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先戒毒友”人际关系管理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刘某,男,离异,河南省许昌市人,36岁,高中文化程度。2005年在朋友的电玩城首次吸食海洛因,2007年8月在随家人转至新疆奎屯市生活,在奎屯的近一年中未出现复吸,生理状况良好。2009年春节期间从新疆返回许昌,在某电玩城遇到昔日毒友杨某、高某,经劝诱吸食海洛因(第一次复吸)。之后经不起毒品诱惑,在瞒过家人后持续同毒友一起吸毒,2010年刘某因吸毒再次被强制隔离戒毒,一年后解除。出所后三个月内宅在家中未出现复吸,一日外出在网咖内偶遇毒友小梁(女),经劝诱在某宾馆吸食海洛因。经历过多次戒断和复吸后,刘某的家人对刘某失去信心,刘某同样自暴自弃。至2015年3月,刘某十年间四次被强制戒毒,解除后最长复吸间隔时间为一年,多次戒毒失败出现沮丧、悔恨、自残。
2015年3月刘某再次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根据刘某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人际关系管理疏导教育方案,并纳入到持续跟踪对象,在刘某被毒友劝诱时,能够紧急联系民警提供帮助等矫治计划。
刘某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转入社区康复,在持续的回访追踪中刘某未出现复吸现象。
【方案制定】
刘某入所后,管教民警及时的了解刘某的情况,认为刘某的复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毒友”的劝诱,为此管教民警制定了“戒毒先戒友”的人际关系管理教育矫治实施方案:
1、在大队民警的带领下,数名人际管理教师为刘某等31名自愿参与的戒毒人员梳理人际关系,认清人际关系中 的“毒友”和诱发复吸的因素。
2、建立戒毒人员自我人际关系管理模型,将“毒友”和朋友进行严格区分,对“毒友”的利益关系建立模型。
3、组织模拟社会场景,以“毒友”劝诱的多种形式进行社会模拟,使戒毒人员从中认清“毒友”劝诱的危害性。
4、建立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定期回访追踪制度,与当地社区、家人建立有效联动。
【实施情况】
一、由民警分两个月讲授六个课时专题课程。a.人生若只如初见(人际交往初始的美好)。b.毒友劝诱另一面(吸毒者环境诱发的因素)。c.一口毒瘾两不厌(吸毒成瘾后在人际交往中对“毒友”容纳心理的强化)。d.身陷毒瘾不羡仙(吸毒成瘾后毒友圈强化和正常人际交往圈的弱化)。e.戒断复吸成循环(人际关系中毒友劝诱对复吸的因素)。f.戒毒戒友换新面(回归社会后戒毒先戒“毒友”促吸毒者洗心革面)。
通过这六个课时,介绍了在人际关系中吸毒者人际关系变化的过程,组织刘某等31名自愿参与的戒毒人员系统学习,从而认清人际关系中的“毒友”是指戒毒以前与戒毒者一起吸毒的人或者在买卖毒品过程中认识的一些人。为戒毒人员分析毒友劝诱心理动机(a.向戒毒者兜售毒品,牟取暴利,以贩养吸。b.拉人下水,寻求心理平衡。)剖析人际交往中“毒友”劝诱的常用手段(a.热情请客,犒劳一下朋友。b.声称货好,感觉更好。c.要求戒毒者帮忙,主要是注射。d.一起玩玩,主要是娱乐场所。e.使用激将法。f.宣传毒品永远戒不掉)。
二、在授课结束后帮助刘某等戒毒人员建立自我人际关系管理模型,a.未经筛选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型。b.剔除“毒友”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型(维恩图示),将模型进行对比和区分,形成对健康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型的认识。
三、根据刘某等戒毒人员提供的社会生存环境,组织三场的“毒友”劝诱场景模拟(主要依托我所建立的KTV场景)。a.以刘某等戒毒人员为外围者观察者,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思维,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所处的“毒友”劝诱环境和劝诱画面,理清“毒友”劝诱与复吸的关系。b.以刘某等戒毒人员为主体参与者,模拟社会环境中的吸毒场景,以仿真的毒品进行劝诱,对劝诱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在评估中发现有23名吸毒者有心瘾被唤起的强烈波动,这也使刘某等吸毒者切实认识到“毒友”劝诱的真实危害力。c.结合我所想象性厌恶疗法,通过开展一系列观看图片、视频资料,让戒毒人员深刻了解吸毒对社会、家庭、个人身体和心灵的严重危害,从而激发厌恶毒品,更加坚定戒毒决心,从而促使和毒友划清界限。
四、在刘某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定期回访追踪。刘某解除强戒时,管教民警详细为刘某家人介绍了刘某参与的“戒毒先戒友”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并将以刘某自身建立的人际关系(包含毒友和剔除毒友的维恩图示)模型转交给了其所在的社区和家人,这也取得了社区和刘某家人的支持,也为监督刘某提供了可循的依据。在征得刘某的自愿同意下,设立刘某临界“毒友”或“毒品”的紧急警示电话联系人。
在近一年多的持续跟踪回访中,刘某断绝了与以往“毒友”的任何联系,未出现复吸。在家人的帮助下自主创业开了一家蛋糕甜品店,并新交了一名女友计划2017年年底结婚,对刘某的跟踪回访也将继续进行。
【案例思考】
通过对以刘某为主的等31名戒毒者参与人际关系管理“戒毒先戒友”项目的追踪和回访,出现了7起复吸,3人失去联系。而在这7人复吸者当中,有5人是通过曾经的“毒友”劝诱和劝说走上了复吸的道路,有2人是在外出打工中认识新“毒友”而走上复吸,不出意外,失去联络的3人很可能也走上了复吸的道路。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包括刘某在内的其他21名戒毒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未发现复吸,追踪回访的数据显示,一年期的复吸率为32%,而未复吸的21名戒毒者都认真遵循了人际关系管理“戒毒先戒友”的模型,切断了与以往“毒友”的联系。
众所周知,戒毒者复吸问题是困扰着戒毒工作者以及戒毒者本人的一个重要问题。有资料显示,海洛因脱毒治疗后复吸的平均时间为25天左右,半个月后复吸率达71%,三个月后复吸率达95%。戒毒的完整程序包括生理脱毒、心理戒瘾、回归社会三个阶段。强制隔离戒毒的两年时间内,戒毒者在无毒的环境下摆脱了毒品的侵害,主要以生理脱毒为主,后续的心理戒瘾与回归社会阶段没能及时跟上,是导致复吸率高居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2015年以来对收治的261例海洛因依赖者复吸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复吸原因中心理依赖与环境因素占到首位,这其中环境因素占据了87%(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毒友的引诱、劝说)。由此可见,毒友劝诱是戒毒者复吸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际关系管理中认清“毒友”进行劝诱的动机与手段,对于戒毒人员防止复吸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仍将不断的改进以人际关系管理“戒毒先戒友”项目的研究,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戒毒者的复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