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以智慧推理范式解决戒毒人员人际冲突的案例

以智慧推理范式解决戒毒人员人际冲突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通常,戒毒人员在日常生活、习艺劳动以及亲情电话中往往会同其他戒毒人员和家人产生口角、推搡、争吵等冲突,这些冲突不仅会影响戒毒人员的戒治心态,也会影响集体的戒治氛围,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升级为更加严重的恶性事件,这些冲突考验着民警的管教艺术。此外,民警在处理这些冲突时,通常会“就事论事”,针对某一特定事件进行处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戒员的认知,增加戒毒人员自身处理这类矛盾的能力和智慧。从心理学角度,发现个体在处理他人冲突事件时,确实比处理自己冲突事件时表现的更智慧。受此研究范式和理论启发,民警将“智慧推理”的范式融入具体的戒毒工作教育实践中,综合运用日常教育、集中授课等方式,让戒毒人员切实在认知层面上对矛盾冲突智慧地思考,并将知识落实到实践上,在实践中沉淀新知识。

【案例基本情况】

本轮矫治共选取湖北省狮子山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戒毒人员四名。其中两名近期发生口角,两名在亲情电话中表现出家庭矛盾。四名戒毒人员年龄均为30-45岁,小学学历一名,初中学历两名、高中学历一名。SCL-90焦虑自评量表显示四人为轻度焦虑。

(一)方案制定

1.教育目标的确定

根据民警教育矫治实践及智慧推理理论的特点,针对戒毒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目标为:妥善解决当前问题,重新回到戒治轨道,增强戒治信心;长期目标为: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在往后的矛盾冲突中能自觉运用各种方式,更加智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2.基本方法

根据Grossmann(格罗斯曼,加拿大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智慧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提出的智慧推理概念,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时,可以从(1)理智的谦逊或承认自身认识的有限性;(2)考虑并采用比眼前的事件更广阔的视角;(3)对社会关系中可能产生的变化的敏感性;(4)妥协或整合不同观点四个维度来对个体的智慧水平进行评判。在这四个维度中表现得越好,个体的智慧推理水平越高。

在具体的试验中,个体被告知面临某种人际冲突困境(比如恋人出轨、朋友背叛),然后要求其思考你(自己冲突)/你的朋友(他人冲突)在面临这种人际冲突时会如何做。研究者通过让被试针对同样的情境转换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者改变冲突类型(自己冲突/他人冲突)进行思考,结果发现在他人冲突情境/第三人称视角下,被试的智慧推理得分较自己冲突情境/第一人称视角下的高。受这一研究启发,民警在日常的戒毒管理实践中,结合上述理论和实际情况,对戒毒人员进行了三阶段的教育矫治工作。

(二)实施情况

1.第一阶段,摸底排查,掌握情况

民警分别与四名戒毒人员进行了单独谈话,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具体冲突,以及他们对此的想法,同时让其分别填写《情境智慧推理量表》(SWIS),确定其基础的智慧推理水平。

谈话结果为:四人所面临的冲突均在本次谈话十天内发生。两名发生口角的戒毒人员,冲突原因在于一名戒毒人员在室内训练期间频繁往返厕所,与另外一名戒毒人员发生口角,经民警处理后,二人均表示服从民警的处理结果。两名面临家庭困境的戒毒人员,一名是由于在亲情电话中与妻子因为子女照管及开销问题发生争执,另一名是由于母亲病重而无法出去照料。两人均表示在其他民警开导过后,愿意继续戒毒矫治。

2.第二阶段,智慧教育团体辅导

民警将四名戒毒人员带至活动室,呈圆形坐定。首先,要求他们做自我介绍。之后,要求戒毒人员逐一再现自己所经历过的那次冲突情境以及自己的应对或处理方式。然后,按顺时针顺序,每位戒毒人员分别对其他三位学员的应对方式进行评价。随后,按照同样的顺序,戒毒人员将自己分别带入另外三位学员的冲突情境,思考自己面对这一冲突时会怎么想,怎么做。最后,针对另外三人在自己面临冲突中提出的应对方式,戒毒人员要对其进行评价,并与自身实际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点评。

在本轮团辅中,戒毒人员普遍认为其他学员对自己所面临冲突的处理方式要更妥当。活动结束后,民警对活动进行点评教育,告知戒毒人员这一心理学研究成果,并建议戒毒人员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保持谦逊的心态,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整合多方观点之后再着手处理这件事。在以后的冲突问题中,也可以运用本次团辅所使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随后的30天中,戒毒人员每隔10天报告一次自身最近面临的困境,并举行一次类似的团辅活动。结果表明,随着团体辅导的逐步推进,戒毒人员所面临的困境也逐渐变少,戒毒人员自身在面临冲突时的表现逐渐进步,在最后一次团体辅导中,戒毒人员报告最近没有发生过人际矛盾。

3.第三阶段,回归实际,效果检验

团辅结束后,面临家庭困境的两名戒毒人员在民警的监督下拨打了亲情电话,一名戒毒人员与妻子换位思考,站在妻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完满化解了夫妻矛盾,妻子也对他表示理解;另一名戒毒人员在电话中表达了对母亲的关心和戒毒的决心,让父母放心,父母对戒毒人员的戒毒更加支持,该戒毒人员也表现出更强的戒毒信心。

最后,四名戒毒人员分别填写了SCL-90焦虑自评量表和情境智慧推理量表,结果表明戒毒人员的焦虑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智慧推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p < 0.001)。

后续谈话中,戒毒人员评价自己性情平和了一些,处理事情没那么急躁、冲动了。根据民警的观察,戒毒人员在待人处事上,有了显著的改善,能够做到换位思考解决问题。

【案例思考】

在本期“智慧推理”的范式教育矫治过程中,四名戒毒人员在民警的努力下,测评指标和日常表现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可喜的变化。但在教育矫治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实践运用“智慧推理”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一般,戒毒人员的学历不高,对知识的理解存在不足。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戒毒人员对民警的总结陈述会表现的较为茫然,这为教育矫治实施带来困难,也要求民警找到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2)充分发挥“智慧推理”戒治以点带面的作用。虽然本期“智慧推理”范式的教育矫治只有四名戒毒人员参加,但要坚信4人的改变就会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往往总体戒治环境从小处改变开始。同时清醒认识到,从四名戒毒人员描述的冲突中,不乏少数得势不饶人的戒毒人员,针对此情况,一方面要加强矫治方法的推广应用,覆盖更多受众,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需要民警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来改善整个戒治环境,形成良好氛围,带来正向循环。

(3)场所教育戒治必须立足回归社会。无论何种心理学流派,都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智慧心理学也认为人我环境的互动才能增进个体的智慧。但当前社会对吸毒、戒毒人员的刻板印象依然严重,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不乏对他们的歧视。当戒毒人员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受到的都是负反馈时,戒毒场所内受到智慧教育矫治效果有待长期的检验。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