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双相情感障碍女性戒毒人员王某开展综合教育矫治的案例

对双相情感障碍女性戒毒人员王某开展综合教育矫治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治疗中断率高、复发率高的慢性疾病,戒毒人员因长期反复吸食毒品,各种毒品直接作用于脑部,除了对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恶性刺激,还会导致原有的精神障碍反复发作,部分精神障碍戒毒人员在初入所时,时常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情绪容易出现强烈且极端的波动,对这一类的戒毒人员,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综合教育矫治手段,帮助她们更好的适应戒毒场所,积极面对戒治,从而提升戒治效果。

王某,女,40岁,小学文化。入所前无业,自1998年开始吸食毒品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类毒品“小马”成瘾,多次因吸毒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强制隔离戒毒、责令社区戒毒。在此期间,王某曾因精神异常到精神病院入院治疗4次,但因不能戒断毒品,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021年王某因吸食“小马”,再次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王某在生理脱毒期间,精神亢奋,每日大喊大叫,行为举止异常,打电话回家,用污言秽语辱骂父母,无故辱骂他人,经省精神病院医生对其进行会诊,诊断结果为双相情感障碍,开始进行药物治疗。

【案例基本情况】

王某入所时属于急性狂躁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极端的情绪行为有一定的改善,但其对再次强制隔离戒毒有抵触心理,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因王某入所后曾多次在电话中辱骂父母,王某父母不愿接听女儿电话,缺乏家庭支持的王某常感到孤立无援。

根据该员的现实表现,制定五步走的综合矫治方案,从医疗中心、同戒人员、家属、大队警察及心理咨询师五个层面综合开展工作,帮助该员更好地适应戒治环境,为其更好地恢复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医疗中心持续跟进,帮助王某维持治疗效果。所内医疗中心与省精神病院保持联系,将王某病情及时向对方进行反馈,三个月后,再次邀请专家到所为王某进行会诊,经专家诊断,王某病情基本稳定,维持原治疗方案,以维持急性期治疗效果,待病情较前稳定后,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防止病情复发。

二是强化同伴教育作用,帮助王某提升适应能力。同伴教育员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王某细心体贴的照顾并安抚她的情绪,倾听她的诉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王某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一日生活制度等,同时提高王某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同戒学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王某更好地适应戒毒所的生活。

三是针对性开展个别教育,与王某建立信任关系。大队警察加强对王某的关心与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积极的方面予以肯定和鼓励,逐步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鉴于王某喜爱唱歌、跳舞,在节日联欢、广场文艺时,邀请王某为大家表演节目,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帮助王某更好的融入戒治生活。经与王某多次谈话,了解到王某认为服药有副作用,不想继续服用精神类药物。大队警察陪同王某向所医院医生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及药物的副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并鼓励王某在下一次精神病院专家会诊时,与医生沟通治疗过程中的情况和表现,向医生反馈自己的不适,询问医生的建议,目前王某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四是促进亲子关系改善,帮助王某重获家庭支持。王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父母的伤害,想缓和与父母的关系,对联系家人有强烈的诉求。大队警察一方面积极联系王某的父母,另一方面请求所政管理科的帮助,联系户籍警察到王某家中家访,劝说王某父母接听王某的电话。最终,王某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王某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身体情况,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歉意,母亲也原谅并接纳了王某,劝说王某安心戒毒,父母等待她早日回家。父母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的焦虑情绪,让其明白家人没有放弃她,更不会因为她生病而嫌弃她,从而增强了王某戒毒的决心。

五是同步开展心理矫治,帮助王某改善行为认知。对王某开展心理矫治的重点在于提高治疗依从性以及改变对疾病的态度,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王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戒治生活。同时,在分类教育以及个别教育中对毒品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其认识到毒品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对家庭、社会的危害,结合自己的吸毒经历分析自己吸毒成瘾的主客观原因,鼓励王某勇于面对曾经的错误,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抵御毒品的侵害,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自己的不良想法,改善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善情绪。通过心理咨询和个别谈话纠正其错误的认知结构,培养合理情绪。学会如何正确宣泄不良情绪,学会善待自己,改善生活方式,真诚倾听,换位思考不断改善自己的情绪,并学会自己不能调节是主动寻求帮助。例如,使用合理(理性)情绪疗法帮助王某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王某母亲生病住院(A),自己感到焦虑、自责(C),她的不合理信念是“我不应该来戒毒,那样母亲就不会住院”(B)。心理咨询师首先让王某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运用产婆术式的辩论,从王某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在推论过程中因不合理信念产生谬误,形成矛盾,经过多次修改,得出“即使王某没有来戒毒,母亲也因高血压需要住院治疗”,使王某减轻“焦虑、自责”的情绪困扰,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纠正自动化的非理性认知。从习艺劳动入手,为其制定一个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可完成的生产小目标,引导她要正视困难,不轻言放弃,并不断给与其鼓励及肯定,完成目标给以一定的奖励,大大调动了戒毒和积极改造的自觉性。

对王某开展近一年的综合矫治后,该员病情基本稳定,对于自身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治疗依从性有所提高,同时该员能很好地适应戒治生活,建立起规律的生活模式与健康的行为习惯,与同戒人员能和睦相处,与父母的关系逐渐融洽,戒治积极性明显提高,但仍需继续观注该员情况,如病情出现反复及时采取针对性矫治措施。

【案例思考】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戒毒人员因其病症的特殊性和反复性,戒治难度更大,必须在充分掌握戒毒人员病情的基础上,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从医疗、教育、心理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开展矫治,在本案例的实施中笔者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患病人员及家属的误解对治疗的持续和病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与戒毒人员家属沟通时需鼓励家属多了解掌握患有精神障碍戒毒人员的发病特征及病态体验,对戒毒人员多一些关心和理解,予以精神上的支持,同时,从家庭支持层面帮助戒毒人员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使戒毒人员增加戒治信心。

二是合理情绪疗法在本案例的操作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受戒毒人员年纪、智力、文化水平、领悟力等因素的影响,未能最大化发挥这一疗法的作用,加之笔者在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上的经验不够丰富,未能在心理方面给予王某更有效的帮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而不能彻底解决个案问题。

三是在本案例对双相情感障碍戒毒人员开展综合矫治中,为其提供该疾病和药物的知识,提高其对疾病和治疗的理解和接受,改善戒毒人员的依从性和对待疾病的态度是关键,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探寻可以帮助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戒毒人员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技巧,提升应激处理能力的方式,引导戒毒人员维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