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认知和辩证行为疗法改善戒毒人员张某情感障碍的案例

通过认知和辩证行为疗法改善戒毒人员张某情感障碍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双相情感障碍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辩证行为疗法是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了禅学的辩证思想,强调在“改变”和“接受”之间寻找平衡。本案例中,对情感障碍戒毒人员张某合理运用认知和辩证行为疗法,取得较好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张某,男,28岁,初中文化,2016年开始接触并吸食冰毒,2020年被公安机关查获,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因张某家境贫困,父母无力抚养,年幼时被过继给叔叔。张某十五岁时叔叔因车祸去世,婶婶管不了他,遂初中肄业,与社会闲杂人员厮混。

张某入所体检时医院诊断腹部有异物,左手腕处有多道割裂陈旧伤。据了解,张某在拘留期间行为表现异常,情绪波动大,曾有啃食肥皂等自伤自残行为。入所后,张某行为表现较差,性格孤僻,神情冷漠,略有敌意,易激怒,多次无故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矛盾冲突;对所规所纪和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缺乏正确的认知,不配合民警的正常管理,曾发生因犯错被民警批评时以头撞墙行为。

介于张某行为表现异常,所部心理矫治中心对其进行了SCL-90、SAS、SDS心理测试,综合评定为: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乐群性低;抑郁、敌对因子均为阳性,情绪激发后很难在短时间平复下来,存在焦虑和抑郁。所部联系市医院精神科专家来所对其进行会诊,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予以药物治疗。

(二)方案制定

通过后续照管站联系张某婶婶和社区民警,了解张某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研究分析其心理及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为:1.张某因年幼过继等因素,内心对家庭的概念较淡薄;2.因初中肄业过早进入社会,且接触人员多为社会闲散人员,张某社会习气较重,自我保护意识强,喜欢使用暴力等直接做法解决问题;3.因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引导,张某对为人处世等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缺少认知,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

在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和研判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张某在日常戒治中表现出的言行偏激、认知偏差及其性格特征,研究制定对张某的教育矫正方案,主要考虑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认知,运用辩证行为疗法(DBT)改善行为,通过多次深入谈心谈话,对其进行正面反馈,建立自信心,提升自尊水平,通过情绪引导和自我辩证,改变敌对心理,接受集体戒治生活。

(三)方案实施

1.正向引导,建立信任基础

挑选责任心强,具有一定心理学业务知识和沟通谈话技巧的民警作为张某的承包民警,通过谈心谈话、关心关爱等方式方法,建立民警与张某基本的信任关系,为之后的教育矫正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在第一次谈心谈话中,先避开张某心理异常及行为表现较差等敏感话题,从成长、生活等张某熟悉的话题为切入点,采用启发式、倾听式的谈话方式,引导张某主动讲述。谈话中,张某从成长经历讲到戒治生活,从描述事件到描述情绪,从一问一答到主动讲述,显露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宣泄了大量的不良情绪。谈话结束后,民警询问张某对此次谈话的感受,张某表示自己很久没有对别人说这么多的话了,和警官的谈话很舒服。民警表示,如果张某想找人聊天了,可以主动约谈,对此张某表示赞同。由此,建立了第一步的信任关系和沟通基础。

2.教育灌输,重塑正确认知

在第一谈话后,民警又多次找张某进行谈心谈话,逐步稳固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和沟通基础。在后续的谈话中,民警逐渐结合张某日常戒治行为表现以及张某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的矛盾冲突来开展谈话,灵活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逐步引导张某认识到自身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并逐步学习和训练情绪管理方法。同时,通过心理暗示和思想灌输,教授张某一些关于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阐明戒毒法律和所规所纪的相关要求,重塑张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

3.思维辩证,接受戒治生活

在张某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后,运用辩证行为疗法进一步改善张某的日常行为表现,促进张某实现从“知道应该做什么”到“知道怎么去做”的转变。在谈话初期,但凡涉及到张某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矛盾冲突,张某在讲述过程中都会把发生矛盾的起因归结到其他人的身上,都是别人错,自己没有错。民警采用辩证行为疗法,让张某假设另一个自己来看现实中的自己的表现,让自己与自己进行辩证,思考如果两个同样的自己发生矛盾,起因在谁;反思自己作为旁观者,看自己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的矛盾,起因在谁。通过辩证思维,张某逐步认识到,自己先入为主,把其他戒毒人员甚至民警当作了自己的假想敌,而真实情况是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对自己并没有敌意和伤害,自己是可以与大家友好相处的。在张某通过辩证行为疗法改变固有思维的基础上,民警讲明集体戒治生活的群居性、平等性和向善性,促进张某接受并参与到正常的戒治生活。

(四)实施效果

在对张某的教育矫正进行过程中,张某的行为表现产生明显的良性转变,能够主动控制自身情绪及行为,未再发生打架事件,争吵情况也逐渐减少,能够正常参加戒治生活,完成各项戒治任务,未再流露出自暴自弃、逞凶斗很等消极思想。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张某提及日前习艺劳动过程中,同戒人员与其交流时较重地拍了他的肩膀,若是从前的他,第一反应便是打过去,但现在他的反应是“他对我没有敌意,这是他打招呼的方式,我提醒他下次轻点就行了”。其他戒毒人员也反映,张某比以前改变了许多,不再是以前那个谁都说不得、碰不得的人,偶尔他还会和同戒人员开开玩笑。

【案例思考】

(一)真诚接纳,不贴标签

张某看似是场所中的难矫治对象,似乎浑身长刺、拒不配合、言行过激,但人不可能没有优点,也没有人能拒绝真实且真诚的褒奖。面对张某这类戒毒人员,绝不可轻易贴标签、下结论,而要善于成为那个“发现优点的人”,建立良好的警戒关系,为后续的引导改变奠定基础。

(二)关注情绪,发现需求

在与张某的谈话过程中发现其虽表达能力较好,但因长期处于认知偏差而处理不好与同戒的关系,积累了诸多负面情绪。在其主动提及家庭与家人中,我发现其看重亲情,有孝心和责任感,于是引导其建立良好的戒治观念,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家去照顾家人。

(三)适度引导,促发改变

对于具有情感障碍的张某来说,要把握好度,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出现急于帮助改变却可能背道而驰的结果。对于成年的张某来说,改变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经年积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有其深厚复杂的成因,“我要改变”与“要我改变”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我们民警要做的,就是激发张某产生“我要改变”的信念,给予“我能改变”的帮助。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