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为新入所戒毒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郝某,男,37岁,海洛因滥用11年,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2次,曾经因故意伤害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2022年7月1日被送入戒毒所戒毒。生理脱毒期满后,大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评测工作,使用SCL-90自评症状量表为其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测试结果显示其心理健康状况显示异常,敌对、抑郁等因子分值高于我国常模。为了确保郝某本人的身心健康,防止发生意外不良事件,心理矫治中心针对其心理测试结果与大队心理辅导员商定,为其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案例基本情况】
一、收集基本资料
收集资料分为两类。一是通过电话询问的方式,了解郝某近期的戒治行为表现。夜间值班民警反馈说,郝某晚上在宿舍就寝情况较好,每天的睡眠在5个小时左右,他有按时作息的习惯,未发现晚上具有异常举动。大队民警对郝某的印象是他对戒毒环境适应性不好、心情低落、人际沟通能力差,导致民警与其个别谈话不能很好的进行。虽然度过了生理脱毒期,但偶尔还具有戒断反应,自述身体难受,躯体动力不足。
二是查看入所收治资料。咨询师发现其在入所诊断书上显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而且查体显示肺部有小结节。咨询包队医生,大夫反馈他的生理疾病不影响戒毒治疗。
二、心理评测结果分析与研判
郝某虽然具有两次的戒毒经历,但是对于戒毒环境表现出较陌生的反应,故环境适应较慢。他入所后,在生理脱毒期接受戒治,加上其脱毒的生理戒断感受,社会支持感悟能力不高,使其暂时得不到情感温暖,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对戒毒治疗较为抵触,心理健康评测中敌对分值较高。敌对情绪在戒毒人员戒治中是一个影响戒毒质量的因素。具有敌对心理的人员常常通过言行与戒毒环境和工作人员发生对抗,有时会将矛头指向自己,发生危及生命健康的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能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前进行研判并加以应对,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强制隔离戒毒是一种强制性的戒毒措施,当事人行为会受到限制,部分戒毒人员表现出消极应对的状态,压抑了情感的表达,行为观察中显示为抑郁状态。无意义、无兴趣、无动力是抑郁情绪在该部分戒毒人员身上的具体表现。一般的个别谈话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民警的教育经验不足的话,在矫治中可能会发生事倍功半的现象,戒毒人员会表现出“无助”的举动,如“我就是这样了,你们能把我怎么样”的想法和行为,拒绝接受戒治。为了对此类情况做出有效的矫治,从激发戒毒人员积极认识生命意义的角度着手,培养对生活多方面的情趣,促进他们在戒毒场所“动”起来的观念,逐渐培养尊重自己,感恩生命的意识。
三、心理干预过程
一是及时向大队反馈心理评测结果。心理矫治中心针对症状自评量表中突出的因子,和大队心理辅导员进行核实。将敌对、抑郁情绪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大队工作人员了解问题的核心,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
首先,大队民警对郝某的情况进行积极关注。大队联合医疗、教育、管理等部门制定详细的危机干预方案,加强对郝某的管理教育和戒毒治疗,从思想上提高了对安全稳定的重视度。
二是专职咨询师建立心理干预方案,辅导大队实施开展矫治活动。
(1)心理辅导员开展面询心理谈话,摸排郝某是否具有自伤自残的想法和举动。在面询中,郝某话语较少,民警试着通过更换不同的心理辅导场地,引导他多说话、说心里话。郝某在辅导中说:“自己的命运不好,一辈子与监狱和戒毒场所打交道了,看不到希望”。心理辅导从微观生命的角度出发,通过“生长在岩壁上的树”“北极幼年的熊”等故事激励郝某生活的斗志。让郝某回忆以前面对此种心境时如何去化解的情景,缓解他的抑郁情绪。心理疏导后,大队安排值班民警如若发现危及自身生命健康的情况,及时进行单独管理加以管控,并责成有关人员做好陪护。
(2)开展生命健康认知教育,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结合戒毒人员认知偏差特征,为郝某开展思维性训练。通过填写《戒毒人员认知问卷》的方式,辅导他明晰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行动的任务,唤醒郝某对当前的戒治活动负起责任的意识。郝某在认知教育中,通过学习戒毒人员的认知和人格特征,了解了吸毒人员因长期的毒品侵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受损,现在持有的消极思想就是症状的表现。只有积极戒毒治疗,才能恢复正常的认知和行为。
(3)联系家属获取在外生活经历。在对郝某开展矫治工作的同时,民警积极联系他的妻子进行外围寻访。郝某的妻子说:“郝某脾气急躁,有时做事情考虑不全面,但是如果有人能走进他的心中,他会不顾一切的维护对方的利益。郝某在外面生活的时候情绪较不稳定,爱显摆、好面子。”对于郝某妻子的反馈,大队民警对郝某的关注点放在维护他的自尊上,让他能真切感受到大队民警对他的支持。戒治活动中,郝某站第一排,交流发言先让郝某说,小组生活会让他组织等,这些举措很好的调动了郝某的戒治积极性。
(4)设立包夹包教和生理疾病护理方案。医院多次为郝某进行查体,将检查结果一一对他进行解释,降低了他的怀疑心理,增加了对医务工作的信任度。健康体测让郝某在矫治活动中不再抱有顾忌,放心的开展活动,增强了他的戒治能动性。
(5)记录三餐进食和睡眠情况。
四、干预效果及分析
郝某经过20天的矫治,认知有了积极的转变,行为得到了矫正。首先,郝某摆脱了不合理的生活信念。刚入所时,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意义,在干预过程中他的行动被“看见”了,并得到了激励。现在郝某在戒治中具有主动性。其次,民警在对他的三餐、睡眠情况监测中发现,他的生活具有规律性,基本生活动作得以保持。再其次,在近一个月的戒治生活中,郝某没有与同戒发生人际交往矛盾,更未发生违规违纪行为。最后,心理矫治中心在回访中进行评估。对其开展了SDS、自我效能、SCL-90症状自评量表心理评测,各项指标正常,都在常模范围内。心理矫治中心结合郝某近期的戒治表现和大队民警对他行为的观察,提议大队为他解除心理危机干预。
【案例思考】
一、从保护个人生命健康安全角度出发,为戒毒人员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干预过程中让戒毒人员感受到,在戒毒场所戒治时他自己并非是一个“孤单”的个体。在治疗中,戒毒场所的共同关注集聚了大量的矫治资源,让当事人感受到人际温暖,推动他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再则,通过心理危机干预提升了戒毒人员的心理弹性,提升了健康认知级别。
二、咨询师一定要保持职业操守,尊重参与矫治的戒毒人员。积极关注和热情帮助是促进刚入所不久的戒毒人员接受心理干预的关键因素。及时变换角色,将警察身份消退在咨询师背后,考验着咨询师的咨询经验。如果让戒毒人员总是在和民警谈心,那么心理干预的效果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