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万张邮票寄乡思”活动延伸亲情帮教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以及场所特殊管理模式的压力对戒毒场所的教育矫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022年伊始,新春佳节,北京冬奥会、全国两会等大事、喜事联翩而至,维护场所安全稳定责任重大。在现场会见减少或暂停、线下亲情帮教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创新、高质量开展亲情帮教活动,强化戒毒人员戒治信念信心,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案例基本情况】
一、活动目标及宗旨
戒毒人员在封闭场所内,不同程度面临适应不良、情感空虚、情绪焦虑、信心缺失等问题,不仅影响其自身戒治成效,也是场所安全稳定的重要隐患。家庭和亲情是稳定个人情绪、促进人格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为进一步搭建亲情桥梁、延伸社会帮教,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矫治方针,缓解戒毒人员思亲念家情结,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女所)在2022年新年伊始,启动为期3个月的“万张邮票寄乡思”活动。
二、案例的实施
(一)充分保障,深入动员
1.所部制定并下发《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关于开展戒毒人员“万张邮票寄乡思”活动的通知》,从制度层面明确活动宗旨、时间、方式、责任单位,并由教育经费保障活动物资如邮票、信封等相关费用。
2.在戒毒人员中进行广泛宣传动员,阐明本次活动的背景和意义:“思念是帆,行动是桨,万张邮票汇成海,泊向家的港湾;希望是薪,信念是火,生生不息,点燃生命的光和热;梦想是蒲公英,随风飘洒,绽放出春天里的盎然生机。”弘扬人文精神,传递关心关爱。
(二)持续推进,积极落实
1.在春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等节假日,将1万余张邮票陆续发放到全所戒毒人员手中,人均10张,未成年戒毒人员、家庭困难戒毒人员、新入所戒毒人员等特殊人员发放数量提高至人均20张。
2.鼓励戒毒人员认真书写家书、通过家信向家人诉说相思、表达情意,汇报新一年的戒治规划和戒治成绩。
3.对不愿意写信的戒毒人员进行关心和关注,了解真实情况,及时打开心结。
(三)不断提升,确保成效
1.以活动为契机,开展“优秀家书”评选,并以此进行“家庭美德、幸福家庭有我在”系列活动,诠释女性社会角色的重要性,进而强化戒治动机。
2.针对性开展“家书分享”活动,在征得戒毒人员同意的前提下,筛选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书信,在不同群体中开展分享,让戒毒人员对亲情和成长故事产生共情、共鸣,例如,在有未成年子女的戒毒人员中开展《妈妈,听我说》,在已婚戒毒人员中开展《致亲爱的你》等。
三、案例效果
此次活动覆盖全所戒毒人员,发放邮票1万余张,寄出家书1万余封,组织拨打亲情电话1.3万人次,评选出“优秀家书”50篇。活动目标基本实现,效果良好。
1.新入所戒毒人员家庭关系得到修复,亲属表示:“收到信感到很意外,虽然第一次用这种方法交流,但正是这种方式搭建了一座新的亲情桥梁,非常感谢戒毒场所的工作。”
2.戒毒人员情感、情绪得到沟通和宣泄。有的戒毒人员感叹:“每当提起电话,千言万语都如鲠在喉,只剩下了呜咽和难过。书信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对于她们的思恋,很懊悔在她们身旁时没有好好的对待她们,如今才懂得家人的重要和家庭的温暖。”有的戒毒人员说道:“本来不想写信的,许多次吸毒,家人早就对我失去信心了,甚至不愿跟我多说一句话,但当警官把邮票递到我手上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她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有的戒毒人员则说:“父母早已过世,家仿佛只是一个空壳,但是母亲的温暖是我一生的记忆和思念,我想写一封给自己的信,寄语未来:过去的苦难终将会成为幸福的基石,希望以信为鉴,不负青春,不负生命。”
3.场所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在传统节日开展家书家信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得到提升,戒治氛围更加良好,充分发挥了教育矫治安全稳定“主阵地”职能。
【案例思考】
一是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对于普通人而言,思念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只需要手指与屏幕的轻轻碰触,而在监管场所,书信,仍然是一种常用的通讯方式,书信中,有戒毒人员对家人的亏欠和忏悔,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封薄薄的书信,一份深深的挂念,一笔一画构成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文字,见字如晤,更多的是蕴藏其中的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二是以往戒毒场所也在开展写家书家信的活动,但本次活动覆盖面更广,主旨更加鲜明,内涵更加深刻,更加充分地调动了戒毒人员主动性。三是活动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开展社会帮教,延续性及可操作性强,有较强的推广性。四是案例在实施过程中,有部分文盲或文化程度较低的戒毒人员无法参与活动,或有的戒毒人员家庭支持功能较差,亲情关系紧张,导致效果与活动预期有一定距离,应当通过个别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辅助教育活动予以弥补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