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帮助戒毒人员李某走出丧亲创伤不良情绪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在遇到重大家庭变故时,往往出现情绪失控,如果缺少心理疏导,很难走出情绪沼泽,甚至出现行为过激的情况。如何疏导戒毒人员情绪,创造良好环境,改善其不良行为,值得我们作为戒毒场所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求助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疗法的一个主要代表,认为每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成长潜力。本案例民警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积极引导戒毒人员,帮助其减轻并逐步消除丧亲创伤后不良情绪,促进其自我认识、自我接纳,树立良好的生活信心。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男,21岁,大专文化,父母均为小商户,家庭和睦,家族无精神病史。李某出生于乡镇,深受身为村干部的外公喜爱。李某从小对外公充满敬意,决心长大后出人头地好好孝顺外公。由于长得瘦小,李某遭到很多人笑话,但同时又得到更多的照顾。这使得他受到保护的同时又感到自卑,于是内心的好胜就化作动力,小时候勤奋好学,外公对其寄予厚望。走上社会后,李某结交了一些狐朋狗友,不幸染上了毒瘾,曾经对其爱护有加的外公内心充满了失望,但是依然对其不离不弃。在近期的戒治生活中,因外公去世一周年纪念而情绪变得不稳定,常会回忆和梦见外公,回避有关的事物,且内心充满愧疚和自责,难以平复心灵的创伤。
(二)原因分析
家庭原因:李某认为外公最疼爱他,而且对他的期望很高,考上大学的时候,外公是家里最开心的人。因为被强制隔离戒毒,外公重病在医院的时候,李某没有探望过他一次,直到其外公去世也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感觉很愧疚。
社会原因:存在重大的生活创伤事件。外公去世这件事对李某心理冲击很大,而更深层次是社会和家庭对“坏孩子”“不孝顺”的评论。
心理原因:存在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我应该成为一个“好孩子”;因为吸毒成瘾,没能好好照顾外公,没能看到外公的最后一面,我就是个“坏孩子”,不孝顺的外孙。
自身因素:从小比较自卑,对自身有一定期望值,希望自己能够更好。
(三)方案制定
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心理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本案例中运用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求助者中心疗法通过设身处地的理解、坦诚的交流等方式帮助李某重新考察自身,改善情绪状态,减轻或消除负罪感,学会主动表达自身的情感,更好地与人交往;探索认识自我,促进自我理解、自我接纳。
(四)方案实施
根据李某的情况,民警决定采取求助者中心疗法作为介入理论,辅以合理情绪疗法对李某进行教育干预。
1.构建良好关系,进行诊断评估
本阶段主要与李某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及心理测评(SCL- 90)等方法,明确来访者真实的心理状态,确定其为丧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并确立咨询目标和制定实施方案。
从SCL-90的结果数据分析,总分和阳性项目数都超过了分界值。具体数据可知李某性格内向、心思敏感、不善于交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时会认为别人对自己不理解而感到痛苦,不愿意与人交往。存在抑郁的情绪,自我评价较低,平时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偶尔心情烦躁,睡眠质量较差、多梦易醒。
李某无法忘记外公的过世,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无助、害怕等强烈的情绪反应,近一个月内反复地痛苦回忆,再度体验此创伤事件,以及回避与外公死亡有关的刺激,并持续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持续低落、与他人缺乏交流等,故诊断为丧亲创伤后应激障碍。
2.双方坦诚交流,合理疏导情绪
帮助李某合理宣泄情绪。民警咨询师帮助李某表达悲痛的过程,接受失去的现实,并克服回避或否认。
了解李某的家庭结构,以认识其外公去世对其造成重大创伤的因由。发现来访者对外公深怀愧疚,从而一直难以从悲痛中走出来。
帮助李某减轻或消除负罪感。与李某一起分享印象中的外公,帮助李某回忆和外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然后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来访者给外公写信,寄托对外公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3.共同深入探讨,查找深层原因
帮助李某探讨分析其家庭关系(主要是与父亲的关系)和自身个性特点,让其意识到目前状况产生的合理性。
从认知层面讨论自我认识和接纳问题(联系到外公对他的期许)。
鼓励李某行动起来,主动表达内心的情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在谈话过程中民警及时指出李某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指导其与自己辩驳,建立新的合理的信念。
4.鼓励自我提升,树立戒治信心
经过三次咨询,民警发现李某的情绪有了明显改善,通过进行第二次SCL-90测评,李某在各项因子的得分都处于正常水平,原来高分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其它四个方面的分数已经明显下降。民警鼓励李某要树立信心,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在现实戒治生活中行动起来,把与民警谈话过程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改变不良心态的方法,运用到戒治生活中去,逐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唯有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才是对外公最好的怀念。
(五)实施效果
经过民警这段时间与其深入交流,李某自我感觉状态比之前好了很多,在对待外公去世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想起外公不会那么悲伤和悔恨了。因为疫情防控,虽然不能与外婆和爸爸妈妈亲情会见,但是通过亲情电话和视频会见每次都主动问问他们身体怎么样,家里的工作怎么样。对于自身也能够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该怎么与民警和同戒相处,知道该怎么面对现在的戒治生活,知道该怎么努力提升自己,知道以后回归社会了应该怎么做。同班组的其他戒毒人员也反应,李某的愿意与他们多交流了,会懂得并愿意表达所想所思,不再夜里偷偷憋气或伤心掉泪,主动参与大队各项教育戒治活动。
【案例思考】
(一)创伤治疗要确立合理治疗方案
本案例中戒毒人员李某因为丧亲创伤出现严重情绪不良反应,民警及时介入,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采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辅导,帮助他发现合适的处理内心痛苦的方式,探究和表达真实的自我。同时积极帮助其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及时树立正确认知,形成了合理情绪,取得实际的戒治成效。
(二)创伤治疗要建立正确应对方式
戒毒人员在所期间难免会遭遇重大生活刺激,如亲人去世、家庭财产损失、婚姻变化、身患绝症等,在心理应激状态下,如果不能有效干预,容易因自罪、抑郁、愤怒等情绪而引发自杀或伤害事件。作为强制隔离戒毒机关应该具有前瞻性,建立完善的戒毒人员重大家庭变故应急处理机制,切实保护戒毒人员合法权利。
(三)创伤治疗要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有效的家庭支持能够起到缓冲器的作用,为戒毒人员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有利于缓减他们的戒治压力,促使戒毒人员理性看待强制隔离戒毒行为,有益于他们重塑完整的人格并以积极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本案例中民警始终坚持家庭支持系统是场所教育戒治的重要方面,通过鼓励李某与家人联系,让其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接纳,为了故去的外公,为了活着的亲人,应该堂堂正正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