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戒毒人员何某修复家庭关系安心接受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毒品的受害者,同时还是吸毒成瘾的病人,他们大多身患脑病、心理疾病乃至其他一些病症,要彻底戒除毒瘾,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外因条件。因此,家庭关系的修复日渐凸显其重要性。近期,浙江省实施的“四四五”戒毒模式明确把“修复家庭关系”编入《纲要》,成为一项新的工作要求。
何某:37岁,贵州人,因吸食传统毒品被宁波市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2015年11月收到法院传票,其丈夫张某起诉离婚。理由是:其妻故意隐瞒吸毒行为与其结婚,其丈夫接受不了妻子吸毒的事实,其丈夫家族也接受不了吸毒的儿媳妇,认为娶了这样的妻子对不起列祖列宗。收到传票后,何某感觉好像天塌下来了,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作为自管会成员的她再无心协助警官维护大队秩序,很快整个人消瘦一圈。眼看离开庭的时间越来越近,何某焦虑程度日益增加,跟变了个人似的,因为心情不好动手打了别人,她说:“我连家都没了,还要好好戒治做什么?”
【案例基本情况】
在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的工作中,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以戒毒人员为主,充分利用戒毒场所主战场的一切有利条件,帮助她和她的家人解开心结,重塑良好的家庭关系。第1步,通过正面的坚持以人为本、行之有效的个别谈话教育,引导何某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第2步,针对戒毒人员大都具有的道德人格良知缺陷、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强烈的对抗情绪等特点,从感恩教育入手,着力对她们心灵的冲击和道德观念的重塑。第3步,挽救一段本不该结束的婚姻、修复一段可以修复的家庭关系,帮助何某彻底修复家庭关系。
一、“跟自己和解吧!”
针对戒毒人员大都具有的道德人格良知缺陷、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有强烈的对抗情绪等特点,从感恩教育入手,着力对她们心灵的冲击和道德观念的重塑。渐渐的,何某深刻认识到了吸毒给丈夫和家庭带来的严重危害,从心底产生悔意和愧疚,同时设身处地体谅丈夫的处境,面对家族、亲朋好友的“让其离婚、彻底摆脱这个不守妇道的女人”等多重压力,更有其母亲以死相逼,换位思考。有一天,何某来找我,她说:我决定了,同意离婚,同意法院判决,我要放过自己,也放他一条生路,让他给父母一个交代。我发誓,出去以后一定重新做人,让他看到全新的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他追回来。”
二、以书信传递信息,用物质表达关怀
何某的思想症结解决了,无论结果如何,她都能接受了。但挽救一段本不该结束的婚姻、修复一段可以修复的家庭关系,才能帮助何某彻底戒除毒瘾。接下来,我把修复的重心放在何某的丈夫身上。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会有太多羞于开口的话,有太多沉积在心的感情无法言说,书信便是最好的沟通和表达方式。在何某的家庭关系修复中,我鼓励她写日记,记下这段心路历程。当我把这些日记用书信的形式传递给其丈夫时,我相信,这些无声的语言,一定会触动到某些神经,悄悄地起化学反应。
三、一段视频彻底击溃丈夫的心理防线
利用网络、视频资源,拉近彼此距离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社会交往最便捷的工具。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亦可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让情感最为真实、让感动无所不在。离开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当寄出的几封信没有任何回音时,干警一边积极联系负责案件审理的法官,请求法官做其丈夫思想工作,并从关爱女性弱势群体的角度,一审尽可能不予判决,一边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帮助其丈夫正确认识毒品、反映何某戒治成果的视频制作完毕。我依稀记得,何某开庭的那天,身着康复巩固区绿色戒毒服、一双手绘小白鞋、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当何某面带微笑、平静地跟法官说“同意离婚”时,一直未正眼看她的丈夫惊讶地抬起了头,在她们的单独谈话环节里,何某表达了对丈夫未来的祝福,其丈夫彻底放下了戒备,和妻子回忆起以前的种种,看完那段精心录制的视频后,丈夫泣不成声,撤回离婚诉讼请求,让何某安心戒毒,一切等出所以后再说。干警和办案法官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其丈夫无奈和痛楚的表情里,我们读懂了真爱,也相信这样的决定意味着什么。
【案例思考】
修复家庭关系已成为当前管理工作尤其是对回归指导区戒毒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戒毒人员往往存在社会支持系统不全、亲情关系缺失、社会后续照管机制滞后等不利因素,如何有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在我统计的一组大队数据中显示,2015年至2016年,发生的违规违纪事件中,家庭关系紧张、缺失甚至是“三无”人员的占75.6%。实践证明,家庭的关爱直接影响着戒毒人员的行为表现。
通过对戒毒人员实施教育矫治,促使她们依靠自身内在力量,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重新获得亲人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和帮助,能有效帮助他们调节心理情绪,摆脱心理上对毒品的渴求,增加戒毒决心,重新燃起新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完善其家庭和社会功能,真正地回归社会,有效延长操守时间。
实践中,由于受诸多习惯认知影响,部分民警在当前修复家庭关系过程中,对修复家庭关系主要因素分辨模糊,存在一些被动和不足。一:以戒毒场所的主动修复为主。民警通过当地公安机关,社区和街道,甚至动用戒毒人员所有的社会关系帮助他们获得家庭的认可和谅解。但是,由于警力、经费和社会力量有限,公安机关与戒毒场所等业务割裂,衔接不够,修复工作有较大欠缺。二:将修复关系的希望寄托在家庭上。把修复家庭关系的重任加之于家人身上,让家庭在这个环节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而由于吸毒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危害,已让家人丧失信心。另外,戒毒场所长期以来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家庭对场所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认为教育矫治、引导好戒毒人员是场所的责任,与亲属没有多大关系。三:戒毒人员对家庭心存抱怨。部分戒毒人员因家人举报被送强制隔离戒毒,她们由此对家人满腹抱怨,态度冷漠,极端仇视,甚至拒不接受家人的探视和帮助。
除认识上的偏差以外,受一些客观原因的限制,家庭关系的修复停留表面,停滞不前。陈旧的理念依然不能适应戒毒形势的需要,必须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多渠道、多途径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巩固戒毒疗效。
一是找准目标助推“启航”。在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的工作中,我们已认识到解铃还需系铃人。大部分的问题还是出在戒毒人员身上。通过课堂化教育,可提高戒毒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促使戒毒人员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发生质变,真心获取家庭的谅解。
二是“家文化”系列教育清除心理“藩篱”。针对戒毒人员大都具有道德人格良知缺陷、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有强烈的对抗情绪等特点,我们从感恩教育入手,着力对她们心灵的冲击和道德观念的重塑,着力重建正常合理的亲情。向戒毒人员阐述亲情的可贵,向她们传播爱心、尽孝和感恩的理念,帮助她们从孝敬父母开始重建基本的道德观念,无私奉献才是获取幸福人生的基本途径。
三是书信电话助浪子“回归”。在对戒毒人员开展教育矫治的过程中,以书信传递信息,用亲情电话表达关怀,亦会收到明显的效果。逢重大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母亲节等开展给亲人的一封书信活动,用飞鸽传书的形式传递关心和问候,更好地建立和维系戒毒人员的精神寄托。
四是互联网+推波助澜。网络成为社会交往最便捷的工具,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亦可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让场所内外心灵共鸣,共同完成戒除毒瘾的统一目标。设置专门的电脑室,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开放,择优使用,审核资质。民警提前与戒毒人员直系亲属沟通联系,实施视频会见时,由警察接通互联网视频连线,戒毒人员在警察的视线内与家人进行视频或者语音对话。另外,录像的方法也值得推广。采集戒毒人员日常生活的真实片段,制作成有声有色的动感视频,展示给家人收看,让家人的牵挂有着落。也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戒毒人员家人录制mv专题短片,定期播放给戒毒人员收看。在何某与丈夫的关系修复中,我们就采取录制何某戒治生活的方式,让其丈夫消除对毒品的认识误区,增强对戒毒的信心,最后其丈夫给了何某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五是家庭治疗联手共进。亲情缺失的戒毒人员入所后,她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张、畏罪、后悔、抵触、戒备、悲观绝望。特别在春节团聚的日子或重大节假日里,常会有烦躁不安的情绪,极易产生安全问题。我们借鉴场所工作多年来开展社会帮教活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邀请家属进场所活动中,特地挑选家庭关系紧张需要调和的学员,来一场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戒毒人员曹某曾经扬言“出所后我要杀了爸爸妈妈”,经过家庭治疗联手共进,家庭关系也得到了改善,“我现在终于知道与孩子的沟通存在的问题,也知道怎么去化解我们之间的矛盾了,如果早见到你们,我和女儿的关系不会弄得这么僵,她也不会离家出走走上吸毒的道路。”曹某的母亲接受民警的家庭治疗后感慨地说。
这些多渠道的帮扶与牵手,将形成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融进我们场所的戒指手册中,贯穿戒毒的整个流程,发挥最大的潜能,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鼓励她们积极向上、身心兼治,增强戒毒信心,同时更有效地促进戒毒人员诊断评估工作顺利开展,达到提升教育矫治工作质量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