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帮助戒毒人员小佳纠正错误重建戒治信心的案例

帮助戒毒人员小佳纠正错误重建戒治信心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我们生活中的焦虑、消极情绪可能是由一些消极想法或认知导致的。戒毒人员复杂的人生经历、对毒品的错误评价、对吸毒的错误认识以及戒毒期间产生的价值感缺失、自我攻击、敏感自卑、抗拒改变等心理障碍,均可能使戒毒人员对外在环境事件的认知和解读产生扭曲,无法发展正向的行为和正面的情绪,从而影响戒治。著名学者戴维·伯恩斯将人的认知模型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你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你的感受;二是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其实都是在自己吓自己,焦虑是由一些扭曲的、没有逻辑的想法导致的,是一种精神“骗术”;三是当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你的感受也会随之改变。戒毒人员小佳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而产生较强的自我攻击与认知扭曲信念,笔者以其为例,剖析戒毒人员产生错误思想认知的原因,帮助建立更合理的正面思想认知,反思自己在戒毒过程中的非理性认识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促使其加强戒毒决心,付诸行动勇敢改变,成功戒断毒瘾。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小佳,女,30岁,大专学历,首次强戒。父亲生前是一名缉毒警察,哥哥也是一名刑警。12岁那年,父亲在一次追捕毒贩的行动中不幸牺牲,哥哥从此承担起父亲和兄长的双重责任,总是模仿严厉的父亲当年教育他的方式,时常对妹妹声色俱厉。小佳不理解哥哥的苦心,反而越发叛逆。中专毕业后,小佳临时应聘到某单位工作,工作一年,就因打架入狱,出狱后丢掉了工作,感觉人生没了希望,后来因为结交了社会闲散无业人员,染上了毒品。

一、现实表现

入所后,小佳消极抵触情绪明显,身份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经常发生违规违纪行为,还极度自尊敏感,在意自己的身材,在意干警、同戒对自己的看法。父亲、哥哥的特殊身份以及自己的成长历程,都使小佳具有较其他戒毒人员更强烈的自尊心。人生的挫败、吸毒的污点、自以为出所后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会被人看不起的焦虑感,常常会让小佳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全盘否定,对戒除毒瘾、改过自新毫无勇气和信心。

二、方案制定及实施

(一)“认知疗法”悦纳自我。

结合小佳的实际表现,通过谈心谈话、监控巡查、分析研判、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等方式,认定小佳存在轻度焦虑现象。教授戴维·伯恩斯“认知疗法”,改变其消极认知,使其正确面对自我,接纳缺陷自我。

1.引导小佳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认真总结过去,写下令自己焦虑的原因。小佳写道:“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失败,没有好转的可能,我爸爸是缉毒英雄,可我却吸毒了,我是一个坏人,我辜负了爸爸的期待,我是爸爸的人生污点。即便我戒了毒,也无法改变我曾经被强制隔离戒毒这个事实,别人会看不起我,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我长得很胖,别人会不公平地对待我,会故意利用我。我与他人发生冲突,我不觉得我应该改变自己,因为这件事情我没有做错,我是为了她好,她不应该责怪我,她应该符合我的期待”。

2.根据以下“认知扭曲对照表”和“常见的自我攻击信念表”,引导其识别想法中的认知扭曲和常见的自我攻击信念。

认知扭曲对照表

1.非黑即白。你的世界是绝对的,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

6.放大或缩小。你要么把一件事看得过分重要,要么会把一件事情的重要性无限缩小。

2.过度概括。你认为坏事永远都不会结束,或者把一次失败看成永远的失败,你还会告诉自己:“我总是这样!”

7.情绪化推论。你的推论源于你的感受:“我觉得自己是个傻子,我一定就是个傻子。”

3.心理过滤。你只看得到事物消极的一面,而完全忽视积极的一面。

8.“应该”句式。你总是告诉自己,你应该、必须、不得不做什么。

4.优势打折。你坚持认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或是优良品质都无足轻重。

9.乱贴标签。在不顺利的时候,你会告诉自己“我是个傻瓜”或者“我是个失败者”,而不是坦然承认自己只是犯了一个错误。

5.妄下结论。即使没有确切的事实证明,也会迅速地定下消极结论。

·读心。觉得所有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认为自己不好。

·臆测未来。你总觉得所有的事都会以失败收尾。

10.归咎责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总是寻找犯错的人,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

·罪责归己。每次出现了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你都会责怪自己。

·罪责归他。每次出现了问题,你都会直接无视自己的问题,而不停地怪罪别人。

该模型由戴维·伯恩斯1984年提出,2003年修订。

常见的自我攻击信念表

成就

抑郁

1.行为完美主义。认为自己不可以失败,也不可以犯错。

2.认知完美主义。认为如果自己不够完美或表现得很脆弱,他人就不会喜欢自己,也不会接受自己。

3.成就上瘾。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依赖于自己的成就、智慧、才能、地位、收入或外表。

13.失去希望。认为自己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自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14.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或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残次品”,比不上别人。

焦虑

4.赞赏上瘾。需要所有人都赞赏自己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5.被爱上瘾。认为如果没有被爱,就不会感到开心和满足;认为如果没有被爱,人生也会变得无足轻重。

6.害怕被拒绝。认为如果被拒绝,就意味着自己有问题,如果自己孤身一人,就一定过得非常凄凉、悲惨。


    


15.情感完美主义。认为自己应当觉得开心、自信,且能够自我控制。

16.害怕愤怒。认为愤怒是危险的,不可以发怒。

17.情感恐惧。认为自己不应该感到悲伤、焦虑、不满足、嫉妒或脆弱;觉得应该隐藏所有的情绪,不要把负能量带给他人。

18.认知自恋。认为自己关心的人都毫不知足,权力巨大,且想要控制自己。

19.林火谬误。认为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只要有一个人鄙夷自己,这种情绪就会像林火一样迅速蔓延,很快所有人都会讨厌自己。

20.聚光灯谬误。认为自己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就好像在聚光灯下表演;认为自己如果不努力表现得非常有趣或睿智,别人就不会喜欢自己。

21.魔法思维。认为如果自己担心得够多,一切都会好起来。

服从

7.讨好他人。认为自己必须讨别人开心,即使这个过程会让自己很不开心。

8.害怕争斗。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互敬互爱,不应该吵架、争斗。

9.罪责归己。认为所有关系当中出现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绝对化的要求

其他

10.罪责归他。认为所有关系当中出现的问题都是他人的问题。

11.理所应当。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按照自己设想的样子对待自己。

12.我对你错。认为自己才是真理。

22.无法容忍沮丧。认为自己根本不应该感到沮丧。

23.超人思维。认为自己必须强大,不能软弱。

该模型由戴维·伯恩斯2003年提出。

以上表格是由著名心理学者戴维·伯恩斯所提出的认知扭曲表和自我攻击信念表,管教干警引导小佳对照表格找出自己的错误认知,结论如下:

错误认知

认知扭曲对照

非黑即白

我吸毒了,我的人生已经无法好转。

过渡概括

吸毒是我一生的污点,使我的人生永远失败。我是我爸爸的人生污点。

读   心

所有人在心里因为我的肥胖看不起我。

臆测未来

未来即使我出所了,别人也会因为我曾经吸毒而看不起我,那我现在为什么还要戒毒呢?

乱贴标签

我吸毒了,即便我戒毒了,我也是一个失败者。

罪责归他

我与同戒的矛盾都是因为别人做错了。

赞赏上瘾

别人对我赞赏,我才有价值,队长应该看到我的价值,不应该批评我。

理所应当

队长和同戒人员应该按照我设想的样子对待我,如果他们不这样做,我就会感到生气、沮丧。

我对你错

我没有错,规矩纪律不应该束缚我,我才是真理。

林火谬误

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只要我做的不好,他们都会看不起我。

3.通过帮助梳理消极认知,引导小佳改变消极认知,产生正确积极的认知。小佳的认知改变如下:

(1)所有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有缺点才是常态。尽管我吸毒了,但是我仍然有可能戒毒成功,并在戒毒过程中体会战胜自我的快乐。

(2)虽然我让爸爸失望了,但我永远是他的孩子,倘若他还在世,也不会看着我这样堕落下去。我是毒品的受害者,那些像爸爸一样牺牲的缉毒英雄也是受害者,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为了那些保护我们的英雄,我也应该戒除毒瘾,就像我每天背诵的守则中所列的“在痛苦中觉醒,在浴火中重生”。

(3)我的身材肥胖,可是干警教给我们很多康复训练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可以从心理上戒除毒瘾,还可以锻炼身体,养成自律习惯,改变肥胖现状。

(4)与他人产生冲突,其实我心里知道我也有错,我只是自尊心强,不想承认罢了。干警让我遵守的纪律、背记的守则,也是让我迅速适应戒治环境,在法制社会,人的行为不能违背法律准则。

(5)我有绘画技能,队长每次都会把办黑板报这个任务交给我,而且我也完成得很好。我妈妈从来不知道我会画画,等解除后,我一定要给她画一幅画,再开个服装店,我的未来充满希望。

(二)综合矫治重塑自我。

针对童年情感缺失、且因肥胖而焦虑的戒毒人员小佳,在“认知疗法”的基础上,给其教授法律、文化、禁毒、康复训练等知识,建立良好的基础性矫治知识体系,使其树立健康自律、遵守规矩、积极戒治的目标,同时唤醒父亲对她的正向激励,强化戒毒信念与信心。如通过康复训练帮助小佳减轻体重、恢复体能;鼓励其发挥绘画技能,提高个人价值感;在劳动康复时保持效率高、学习快的优势,帮助同戒人员更好完成任务;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例、我军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抵御外敌英勇斗争乃至牺牲生命的五位英雄的事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河南爆发洪水时患难与共的中国力量等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激发小佳的爱国热情,引导她向英模汲取力量;通过组织观看《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红色电影,《湄公河行动》、《扫黑除恶》等扫黑禁毒电影,使其在缉毒刑警的牺牲、奉献中感喟父亲的伟大,带着崇敬和感恩的心,用坚定和顽强的意志战胜毒瘾,将戒毒从“个人行为”上升到“社会责任”。小佳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教育活动,并在多次集体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了好的名次,受到干警和同戒的一致认可。

(三)重建社会关系助回归。

1.团体辅导重架“亲情桥梁”。

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开展团体辅导,帮助其加深对父母的了解,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一次戒毒人员对父母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中,小佳在“父母最后悔的一件事”一栏里曾写下:最后悔生下了我。干警问她,对父亲还有印象吗? 小佳说:“我只记得小时候,他总是忙于工作不回家,但每次回来,会抱着我严厉地教训哥哥,有时候会给我买糖和玩具。长大后我会想,是什么让他投入了毕生精力乃至生命,是毒贩吗?可是毒品到底有什么魔力?事实证明,我是错的,但以前的很多次我确实想通过毒品来了解父亲的事业。他是人民警察,是英雄,是烈士,但作为父亲,他好像从未在我的生命里停留过。”

在“认知疗法”和综合教育矫治过程中,小佳能够树立戒毒目标,积极戒除毒瘾,但因父亲在其年少时离世,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小佳始终是模糊的,将父亲的“大爱”回归到小佳心中的“小爱”,有助于小佳以亲情为桥梁,重建回归后与家人、朋友等的社会关系,使其顺利融入社会。管教民警特意引导小佳描述印象中的父亲,为父亲画一幅肖像,并在亲情电话中通过母亲、哥哥的讲述了解父亲,给父亲写一封信,加深对父亲的印象,用亲情和爱化解小佳内心深处与父亲的坚冰,让父亲这个形象生动鲜活起来。

2.回归教育帮助重建社会关系。

帮助小佳分析回归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指导其制定回归目标计划和就业规划,使其树立社区康复意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自信;通过开展形势宣传教育、重建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和后续照管教育,指导其为回归社会做准备、修复社会关系、强化拒毒意识以及及时需求支持和帮助的能力;改变其以往错误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其在戒治期间学会融入环境,尊重他人,在回归社会后适应新生活、新身份,重建并修复与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社会关系;加强群众性的政策法规、社会、家庭责任教育,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从专业特点出发,注重理论与实操培训结合,打破高墙内外时空制约,助其回归后迅速融入家庭和社会。

【案例思考】

关于特殊情况戒毒人员,在如何扭转其“自我攻击与认知扭曲信念”重建戒治信心方面,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因人施教,以个案为例探索普遍化矫治方式。将上述认知疗法普及到其他女性戒毒人员,结合常规教育矫治方式,使她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吸毒原因、现状情绪,剔除错误认知,重新规划人生,解决自身戒毒这一最大难题。

(二)举一反三,探索警示教育新形式、新办法。以此类案例为基本素材,编写特殊经历人员教育矫治案例,形成经验做法。在清明节、禁毒日、“9.18”等特殊节日或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中,通过缅怀英烈、讲好英烈故事等开展警示教育,使戒毒人员从英烈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戒毒信念。

(三)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干警应不断充实完善知识储备,与医生、心理咨询师、教师等专业人才协调配合,打好“组合拳”,结合时政新闻,辅以视频、图片、现场教学、专业书籍传授等多种方式帮助戒毒人员开展教育矫治,与家庭、社区等形成合力,促进社会帮教工作向所外延伸和拓展。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