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课堂教学激发戒毒人员张某家庭责任感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提升戒毒人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戒毒人员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江西省赣西强制隔离戒毒所以戒毒人员内在需求为导向,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创新,针对戒毒人员普遍存在亲情关系淡漠和家庭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开出教学“良方”,取得良好戒治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张某,男,1992年12月生,初中文化。父亲在他12岁那年因抢劫罪被判了十几年有期徒刑。张某初中辍学后,就在社会上浪荡,未婚(没有办理结婚登记)育有一女,女儿刚满两岁由张某母亲带大靠低保过活。张某吸毒被抓后,女友不再联系他。
2020年张某的爸爸刑满释放,父子俩还没来得及深入交流,张某就因吸毒被抓。张某入所后消极悲观,参加康复劳动积极性不高,时有扰乱所规队纪行为,经个别谈话教育虽有所好转但未根本转变。同戒反映张某性格孤僻,不与别人交流,经常夜里唉声叹气,怨天尤人。2021年清明节期间,张某终于向管教民警吐露了心声:“连死人都能收到亲人的烧纸,我一个大活人来戒毒所一年多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一下,我觉得自己连个死人都不如,我还戒什么毒?”民警听后陷入深思……。
(二)原因分析
1.情感和归属需要: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张某有情感和归属需求,入所后却无亲人问津,内心悲观厌世,破罐子破摔。
2.教育因素:社会化不成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家庭责任观念缺乏。
3.家庭因素:成长缺少父爱,父亲也没有做出好榜样,导致家庭责任感缺乏。和父亲又长期缺乏沟通交流,女友又联系不上,内心无所寄托。
4.认知因素:文化程度低,归因错误,抱怨人生际遇太差,却没有认识到是毒品造成的后果,也没有感恩意识。
5.性格因素:吸毒导致敏感多疑、容易消极悲观,自暴自弃。
(三)教学方案制定
张某的家庭情况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以点带面看,戒毒人员存在亲情关系淡漠和家庭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因此,教育矫正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及大中队分析研判,决定以戒毒人员的情感和归属需求为导向创新课堂教学,由具有教学经验的民警讲授一系列亲情课来激发戒毒人员的家庭责任感。
1.《画出亲情树》,此课堂教学目的是认识自己不是孤立地存在,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人,特别是和亲人有着血浓于水、割舍不断的连接,鼓励主动与亲人沟通联系,强化亲情意识和家庭观念。
2.《我很重要吗》,教学目的是认识到自己在家庭的重要地位,扮演的家庭角色,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强化责任意识。
3.《爸爸去哪儿》,教学目的是认识到是吸毒导致了家庭的破裂,认识到给家人造成的伤害及毒品的罪大恶极,引领其内心悔悟及感恩家人。
4.《破镜能重圆》,教学目的是认识到浪子回头金不换,坚定信念,戒断毒瘾,就能回归家庭,承担家庭责任,弥补人生缺憾。
(四)教学方案实施
1.《画出亲情树》
一是让戒毒人员把脑海中家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图画,树枝粗细表示连接强弱,画出自己的亲情树。二是根据亲情树聊聊自己家庭、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及最难忘的温暖时光。课堂上,民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以前民警单方面的教变为启发戒毒人员主动地想、说、悟,提高了戒毒人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戒毒人员张某的亲情树上画出了爸爸、妈妈、女儿及女友,他居中间代表树干,连接的树枝很细甚至有一些看不清。在课堂的第二部分,他谈到妈妈的温暖,还有恋爱甜蜜及女儿出生时的喜悦。通过分享,戒毒人员张某感受到他的命运并不是最悲惨的,他也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家寡人,亲人一直都在,他只是没有主动联系家人而已。
2.《我很重要吗》
本课从三个维度让戒毒人员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一是对家人很重要,父母不能失去儿子,儿女不能没有爸爸,夫妻需要互相扶持。二是对家庭很重要,角色缺位意味着责任缺失。三是对自己很重要,生活的渴望只有自己能完成,人生价值只有靠自己才能实现。课堂上着重帮助戒毒人员张某分析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让他认识到他的核心支柱地位和重要意义,鼓励他相信自己,振作起来,顶起该顶的那片天。
3.《爸爸去哪儿》
这堂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回忆和爸爸的难忘时光。二是回忆和子女的快乐时光。通过引导戒毒人员畅所欲言,启发其良知善念,让戒毒人员重温亲情的温暖和感悟家庭责任之大。戒毒人员张某回忆在他12岁之前,父亲曾经带他去抓过泥鳅,教他爬过树,和他一起打陀螺,那时候最崇拜父亲……,在谈到女儿时他很愧疚,他说自己没有当过几天好爸爸……。通过一步一步引导,他领悟到如果爸爸没有入狱,如果他没有吸毒,他的家庭是完整的,他也可以当一个好爸爸。
4.《破镜能重圆》
本节课一是讲述了成功的戒治典型及与家人的相处之道。二是让戒毒人员聊一聊解戒后渴望的家庭生活。通过榜样引领,砥砺了戒毒人员戒断毒瘾的信念,重启了他们对理想家庭生活的憧憬。课堂上张某听得很认真,眼里闪着光,眼角流着泪。课堂最后,他激励自己说:“相信我一定可以戒断毒瘾,一定可以还我女儿一个完整的家,一定可以做一个好爸爸。”
(五)教学实施效果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设计的课堂教学在戒毒人员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它引发了戒毒人员强烈的情感共鸣,打开了戒毒人员的心结。特别是戒毒人员张某,他主动给爸爸打了电话,原来他爸爸并不是不管他,而是考虑到戒毒所里吃住不愁还能受教育,不需要家里操心。出狱后他爸爸一直在工地做工赚钱养家帮助抚养小孙女,重新承担起家庭责任,弥补给家庭造成的伤害。张某也认识到了毒品的严重危害性,管教民警反映张某参加康复劳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遵守所规队纪意识增强了。同戒反映张某不再唉声叹气和抱怨自己的命运了,时常还会找人聊聊天。张某燃起了回归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案例思考】
一是注重发挥课堂教学教化人的作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戒毒人员的心结有时候单靠个别谈话教育很难打开,而课堂教学受教育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往往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二是教育戒治要以戒毒人员需求为导向。学会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解戒毒人员内在需求,充分考虑戒毒人员的个性特征及情感态度等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矫治针对性,提高教育戒治质量和水平。
三是学会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倡互动交流,并及时给予戒毒人员启发式引导,让戒毒人员多说多悟。启发式教学法不但可以提高戒毒人员课堂参与度,还能对戒毒人员顺势引导和点拨,使戒毒人员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日有所长,月有所进,达到重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四是教育挽救戒毒人员要打好“家庭牌”。家庭永远是心灵最温暖的港湾,让其认识家庭角色、家庭责任,激发家庭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戒毒人员所内戒治需要家人的支持,解戒后也需要家人的帮扶,重构家庭支持系统是成功戒毒必不可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