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多方施策重塑戒毒人员郑某“三观”的教育矫治案例

多方施策重塑戒毒人员郑某“三观”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郑某,男,24岁,小学文化,未婚,无业。2020年6月因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二年。郑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忙于工作,疏于教育,对其关心不够。郑某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过于溺爱。其小学未毕业便辍学混迹社会,与一些闲散人员称兄道弟,经常出入酒吧、KTV、网吧、桌球厅等娱乐场所,不久便在这些“兄弟”的怂恿下沾染上了毒品。由于吸毒需要大量资金,郑某几乎花光了父母每年打工往家里寄的生活费,他自己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支撑吸毒和在娱乐场所的高消费行为,导致其年纪轻轻就通过盗窃家里、他人财物、欺骗父母等方式获取钱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严重。由于郑某文化水平低,自己没有任何法律的常识和概念,对自身违法行为认识不足,戒毒信念缺失。入所后,郑某戒治态度不积极、身份意识不强、纪律涣散、行为养成差,习艺劳动不积极,有消极怠工的情况。

【案例基本情况】

(一)事件起因 

由于郑某年轻气盛,社会上“江湖义气”的行事作风不改,与戒毒人员朱某年纪相仿,两人平时兄弟相称,朱某每个月都有汇款,在小炒加菜、零食、香烟等物质方面对郑某也是非常大方赠与。某日,朱某与戒毒人员李某发生摩擦,郑某义字当头,不顾所规队纪,与朱某一起殴打李某,被值班警察及时发现并制止。其冲动、义气用事的表现在戒毒人员当中造成恶劣影响,严重破坏了大队整体戒治秩序。大队对朱某和郑某分别进行单独管理。

(二)初步戒治

1.积极谈话关怀,成功转变态度

在单独管理期间,郑某对民警的个别谈话教育有抵触情绪,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与专管民警进行深入交谈交心。民警坚持不懈,经常找郑某谈话,对他普及法律知识,细心讲述所规队纪的相关规定,指出其这样的行为对场所安全稳定、对戒治秩序的危害,在戒治场所参与打架的后果:不仅是要被“严管、暂停处遇、处重大罚分、列为大队重点管控人员”等。还对戒毒人员郑某建立个人教育戒治档案,思想动态分析报告,及时记录个人状况及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育戒治方案细节,讲时效、重落实。在民警的努力下,郑某终于打开心扉,态度也从“我没错”到“我错了”转变。

2.耐心细致讲解,安心接受戒治

针对郑某因违纪处罚产生的负面情绪,专管民警耐心细致地为其讲解场所管理新规,帮助他认识到错了就要承担后果,要成为一个明事理、有担当的人。在民警的帮助下,郑某在全队戒毒人员和大队民警面前作出了深刻的检讨,并表示以后自己服从民警管理,遵守所规队纪,安心戒毒,不会再违反纪律;认识到自己走到今天都是毒品所害,对毒品深恶痛绝,表示以后回归社会再也不吸食毒品了。

(三)深入戒治

戒毒人员郑某初次吸食毒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年轻、社会阅历不足、被社会闲散人员怂恿所致,入所后心理状态,都与自身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有关。在对郑某的个别谈话教育中,民警着重对郑某进行心理疏导。

大队心理咨询师向郑某介绍合理情绪疗法,使其认识到自己有遇事爱冲动、不顾后果方向去想的思维定势。通过数次心理咨询,郑某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能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重新认识自己、建立自己的“三观”,在日常戒治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控制自己容易冲动的情绪,开始慢慢与大队的其他戒毒人员交流;在内务卫生方面按大队的内务管理条例,严格要求自己,开始做细做好;在行为养成方面,认真研读、学习戒毒人员守则的规章制度,尊重民警、学会基本的礼节礼貌,服从大队民警管理,遇事也没有冲动,学会“三思而后行”;在习艺劳动方面,抛弃以往消极、得过且过的态度,积极对待,认真细致,在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劳动效率,成为中队习艺劳动能手。

通过近半年对戒毒人员郑某的观察了解,其思想上有了较为彻底的转变,行动上变得积极,一改往日的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少言寡语、性格冲动等情况,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三观”;自信心明显增强,并对未来有了初步的规划,即在所期间不违反所规队纪,积极参加习艺劳动,习得一技之长,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担当起家庭的责任,赡养父母,陪伴亲人。

1.加强心理疏导,正确排解负面情绪

民警适时对戒毒人员郑某进行心理干预,引导郑某正确认识自身处境。在社会上打架,“打赢了坐牢,打输了住院”,何况现在是在强制隔离戒毒所。作为因吸食毒品受法律处罚的人,在所里还不遵规守纪,参与打架,所部对这种严重影响戒治秩序的戒毒人员肯定从重处罚,相应处罚都是有文件规定,不是民警胡编乱造的。针对郑某说不能“一刀切”式的处罚,这个文件规定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也就是对还没有解戒的,有过重大罚分的戒毒人员全都适用。不是只针对某一个人,其他戒毒人员也是一样。充分引导郑某认识到戒毒人员在教育戒治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不幸运的事,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很正常,没有必要焦虑、痛苦,但一定要明白,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改变,与其郁于苦闷情绪,不如换个角度看问题,看到强制隔离戒毒给自己带来的积极意义,并使之最大化。让他知道自己的吸毒行为不仅给社会造成危害,还给自己的父母造成了伤害,吸毒无疑是在自毁前程、自掘坟墓的行为。可即便是这样,社会并没有抛弃他,父母也没有放弃他,希望其振作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

2.强化亲情纽带,彻底打开心扉

大队民警负责与郑某的父母联系和沟通,了解郑某家人对郑某的真实想法与态度,同时向其家人告知郑某现阶段的身心状况,其在戒毒所内的真实表现,共建心理帮助的共识,做好内外部情感帮扶的同步互动,最终达到排解郑某产生的负面情绪的目的。一是通过安排远程视频探访,让其父母带与其进行会面,用亲情的温暖来打开郑某封闭的内心,让他了解到父母对他的思念和希望他能重新振作,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渴望;二是解除郑某的“严管”,使他每个月能正常拨打四次“亲情电话”,能深入跟父母沟通交流,在打亲情电话中,郑某表达了对父母的关心,父母也表示让他服从民警的管理,不要再违反所规队纪,好好戒治,我们等你回家!郑某内心瞬间破冰现场流出了热泪,释放了积郁很久的负面情绪;三是鼓励郑某写书信。坚持每日通过文字记录在戒毒所的日常生活,在所里戒毒的感想总结、分享自己的情绪,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把情感寄托于文字中,作为心理释压的一种方式。整理好后,还能让大队民警帮助其邮寄给父母,拓宽了其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更好的让其父母得知他的现实状况,坚定他积极戒治的决心。

(四)戒治效果

经过教育戒治和心理疏导工作后,郑某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了初步的规划,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父母的关系得到了修复,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积极主动,改掉了“痞气”,做事学会多思考,不再是刚入所时消极、自由散漫的状态。对于自己延期解戒的问题也坦然接受,丢掉了抱怨,学会了自我排解负面情绪,也不再以消极怠工的方式来对抗,在习艺劳动中表现愈加突出。并表示自己还有几个月就解戒,会服从民警管理,安心戒毒,不会再无端生事,不会再让父母失望。

【案例思考】

(一)对症下药,定制个性化戒治方案

1.每名戒毒人员的家庭环境、年龄、性格特点、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各有不同,有时通过系统的、统一的戒治方案难以达到戒治目的,需要民警综合个别谈话教育情况、现实表现、日常言行举止、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戒治方案,建立个人教育戒治档案、思想动态分析报告,及时记录个人状况及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育戒治方案细节,实现戒治目的。

2.戒毒人员本身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民警具备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等专业知识,通过心理疏导专业的分析、评估,运用专业手段,让戒毒人员转变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学会从另一个的角度看待问题,走出思想和情绪上的误区,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多管齐下,警、属帮教多方联动

绝大多数强戒人员会产生一种被社会歧视、亲人抛弃的心理,孤僻自卑、悲观厌世,从而自暴自弃。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与社会脱节,更会加深他们这种被遗弃感。在这种情况要求民警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戒治工作不会一帆风顺,会随时受挫,困难重重。民警要能及时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并且有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和勇气。正确面对戒毒人员思想、行为的反复变化,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戒治工作。同时,在教育戒治过程中,要做到以心交心,和戒毒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做到“亦师亦友”,让戒毒人员愿意向民警敞开心扉;要善于发现戒毒人员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戒毒决心和信心,坚定他们重塑人生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民警要积极联系戒毒人员家属,开展亲情帮教工作,用亲情来感人,用亲情来救心。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