帮助和教育矫治,逐渐培养出肖某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戒毒信心进一步得到增强。
【案例思考】
案例教育矫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运用行为矫正治疗过程中,由于边缘型人格戒毒人员在行为表现中存在不确定性,干预手段选择时机难以准确把握,导致强化、消退效果达不到预期。
二是对于文化层次较低、认知偏差较严重的戒毒人员,开展道德、法治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开展教育矫治的教师熟悉当地方言和生活习惯,教育效果才会更明显。
案例教育矫治体会:
一是教育矫治过程中要保持耐心。戒毒人员的情绪状态受到其躯体症状、心理渴求程度、心理需求、认知状态、外在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情绪波动大,容易被激怒,遇事稍有不如意就会发火闹情绪,也会出现焦虑和不安,所以教育矫治过程中教育矫正教师需要对戒毒人员表现出关心、理解、尊重与支持,有助于戒毒人员在戒治期间的情绪管理,使其有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增强戒毒信心。
二是要细心观察并及时调整矫治方案。戒毒人员戒治过程要面对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的诸多压力,在教育矫治戒毒人员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变化,例如要从一次电话后的精神状态、一天戒治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一次谈话后的情绪波动等方面细节进行综合研判,及时进行干预并调整戒治方案,对症下药,帮助其战胜“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