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独生子女被溺爱导致吸毒的心理矫治案例

一例独生子女被溺爱导致吸毒的心理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庞某的家庭是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均有工作,父母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庞某身上,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切以庞某为核心,紧紧地把庞某拴在身边。父母多年分居,母亲一直和庞某一起睡。即使结婚,庞某的母亲依然不放手,一天几个电话,天天上门做饭。父亲通过母亲传达心意,凡事与母亲沟通交流,几乎不与庞某说话。父亲爱喝酒,还有家暴,小时候庞某因为被狠狠打过,很长时间里看见父亲就尿裤子,长大后对父亲颇有怨恨,但同时,遇事行事又会首先考虑父亲的感受。对于父母的控制,感觉窒息,却没有想过逃离,因为知道肯定逃不了。吸毒后,感觉很畅快,终于可以有借口摆脱父母的控制,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父母不敢管,因此从没有想过要戒毒。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庞某,女,33岁,大专毕业,离异,独生子女,父母较宠溺,因无法如愿生一个属马的宝宝开始吸毒,沾染毒品四、五年,第一次被强制隔离戒毒。

二、评估与诊断

(一)过分关注的被控制感。父母对待大小事情一概过问,事无巨细,虽是对子女的疼爱,却也让庞某有深深的被控制感,没有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没有自己独立做主的机会,即使长大成人结婚成家,这种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庞某很想逃离但又深感无力。

(二)行为方式幼稚性。因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过度参与,导致庞某没有机会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成年之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依然采用比较幼稚的方式对待,天真单纯,做事只凭心情不计后果。

(三)情绪管理能力差。行为的幼稚性导致庞某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根本无力处理,遇到不称心意之事,情绪激动无法自控,痛哭流涕恶语相向,完全是幼儿的处理方式。

(四)与父亲疏远。多年来的家庭生活模式为母女一心排除父亲,家里的大小事情母亲都以父亲身体不好不想让其担心为由不让父亲参与其中,导致父亲越来越依赖喝酒、足不出户、不言不语。庞某十分关心父亲,但又因被打对父亲的怨恨而不敢靠近,很是纠结,迫切想要改变与父亲的关系和相处方式。

三、制定咨询目标

(一)近期目标:接纳自己,学会管理情绪;学习成长,学会成熟的待人接物方式;家庭辅导,解开对父亲的怨恨。

(二)远期目标: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其人格,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完善自我,远离吸毒的行为模式,走向新的生活。

四、咨询方案

综合运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等方法,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贯穿始终。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梳理庞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事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及行为模式受早年生活影响,通过自由联想讲述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和引导,使其对本身无意识的矛盾有所领悟,并理解阻力所代表的意义,引导其尽量克服困难,尽情倾诉。运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与庞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尊重、共情、无条件接纳,帮助其进行自我探索、内省、发现和判断自我的价值,调动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状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行为训练,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方式、情绪管理状况,学会理性处事,成熟应对。在咨询过程中不断给以鼓励、肯定,帮助其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对自我的觉察和管理,对毒品的正确认识,对与父母关系的正确认识等。

五、咨询过程

(一)建立信任关系

庞某是咨询师组织的绘画治疗精品班的成员,可惜庞某并不想画,也不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只想单独与咨询师交流,因此在参加了三次绘画治疗的小组分享后改为个体咨询。庞某比较健谈,思维清晰,基本无隐瞒,所以很快便与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咨询信任关系。

(二)帮助理解与毒品的关系

庞某自述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一次反抗过父母的控制,对于庞某几点回家、与何人来往,父母都要仔细过问。父亲管教特别严格,经常因为自己作业写得不好或者有男生往家里打电话之类的事情挨打,父亲还经常到学校找老师打问在学校的情况。初中三年转了四个学校,每次转学的理由都是父亲找到校长说庞某在学校学坏了,直到最后转入母亲单位的子弟学校后,庞某开始不好好念书,成绩由前5名一落千丈。

父母的过度关注和管控,让庞某感觉压抑,特别想有一个人不被打扰的时候。第一次做坏事是初一的时候偷了100元请同学看电影,后来被父亲狠狠打了,被照看的更严格。第一次吸毒是在2010年单位组织外出旅游时,那一晚几个人溜了冰,一起聊天,特别开心特别放松,所以在2014年确定不能如愿生出属马的孩子后,主动约朋友要求溜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庞某表示很喜欢溜冰的感觉,可以不用顾忌任何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不用考虑父母的感受,电话想接就接不想接就不接,家想回就回,想睡到几点都可以,父母都不会说什么,因为考虑到吸毒了,不一样了。因此,从没想过戒毒,也不会戒,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曾去西安自戒一次,但是被骗去的,并且计划外的一出门就复吸。

其实当庞某吸毒后,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为这个家庭重新拥有了平衡点:父母齐心对待孩子,孩子也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在此种情况下,毒品确实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不能退出,每名家庭成员都需要重新理解毒品在家庭中的作用,才能正确的对待它。庞某其实是因为毒品而可以做自己、可以不受父母控制,而对毒品依赖,不是真的依赖毒品,换成其他任何成瘾行为,只要能使庞某有自由快乐的感觉,她依然会依赖,因此对于庞某不计划戒毒但又不愿再进戒毒所的观念给予认知重塑,帮助其理性对待。经过五次咨询后,庞某终于对毒品的认知有所改变。

(三)帮助梳理与父母的关系

对于父母,可以说庞某是又爱又恨。一方面做任何事都考虑父母的感受,担心父母的身体,会考虑父母因为自己吸毒受旁人的冷眼而戒掉不想戒的毒;另一方面又怨恨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倍感压抑,想要躲避。和父母多年来没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也造成了互相之间的误会,想改变与父亲的关系。家庭成员都有做家庭治疗的需求。

(四)帮助识别和管理情绪

因为成长过程中的过分关注和干预,庞某没有机会学习和形成较成熟的人际交往方式,基本还停留在幼儿水平。如遇事先找母亲问办法,出事了找母亲出面处理,不顺心时痛哭流涕,开心时手舞足蹈,与人交往时没有任何戒备之心,多次被骗钱财等。这些也是导致父母不放心、不愿放手的原因。咨询中,通过庞某的讲述,咨询师的引导和举例,帮助庞某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状态,意识到改变的需要,再慢慢学习相关的技巧,不断提高和改善。

(五)家庭辅导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家庭辅导,帮助其家庭成员互相之间有了新的认识,解开了庞某最大的心结。虽然只有一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进行,但庞某因此放下了对父亲的怨恨,愿意接受父亲的关心、爱护,愿意做父亲的乖女儿。

在家庭辅导时,庞某和父亲坐在一起,母亲单独坐,父亲一进门就开始哭,话语交流也比较正常,与庞某的描述并不完全相符。庞某说父亲不爱说话、不善表达,但咨询师观察到父亲的感情很丰富,流露表达毫不掩藏,两次说喜欢自己的女儿,反而是庞某说不出问候父亲的话语。母亲是旁观的架势,父女二人各自哭得不能说话时,母亲向咨询师介绍些情况,但正如庞某之前所言,母亲在描述时不客观,加入了不少自己的主观意见,左右了听话的人理解真意。

待父女二人情绪稍微平稳后,咨询师引导三人就几个关键问题交流各自的想法。首先是庞某挨打之事,庞某讲述了成长过程中对挨打的恐惧和因此对父亲的怨恨,父亲则说相信棍棒下出孝子,自己年幼时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教育方式,没什么可说的。这件事虽然父女二人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毕竟庞某已经长大,父亲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打,二人能敞开说明各自对这件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一大收获。其次是对吸毒事件的认识,三人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父母的意见一致,就是必须戒,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不管去哪里,只要能戒就行;庞某并不十分想戒,但也没说的十分肯定不戒。咨询师把之前与庞某探讨的与毒品的关系讲给父母听,让他们理解庞某的想法,能多站在庞某的角度考虑一下她的感受,而不是始终把她当小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生活,这样她永远长不大永远不能独立父母也永远不能放心。父母并没有完全认同咨询师的观点和建议,但也没有拒绝,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

结束时,三人互相都嘱咐了很多话语,依依难舍,咨询师提议让庞某抱一抱父亲,三次指示后,庞某才终于抱着父亲大哭,也抱着母亲哭。

(六)结束巩固

家庭治疗之后的几次咨询,庞某都表示最近的时间里情绪很稳定,也不像以前那么惦记父亲、惦记打电话了,知道他们都很好,也知道父母的想法,现在只想安心度过剩余戒期。

最后的几次咨询,咨询师试着与庞某探讨如何自我成长和管理情绪,但庞某并不十分愿意,还埋怨咨询师总说让自己成长,却不说如何成长,让她找不到方向该如何努力。其实庞某内心拒绝长大,拒绝改变,不愿面对世事。在家庭治疗中解决了与父亲的关系后,庞某有如释重负之感,对其他方面的咨询内容已经不感兴趣。所以,经双方协商后,结束咨询。

(七)咨询效果

虽然咨询的目标没有全部完成,但解决了最困扰庞某的与父亲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咨询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庞某已经回归社会一年有余,目前生活较为平稳,没有复吸。

【案例思考】

本案例咨询过程几乎陪伴来访者整个戒期,将近20次咨询,在帮助来访者的同时,咨询师也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一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两年的戒期内,如果愿意并能有机会接受长程的个体咨询,对于戒毒人员个人的认知重塑和心灵成长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也对场所的安全稳定和日常的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在咨询中,困扰来访者的问题才是咨询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来访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她才能对咨询有信心,才能对自己有信心,才会愿意继续接受咨询。

三是在个体咨询中,应以来访者的目标为目标。当来访者的一个咨询目标解决后,虽然还有其他的咨询目标,但来访者没有意愿时,咨询也应当适时结束。注意不要把心理咨询变成管教民警的说教,咨询师虽然是民警,但要时刻提醒自己咨询师的身份,严格遵守咨询原则。

四是要清晰辨别戒毒人员的吸毒原因,只有能深挖到吸毒的本质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戒毒人员真正解决与毒品的关系问题及对待毒品的观念和态度。本案例中,毒品的出现成为重新平衡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存在,因此不能单纯地认为是来访者的行为问题,更不能简单地要求来访者远离毒品。只有重新梳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家庭重新找到了新的平衡点,才能理性对待毒品问题。

五是本案例提醒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溺爱、不能过分关注和干预,当然更不能放任不管,要做到适时适当放手,让孩子健康自由成长,否则极有可能走错路。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