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综合施策帮助“低自我效能感”戒毒人员许某提升戒治信念的案例

通过综合施策帮助“低自我效能感”戒毒人员许某提升戒治信念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新冠疫情防控大势下,投送强戒场所的戒毒人员数量趋少,且公安机关投送的多为涉毒时间久、家庭管束能力差、自制力或配合度差、存在多次复吸复戒,被认定为毒瘾深重的“老大难”戒毒人员。这部分戒毒人员在收治之初更多表现出了对公安机关强戒或投送决定不理解、悲观消极、戒治意愿不强、希望“躺平”的种种心态,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内较好实现戒治目标存在消极否定的推测与判断,即戒治预期的“低自我效能感”。这部分戒毒人员不仅无法起到正向带动激励作用,反而极易对良好戒治风气产生消极破坏效果。因此,抓住突出个案,做好典型引路,帮助和促进戒毒人员突破“低自我效能感”的束缚,建立端正的戒治方向进而形成正确导向,在戒治工作中具有积极意义。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许某,男,34岁,中专学历,未婚,吸食冰毒,1次社区戒毒经历,本次为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2021年下半年投送入所,流转至康复矫正区5个多月,其日常表现、对民警教育的反馈、与其他戒毒人员相处互动等方面表现出戒治方向缺失和自我认同感低的情况,戒治难度较大。较少申请拨打亲情电话与父母联系,家中定期汇款,能支持所内简单的生活所需,但不会太充裕。许某戒治表现不积极,日常计分排名为集体的下游。

(二)个案分析

戒治意愿方面:在许某入队分组后考虑到其年纪合适且有一定学历水平,想鼓励他担任生活组组长锻炼一下,待条件更合适后可向关键岗位发展。但与许某交流时,其直接表达没有能力,不想尝试,不想增加负担和压力,希望“躺平”,民警不要关注他,并认为在其解戒时如果大多数民警叫不出他的名字就是“成功”。

日常生活方面:元旦休息时民警准备了文娱活动,但许某躺在床上看小说。民警告知其不要躺床上并鼓励其参与活动和其他同戒人员多交流。许某表示自己是“吸毒鬼”,和其他戒毒人员混在一起没好事。

习艺表现方面:许某干了一段时间定额任务,现申请到后道干辅工,表示岗位分低他无所谓。分析可能与其有前列腺问题有关,因后道岗位离厕所近。

亲情关系方面:许某汇款金额可以满足每月所需,但需要计划性消费。其曾询问能否透支性开账,得知不可以后,其流露出不满情绪,并指责家人对其不管不顾。

同戒关系方面:组长对许某有意见,许某规范被叠得马虎,影响班组评比,在卫生检查前其他组员替其加工了被子,许某毫无感激之意且仍应付了事,打击了全组搞卫生评比的积极性,希望把许某调离该组。

(三)方案制定

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关于许某的戒治画像愈加精准清晰。许某与民警存在疏离感且在刻意保持距离,对周边关系缺少正向认知,分析问题归因不良,对戒治任务被动应对,归根结底是对戒毒矫治缺乏价值观和主观能动性。在后续的戒治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许某在戒治中效能期望低的问题,通过同民警建立安全信任关系,修正不良归因认知模式,帮助许某打破其惰性思维定势,强化成功戒毒的信念信心。

针对许某特点,借鉴社会认知理论的相关知识,帮助许某自主认识到个人在实际能力与主观意愿的关系与差异,从而对戒治状态有所调整。

1.积极关注,加强引导。即通过言语劝说的价值来鼓舞信心,加强自我激励,调动起积极的情绪去面对和融入戒治环境和任务。

2.循序渐进,唤醒情绪。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高水平的唤醒反而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因此,在对许某戒治过程中多践行“容错”方针,给予其更多的支持,助其放下心理防线。

3.改善认知,调整归因。通过不同视角的归因模式,帮助其觉察到改变的价值,进而增强其对成功经验的主观体验。

4.鼓励学习,树立方向。打破思维定势,帮助其去观察、体会和学习自己和他人的成功事例,进一步提升信心。

(四)方案实施

1.加强个性化谈话教育

成立教育帮教小组,明确大中队领导、分管民警、协管民警责任,加强分工配合,根据各阶段的节奏和重点,由不同分工和管教技巧的民警对许某进行教育引导。谈话不拘泥时间、场合和形式,在谈话室、生活场景、康复训练、习艺过程等都成为民警教育的节点;或三言两语,或循循善诱,或表达关心,或共情倾听,多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建立较为轻松的谈话氛围,但要求民警主动找其谈话的频次达到每周不少于4次。通过保持一定的教育强度,加大民警戒治思想对许某的影响,让正能量更多的感染和向其灌输。

2.优化多元化帮教方案

通过队务会、戒情研判会,统一民警管教策略,优化帮教方案。对许某先期的惰性表现和消极思想,不急于纠错。在内务表现上暂不给予直接扣分处罚,分管民警在召开小组会时结合面和点适度给予鼓励性评价;多方面表达出导善信号,经常主动询问其是否需要拨打亲情电话,在“两节”期间关心其开账情况,指导申请援助金渠道;照顾许某情绪,习艺劳动中同意安排其在后道从事打包作业,方便其如厕需求,同时定期安排许某到所部医院就诊,指导按医嘱服药。通过给予一个安全、接纳、多元和向上的循序渐进环境,纠正许某的“躺平”思想。

3.给予专业化心理辅导

在许某自我状态获得稳定并有所改善后,开始切入关键性症结,纠正其不正确或不积极的归因偏差。针对许某认为父母不关心其所内生活,对其已不抱希望的想法,引导其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感受和不易,同时强化正确的所内消费观,鼓励其有计划、有节制地规划所内生活,既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同时,积极运用优势戒治项目,通过引入分散内观的技术,帮助许某主动回忆亲情细节,充实感恩心理。针对许某自认“吸毒鬼”身无长处的负面心态,由心理专业民警对其进行辅导,帮助其认识到不积极心理暗示的危害。同时,根据许某爱打篮球的特长,运用所部康复训练中心新配置的趣味投篮机,在每周康复训练日,组织全体戒毒人员开展投篮比赛,许某不仅获得个人PK赛冠军,而且在班组挑战赛中也为自己小组赢得了第一,在掌声、欢呼声和同戒人员热情鼓舞下,许某获得了非常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习艺方面,民警有意安排其将后道环节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反馈前道岗位,从而在劳动责任心、岗位重要性和团队互控互利方面,帮助许某提升了自我价值感。

4.搭建学习化成长环境

在平时业余生活中,引导许某多到图书室阅读名人传记和更多拓宽眼界、丰富知识的书籍,将戒治期当学习期,把戒毒所当成充电站,变被动无奈为主动求变,为将来返回家庭和社会做出更好的准备。许某回应两点意见,一是成功学这类书籍内容高大上,距离他有很大距离,且多为心灵鸡汤,无法应用;二是戒毒太难,自己失败多次,没有信心。针对许某的思想,民警引导其克服浅尝辄止或下过于绝对化定论的思维模式,要沉下心多尝试,积少成多,逐步提高。同时,向许某介绍本省“千人工程”成效,以周边人、身边事的戒治实效去鼓舞和激励许某。

(五)实施成效

经循序渐进、多措施力的重点戒治,许某近两个月来,较初期发生明显的改变:一是不再刻意与民警保持距离,民警安排给其的事务性工作能够完成,质量能达标;二是拨打亲情电话频次增加,尤其是春节期间能主动问候父母,用足通话时间,情绪稳定;三是内务卫生上形成集体观念,规范被叠摆质量有提升,与组长、同戒人员关系平和不紧张;四是习艺劳动能安心踏实,保质保量完成相应任务;五是思想认知方面还存在反复,但对民警的教育,能体会善意,未再出现顶撞态度。

【案例思考】

(一)正视戒毒人员存在“低自我效能感”现象

因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每一个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会影响和形成他的社会环境。因此,“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受自身动因支配,产生的思想和行动将影响至周边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在当前戒治量低位运转,不利因素的影响反而有被放大的趋势,容易在戒毒人员中形成负向攀比,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容易出现矛盾直接升级,容易导致警戒关系紧张,民警在戒治过程中需要更耐心和讲究策略。

(二)强化戒毒人员对自身能力的发掘和认可

长期吸毒会造成慢性脑病,而戒毒也无法一蹴而就,在长期的戒毒过程中,容易让吸毒人员产生“低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因此,在工作中要努力帮助戒毒人员有效地、自主地认识到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实际能力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努力强化他们对自身能力的发掘和认可,并针对戒毒人员自身的特点,纠正或减轻其认知方面存在的片面化、绝对化的思维定势和各类消极心理暗示。

(三)充分利用好所内外戒治环境和有利条件

戒毒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是复杂的,相应的,需要采取的戒治方法也应该是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民警需要积极关注重点对象,在全面掌握戒毒人员个体特点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矫治、心理矫正、康复训练和戒治医疗等场所专业优势,善于统筹运用好各种戒治手段和技术,以及本所本地戒毒典型、“千人工程”对象、后续照管等特色政策,为增加戒治成效多实践、多总结。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