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案例

对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李某,男,38岁,小学文化, 2015年开始吸食冰毒, 2017年被公安机关查获,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李某入所体检时医院诊断该员腹部有异物和左手腕处有新割裂伤,据反映李某送C强制隔离戒毒所后,情绪波动大,有多次自伤自残行为。

李某有3个孩子,与父亲矛盾积怨较深,儿时受到家庭暴力产生逆反心理,长期家庭关系僵化。夫妻关系破裂,要求与李某离婚。李某个人经商失败,生活负担较重。

【方案制定】
一、初步心理诊断评估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李某相关信息,明确其心理问题的原因、性质,根据言行反应和心理测试判断问题严重程度,做出初步心理诊断评估和咨询方案。 二、精神专科诊断治疗 借助我所与广西脑科医院“院所合作”医疗力量,由脑科医院专家会诊复诊,对李某病情作出医学诊断,确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三、运用认知疗法心理干预 使用认知疗法及时有效的消除李某负面感性反应,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以调控自身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和行为,消除自残自杀的动机和观念。 四、重建家庭支持系统 李某家庭关系作为其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和改变成员关系现状,实现谅解和接纳,恢复家庭支持系统。
【实施情况】
一、初步心理诊断评估 (一)摄入会谈主诉和个人陈诉 主诉:烦躁、睡眠差、食欲差、想到事情就哭泣、内疚自责、感觉很痛苦。 个人陈诉:自入所以来没有家人关心,近日得知妻子再次要求离婚,父亲也拒绝探访,感到内疚自责,无法得到原谅,失望至极,压力巨大承受不了,很多次想到死。 (二)心理评估 会谈、面询观察情况: 李某会谈1分钟立即出现较大情绪波动, 1分半时引发哭泣、悲伤、沮丧情绪,反应激烈,泪流不止,反复发作不能控制,神情痛苦,无助。未发现精神异常症状,近日有数次轻生念头。 心理测试分析 针对李某情况,获得同意后,选用SCL-90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出,人际因子分2.8、抑郁因子分4.1、焦虑因子分2.5,偏执因子分2.2;有明显的抑郁情绪。 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68分,提示抑郁应在中度以上根据李某曾有自伤自残行为,及现存轻生观念,可考虑重度抑郁。 心理状况分析: 对李某的资料收集、观察、测试。该员心理状况如下: 自尊低下。为自尊极低,无自信心的人格。 处于叠加性压力当中。其应对方式和解决方式不合理。 有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无法自控。 情绪不稳定。情绪易受刺激,情感脆弱,协调能力差。 社会功能丧失。与家人关系紧张,因吸毒缺乏正常社交,有回避行为。 (三)初步诊断结果 诊断依据: 有内疚感负罪感,有自杀的消极观念和行为(曾实施过吞异物、割腕等极端行为),常想到死亡,有睡眠障碍,对现 实处境焦虑加重,绝望感、自卑感明显。自尊低、情绪低、自我评价低、无助感、内心冲突明显,持续2周,反复发作,精神痛苦,社会能力缺失,有求助意愿,有头疼失眠躯体症状,未发现精神病性症状。根据参考DSM-5鉴别诊断,排除躯体疾病所致障碍、恶劣心境、精神病性障碍,实施过自杀行为,考虑重度抑郁发作,建议转精神专科治疗。 初步心理诊断结果:重度抑郁发作 二、精神专科诊断治疗 广西脑科医院司法鉴定:双相情感障碍。 诊断依据:广西脑科医院进行三次会诊,并对李某进行了司法鉴定。鉴定结果为:其抑郁症状伴有情绪易激惹、行为冲动(出现过叫喊、毁物、对抗对峙)表现,鉴定为双向情感障碍(发病期)。 咨询师根据观察,参考DSM-5鉴别诊断,李某应属于双相Ⅱ型情感障碍,现处于轻躁症状消退,以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重度)为主,具有反复性。 专科治疗方案:广西脑科院医师每月来所复诊,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改善其情绪和睡眠。 三、运用认知疗法心理干预 (一)咨询方法的确定 有数据表明认知疗法在抗抑郁方面有明显的预防复发的效果,尤其在防止重度抑郁复发和再次企图自杀方面有很好效用,并能提高服药依从性。 (二)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李某心理问题主要由妻子离婚、复吸被强戒现实刺激触发,与其处境相符,伴有强烈的情绪、行为反应。 从小受家庭暴力和逆反心理,社会家庭环境持续不良,形成了李某懦弱、自尊低下的人格特征,认知、人格、成长环境的不协调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在应对生活事件、叠加性压力时不正确的认知、归因模式,是李某不合理信念和自动化思维形成原因。 (三)咨询目标的确定 改善当前抑郁情绪,消解内疚感和自杀观念,加强其自控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对生活正确的认知、归因模式,促其找到合理的应对方式,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 矫治自卑心理,恢复健康人格,挖掘自身资源和优点,坚定戒毒信念。 (四)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 修通和宣泄 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李某的背景和现实处境,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鼓励李某倾诉、情感宣泄,促进深层的自我暴露。 第二阶段 缓解情绪困扰 (1)放松冥想训练 选择休息日,进行放松训练。跟随舒缓的音乐安排局部到全身的放松,消除紧张和焦虑。 (2)合理情绪疗法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中的ABC理论,分二组帮助李某解决最困扰他的错误观念。将不合理观念B1(强戒是灾难),B2(我是失败者),诱发事件A1(强戒)、A2(离婚),情绪反应C1(绝望内疚)、C2(悲伤)三者之间进行分析。咨询师引导李某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第三阶段 指导和环境的改变 (1)使用贝克雷米认知矫正技术 咨询师展开建设性提的问,引导谈话方向,促进李某自我察觉,鼓励其发现不合逻辑的地方,对原认知模式进行修改。 (2)检验表层错误观念、纠正核心错误观念。在咨询 师的帮助下,李某开始自我审视、发现自动化思维,并进一步体验和反省,采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技术形成新的图式,提高李某合理归因的能力。 (3)对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长期复杂的生活经历,让李某在不合理(歪曲)的信念中无法察觉和解脱,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在特定情境压力下易被触发。让李某能识别出绝对化(夫妻相处)、灾难化(强戒、轻生)、贴标签(失败者)、选择概括(家庭关系)、个性化(自我评价)几类不合理的信念,自觉加以改变,通过情境模仿和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认知复习。 (五)咨询效果 李某自我评估:最近自己能控制住,没有那么沮丧了,不再逃避现实,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警察评估:最近半个月,坚持服用药物,情绪比较稳定,没有哭泣,睡眠也好转。李某无违规违纪,矫治的目标比较明确,能和他人交谈。 心理测试结果:SCL-90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出,人际因子分2.2、抑郁因子分2.5、焦虑因子分2.2,偏执因子分1.8;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4分,抑郁情绪有所改善,鉴于李某处于药物干预期间,心理测试结果可能更多体现当前病情控制情况。 咨询师评价:李某悲观沮丧情绪有明显改善,对家庭关系的认识有较大转变,有了更多的积极想法和行为产生。目前的心理干预,在降低抑郁的复发概率和消除极端行为方面已有较好效果。 四、重建家庭支持系统 成立教育工作组,对李某家庭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其家庭背景和关系情况,向其家人汇报李某戒毒情况和矫治态度,积极争取家属来所帮教。不久后,李某父亲来开展亲情帮教,我们安排亲情会餐,工作组主动帮其协调家庭关系,与家属签订帮教协议,承担起矫治责任。 亲情帮教工作,给予李某关爱和安抚,实现了李某与家人的重新联结,其对家庭的错误认知得到改变,减少了抑郁情绪的触发因素,使得李某从悲观负性情绪中走出来,明确对自我和未来的看法。
【案例基本情况】

【方案制定】

一、初步心理诊断评估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李某相关信息,明确其心理问题的原因、性质,根据言行反应和心理测试判断问题严重程度,做出初步心理诊断评估和咨询方案。

二、精神专科诊断治疗

借助我所与广西脑科医院“院所合作”医疗力量,由脑科医院专家会诊复诊,对李某病情作出医学诊断,确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三、运用认知疗法心理干预

使用认知疗法及时有效的消除李某负面感性反应,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以调控自身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和行为,消除自残自杀的动机和观念。

四、重建家庭支持系统

李某家庭关系作为其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和改变成员关系现状,实现谅解和接纳,恢复家庭支持系统。

【实施情况】

一、初步心理诊断评估

(一)摄入会谈主诉和个人陈诉

主诉:烦躁、睡眠差、食欲差、想到事情就哭泣、内疚自责、感觉很痛苦。

个人陈诉:自入所以来没有家人关心,近日得知妻子再次要求离婚,父亲也拒绝探访,感到内疚自责,无法得到原谅,失望至极,压力巨大承受不了,很多次想到死。

(二)心理评估

会谈、面询观察情况:

李某会谈1分钟立即出现较大情绪波动, 1分半时引发哭泣、悲伤、沮丧情绪,反应激烈,泪流不止,反复发作不能控制,神情痛苦,无助。未发现精神异常症状,近日有数次轻生念头。

心理测试分析

针对李某情况,获得同意后,选用SCL-90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出,人际因子分2.8、抑郁因子分4.1、焦虑因子分2.5,偏执因子分2.2;有明显的抑郁情绪。

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68分,提示抑郁应在中度以上根据李某曾有自伤自残行为,及现存轻生观念,可考虑重度抑郁。

心理状况分析:

对李某的资料收集、观察、测试。该员心理状况如下:

自尊低下。为自尊极低,无自信心的人格。

处于叠加性压力当中。其应对方式和解决方式不合理。

有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无法自控。

情绪不稳定。情绪易受刺激,情感脆弱,协调能力差。

社会功能丧失。与家人关系紧张,因吸毒缺乏正常社交,有回避行为。

(三)初步诊断结果

诊断依据:

有内疚感负罪感,有自杀的消极观念和行为(曾实施过吞异物、割腕等极端行为),常想到死亡,有睡眠障碍,对现

实处境焦虑加重,绝望感、自卑感明显。自尊低、情绪低、自我评价低、无助感、内心冲突明显,持续2周,反复发作,精神痛苦,社会能力缺失,有求助意愿,有头疼失眠躯体症状,未发现精神病性症状。根据参考DSM-5鉴别诊断,排除躯体疾病所致障碍、恶劣心境、精神病性障碍,实施过自杀行为,考虑重度抑郁发作,建议转精神专科治疗。

初步心理诊断结果:重度抑郁发作

二、精神专科诊断治疗

广西脑科医院司法鉴定:双相情感障碍。

诊断依据:广西脑科医院进行三次会诊,并对李某进行了司法鉴定。鉴定结果为:其抑郁症状伴有情绪易激惹、行为冲动(出现过叫喊、毁物、对抗对峙)表现,鉴定为双向情感障碍(发病期)。

咨询师根据观察,参考DSM-5鉴别诊断,李某应属于双相Ⅱ型情感障碍,现处于轻躁症状消退,以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重度)为主,具有反复性。

专科治疗方案:广西脑科院医师每月来所复诊,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改善其情绪和睡眠。

三、运用认知疗法心理干预

(一)咨询方法的确定

有数据表明认知疗法在抗抑郁方面有明显的预防复发的效果,尤其在防止重度抑郁复发和再次企图自杀方面有很好效用,并能提高服药依从性。

(二)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李某心理问题主要由妻子离婚、复吸被强戒现实刺激触发,与其处境相符,伴有强烈的情绪、行为反应。

从小受家庭暴力和逆反心理,社会家庭环境持续不良,形成了李某懦弱、自尊低下的人格特征,认知、人格、成长环境的不协调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在应对生活事件、叠加性压力时不正确的认知、归因模式,是李某不合理信念和自动化思维形成原因。

(三)咨询目标的确定

改善当前抑郁情绪,消解内疚感和自杀观念,加强其自控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对生活正确的认知、归因模式,促其找到合理的应对方式,恢复受损的社会功能。

矫治自卑心理,恢复健康人格,挖掘自身资源和优点,坚定戒毒信念。

(四)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 修通和宣泄

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李某的背景和现实处境,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鼓励李某倾诉、情感宣泄,促进深层的自我暴露。

第二阶段缓解情绪困扰

(1)放松冥想训练

选择休息日,进行放松训练。跟随舒缓的音乐安排局部到全身的放松,消除紧张和焦虑。

(2)合理情绪疗法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中的ABC理论,分二组帮助李某解决最困扰他的错误观念。将不合理观念B1(强戒是灾难),B2(我是失败者),诱发事件A1(强戒)、A2(离婚),情绪反应C1(绝望内疚)、C2(悲伤)三者之间进行分析。咨询师引导李某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第三阶段指导和环境的改变

(1)使用贝克雷米认知矫正技术

咨询师展开建设性提的问,引导谈话方向,促进李某自我察觉,鼓励其发现不合逻辑的地方,对原认知模式进行修改。

(2)检验表层错误观念、纠正核心错误观念。在咨询

师的帮助下,李某开始自我审视、发现自动化思维,并进一步体验和反省,采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技术形成新的图式,提高李某合理归因的能力。

(3)对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长期复杂的生活经历,让李某在不合理(歪曲)的信念中无法察觉和解脱,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在特定情境压力下易被触发。让李某能识别出绝对化(夫妻相处)、灾难化(强戒、轻生)、贴标签(失败者)、选择概括(家庭关系)、个性化(自我评价)几类不合理的信念,自觉加以改变,通过情境模仿和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认知复习。

(五)咨询效果

李某自我评估:最近自己能控制住,没有那么沮丧了,不再逃避现实,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警察评估:最近半个月,坚持服用药物,情绪比较稳定,没有哭泣,睡眠也好转。李某无违规违纪,矫治的目标比较明确,能和他人交谈。

心理测试结果:SCL-90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出,人际因子分2.2、抑郁因子分2.5、焦虑因子分2.2,偏执因子分1.8;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4分,抑郁情绪有所改善,鉴于李某处于药物干预期间,心理测试结果可能更多体现当前病情控制情况。

咨询师评价:李某悲观沮丧情绪有明显改善,对家庭关系的认识有较大转变,有了更多的积极想法和行为产生。目前的心理干预,在降低抑郁的复发概率和消除极端行为方面已有较好效果。

四、重建家庭支持系统

成立教育工作组,对李某家庭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其家庭背景和关系情况,向其家人汇报李某戒毒情况和矫治态度,积极争取家属来所帮教。不久后,李某父亲来开展亲情帮教,我们安排亲情会餐,工作组主动帮其协调家庭关系,与家属签订帮教协议,承担起矫治责任。

亲情帮教工作,给予李某关爱和安抚,实现了李某与家人的重新联结,其对家庭的错误认知得到改变,减少了抑郁情绪的触发因素,使得李某从悲观负性情绪中走出来,明确对自我和未来的看法。

【案例思考】

一、效果

戒毒人员李某转所后得到了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专科

治疗、教育转化和亲情帮教,这些组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矫治方案,特别是心理干预技术发挥了较大作用。通过家庭关系的修复,让其感受家庭的温暖,从而化解内心矛盾,对巩固认知和稳定情绪有明显作用。

二、反思

(一)本案例发生在管理系统规范,矫治功能较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并借助了优质的社会医疗服务,使本次案例对象始终保持在可管可控可治范围内。如条件有限、管理矫治薄弱的戒毒场所,往往会对戒毒人员心理异常缺乏基本认识,未能及时引起重视采取积极主动的防护措施,从而造成不可预料伤亡事件,对场所、戒毒人员自身、家庭带来严重后果。

(二)本案例戒毒人员双相情感障碍需系统的精神专科治疗,戒毒所现有医疗和心理技术不足以恢复其心理健康,咨询师能力素质与专科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完成持续心理治疗,长期所内戒治将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