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通过正确认识药物成瘾激发戒毒动机的教学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很多入所初期的戒毒人员对于毒品及使用毒品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经验感觉上,在毒品的成瘾性、危害性以及违法性等方面均存在偏差和错误认识。这些观念如果不及时矫正,不仅戒毒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康复进程都会受到极大阻碍。本课主要通过系统介绍药物成瘾的概念,促使戒毒人员客观认识毒品以及使用毒品的严重后果,共有30余名戒毒人员参加,共计用时约90分钟。戒毒人员能按照教师要求积极参与,勇于分享,将自己对瘾、药物、毒品以及药物成瘾的认识进行分享,不断加深对药物成瘾的认识理解,也较好激发了戒毒动机。
【案例基本情况】
一、教学计划
(一)导入:自评对药物成瘾的认识。
(二)互动学习
探讨主题1:什么是瘾
学习形式:学员围绕什么是瘾、瘾像什么动物等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小结。
谈谈主题2:什么是药物
学习形式:学员围绕药物有哪些、毒品有哪些、药物与毒品的区别等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进行针对性讲授。
探讨主题3:什么是药物成瘾
学习形式: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对药物成瘾的认识进行主题创作,集体分享后教师点评讲解。
(三)小结:自评对药物成瘾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及过程
(一)导入
引导:大部分人第一次使用毒品,都是在他人唆使暗示下,抱着好奇的心态尝试了第一口,随着持续性的使用,虽然体验不断加深,然而认知仍停留在懵懂状态。“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摆脱毒品,首先要了解它。
自评:你知道什么是药物成瘾吗?(1分表示一点也不了解;5分表示知道一些;10分表是否非常清楚)。
自测:请尝试以“药物成瘾是______”造句。
(二)什么是瘾
思考讨论:你所知道的“瘾”有哪些;如果将“瘾”比作为你熟悉的一种动物,你觉得可能是什么?请用肢体语言展示出来并简述理由。
小结:广义上的瘾,是指对某个人、事、物的特殊兴趣和癖好。如有人对跑步、阅读、钓鱼等某项事情的执着坚持;有的对邮票、花鸟、玉石等某个物品的沉迷。所以广义上的瘾,既包括积极健康的,也包括消极不良的。狭义上的瘾,一般指不良的、消极的、甚至是病态的嗜好,在医学上成瘾也称为依赖,一般会表现出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其核心是明知有问题但仍控制不住的继续使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成瘾,比如烟、酒、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一类是行为成瘾,比如赌博、暴食、上网、购物等。
(三)什么是药物
思考讨论1:你知道市场管制比较严格的药物有哪些?
讲解:日常所说的药物一般是指治病的各种药品,药物成瘾中的“药物”专指容易成瘾的物质,主要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也是国家严格管制的对象。我国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规定,麻醉药品共有121个品种,包括阿片类、大麻及其衍生物、可卡因等;精神药品共有149个品种,如苯丙胺类药物、致幻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阿片类、大麻衍生物等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医疗上不可或缺,但滥用都能产生躯体和精神依赖,并危及健康。
思考讨论2:你所知道或者曾经使用过的毒品有哪些?
讲解:毒品的法律定义,我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从毒品的流行顺序看,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有人也将毒品分为一代、二代和三代,其中第一代主要指海洛因、大麻等传统毒品;第二代主要指冰毒、摇头丸毒品等合成毒品;第三代主要指新精神活性物质,也称之为“实验室毒品”,并对常见的毒品类型进行举例子讲解。
思考讨论3:毒品与药物有什么区别?
讲解:毒品与药品的区别,一是使用目的不同,药品是为了治病救人,毒品则用于非医疗性使用,如追求刺激好奇,减肥等等;二是使用程度不同,药品限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范围,毒品则处于滥用状态。三是对人体的结果不同,药品使人体达到改善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结果,毒品滥用的结果是扰乱和破坏正常生理功能,损害身体健康甚至造成死亡。
小结:毒品虽然与药物有一定交集,但毒品一出现就不是基于治病目的,至于新型毒品几乎已经没有药用价值。毒品不管打着什么包装或者“幌子”,其本质是导致人的想法、情绪感受甚至行为的快速变化。只要能让人感到特别“刺激”“爽”“嗨”的东西,都要保持警惕。
(四)什么是药物成瘾
1、个人以“药物成瘾是什么”为主题,画一幅简图,并简要说明理由。
2、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药物成瘾”这个主题进行集体创作,要求体现出药物成瘾的特点及特征。
3、小结:对药物成瘾的认识,最初的人们往往认为成瘾是源于性格缺陷,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是自我堕落的表现。当今很多民众对物质依赖者仍然会贴上“瘾君子”“吸毒者”等标签。但大多数成瘾者都不是故意的,往往是由药物的成瘾性以及成瘾后的失控行为造成的。如何认识药物成瘾呢,一是药物成瘾导致违法风险;二是药物成瘾是一种疾病;三是药物成瘾会导致各种心理社会问题。总之,药物成瘾行为具有违法性、危害性、成瘾性等特点,导致药物成瘾者也会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病人、受害者,也是违法者。
(五)本课小结
自评:你知道什么是药物成瘾吗?(1分表示一点也不了解;5分表示知道一些;10分表是否非常清楚)。
自测:请尝试以“药物成瘾是______”造句?
三、教学效果
(一)参训戒毒人员对药物成瘾的认识更加深入。参训戒毒人员关于对“什么是药物成瘾”的前测自评分,大都为2-3分,后测平均分达到6-7分,说明对概念的理解有很大提升。运用“药物成瘾是什么”造句,前测阶段每人大约能写2-3句,答案常有偏差认识,后测基本上都能写出5句以上,且大都围绕违法、成瘾、危害等方面进行描述,进一步印证了这种认识上的提升。
(二)参与戒毒人员能够结合个人实际主动分享。如在讨论“瘾像什么动物时”,很多戒毒人员谈了自己的理解。观点1认为瘾就像游戏中的“贪吃蛇”,不停的吃不停的长,人上瘾也一样越来越大。观点2认为瘾可能像狗,因为当它温顺的时候你会对它爱不释手,一旦它发脾气就会反咬你一口。观点3认为瘾像狐狸,漂亮、讨人喜欢,一旦拥有它,它就会给你带来一种入骨入心的快乐,让你不忍舍弃。观点4认为瘾像狼,因为狼的习性就是吃肉,叼着一块肉就不撇嘴。这些观点看似不一致,但都是从一个侧面对瘾的积极理解。
(三)戒毒人员动机水平得到提升。参训戒毒人员对什么是毒品、什么是药物成瘾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员甲谈到:以前我常常认为毒品也是药品,没有想象中的危害,实际上他们有本质区别,毒品难戒,但是又必要戒。学员乙谈到:以前自己感觉使用毒品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没想到有这么严重的危害性,不能再为自己的吸毒行为找借口。学员丙谈到:刚开始用的时候,朋友也说这个可以让你兴奋,提高专注力,我还以为是什么好药,今天通过学习才知道毒品就是毒品,药就是药,以前都是自欺欺人。
【案例思考】
一、要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作为戒毒方面的入门课、基础课,戒毒常识教育一方面注重知识目标,如了解禁戒毒基本知识、戒毒体系与戒毒流程、戒毒动机与戒毒方法等等,另一方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如促使要我戒毒到我要戒毒,信心树立,我能戒毒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为基础和支撑,潜移默化的引导戒毒人员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二、要挖掘课程的教学资源。在戒毒常识教学中教师本身不是一个成瘾者,没有亲身体验。而戒毒人员自身作为一名成瘾者,对成瘾行为和药物成瘾有亲身体验,但这种体验多是感性的、片面的、有偏差的。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强戒人员的体验,不再是唯一的资源提供者,允许其分享交流;另一方面也要在教学中把握戒毒常识中基础性的、规律性的内容,在分享的基础上要进行正确引导,保证课程资源的科学性。
三、要尊重课程的学习主体。本课内容知识性较强,如何将“讲授”变为“互动”,是备课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教师通过“贴一贴”“想一想”“选一选”“造句子”等活动,一方面让戒毒人员参与进来,增强了教师与学员、学员之间的互动;另外一方面也调动了学员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多方位多感官的把握有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要戒”“能戒”的价值观念,为戒毒康复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