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则对戒毒人员罗某进行心理矫治案例

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则对戒毒人员罗某进行心理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罗某,28岁,小学文化,三次强制隔离戒毒。2020年4月因吸食海洛因被当地公安机关决定送进广东省三水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入所以来,表现不佳,曾多次与舍友发生肢体冲突,并因习艺劳动任务分配问题多次顶撞民警。根据该名戒毒人员行为表现,大队心理咨询师对戒毒人员罗某进行心理建档,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并结合戒毒人员罗某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矫治方案。

【案例基本情况】

(一)成因分析

戒毒人员罗某生活在单亲农村家庭中,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童年开始便缺乏父母的关爱,叛逆期间又因为受到当地社会青年和黑帮电影的影响,极力奉行“拳头主义”,认为一切皆可以用拳头解决。在村里读小学期间因为屡次偷盗和打架,被学校劝退后便一直在家务农,16岁的时候曾到广州跟随母亲打工,期间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因为戒毒人员罗某的成长经历,导致了罗某患有暴躁易怒型性格,又因罗某奉行“拳头主义”,在生活中处处与人闹矛盾发生冲突,人际交往能力极差,没有任何朋友,家人也任其发展,不愿与其联系。

1.认知因素:三观偏离严重,认为软弱就一定会被人欺负,从小缺乏家长的关爱庇护,在当地社会青年和宣传暴力主义的黑帮电影的不良教唆下,奉行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利用拳头解决一切问题。

2.性格因素:为人孤僻、猜疑心重、敏感、偏执主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气量较小,心胸狭窄,容易与人冲突等特点。认为民警对其的帮助是为了让其使用暴力的方法帮助民警管理其他戒毒人员,不相信民警是无条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心理测试情况:大队心理咨询师在得到戒毒人员罗某同意的情况下使用诺瓦克愤怒程度表和SCL-90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罗某比较孤僻,固执,很少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典型的情绪不稳定,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焦虑、紧张、发脾气,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戒备心较强,对人多加猜忌和怀疑,疑人疑鬼;对周围世界持比较明显的敌视和排斥态度,一般不太信任他人,且报复心极强。

(二)方案的制定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又被称为“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由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影响力的沟通方法,是以爱和倾听为前提,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正确地倾听和沟通。针对戒毒人员罗某性格特点,一方面对罗某进行愤怒控制训练,循序渐进,不断练习巩固,以控制其愤怒情绪;一方面运用非暴力沟通法提升罗某人际交往能力,引导罗某遇到交际问题时冷静处理。最后通过结合戒毒所内实际进行长期教育矫治,引导罗某重新塑造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矫治信心,从而达到戒治效果。

1.近期目标:逐步引导罗某了解暴力解决问题的危害,通过情景模拟训练理解被暴力人的感受,从而减弱暴力攻击倾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调动戒治积极性,规范日常行为。

2.长期目标:促进罗某自我心理调控,掌握人际交往能力,完善其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为其回归社会打好健康的心理基础。

(三)非暴力沟通戒治方案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矫治关系,引导罗某了解冲动易怒的危害,激发其控制愤怒的动机。

大队心理咨询师通过观察罗某与宿舍人员的相处方式,以及对其他戒毒人员对罗某的客观评价,作出专业分析,并选择采用引导式提问的方法,让罗某主动说出内心想法以及需求。大队心理咨询师对戒毒人员罗某在交谈中使用“同理心”,理解罗某的种种行为,并与罗某共同观看短片《非暴力沟通法则》《破坏监所秩序警示片》和《人际交往十严禁》,让戒毒人员罗某初步认识到使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激发其愤怒的原因分析,并对非暴力沟通有初步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实施愤怒控制训练和非暴力沟通训练。

第二阶段:情景重现,实施愤怒控制训练。

大队心理咨询师向罗某介绍愤怒控制训练的目标:首先,帮助他理解愤怒对自己对别人的危害;其次,教他避免愤怒的方法,使他在产生愤怒情绪前能够防止愤怒情绪的爆发。

通过近期罗某的一个违纪事实,使用非暴力沟通法对罗某进行一个具体案例分析。

罗:他就是针对我,平常都看我不顺眼,这次故意不让我调电视台。

咨:换作是我,我看不到想看的电视也不开心,那你怎么处理?(共情)我们来看看大队的规章制度和当天你们冲突的监控录像。(使用客观证据证明罗某犯错)看完之后再进行咨询。

咨: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只需要你和他说明你换台的需求就可以解决,而不是直接进行争吵,或者使用武力,到最后得到的是处罚和舍友的关系破裂。(正向解读)

咨:我们在遇到事时,都可以有两种角度,一种是正向角度,一种是负面角度,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理解却是我们自我选择的,所以,你的心情好不好,不在于事实如何,而在于你选择的理解。(引导其转化角度)

罗:那我应该怎么做?(尝试接受建议)

第三阶段:观察、体验、感受,学会非暴力沟通。

接下来,大队咨询师运用团体辅导小组,进行情景复原,让罗某尝试角色转换,扮演与罗某起冲突的戒毒人员,然后让罗某说出扮演时的心理感受,理解到被暴力的痛苦,从而达到罗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也让罗某产生同理心,体验非暴力沟通法则。

咨:通过情景重现,你觉得被你踢的人好受吗?

罗:很难受,我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当时我委屈死了,想立马还手,但是突然想了一下,前几天我就是他扮演的那样,他也只是在扮演我,而那时候的我就是现在讨厌的人。(同理心,感受被施暴人的痛苦)

咨:你能理解到当时被你伤害的人的感受我很欣慰。(共情与赞可)

咨: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你的行为给你自己和别人带来了伤害,那也为时未晚,我们学着当此类事情出现的时候,怎样处理吧。(引导)

第四阶段:巩固提升,掌握非暴力沟通法则。

通过要素讲解,强调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客观陈述现象、真诚表达感受、明确说出需要、提出具体请求。重点帮助罗某区分想法与感受,以达到掌握非暴力沟通法则。

想法:是带有主观情感对事物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被该事物外的因素决定的。如我觉得……我认为……我被……他一直都……

感受:是针对具体事物自身的感受,以针对具体事物的表达,而不是带有埋怨的。

1.通过例句来教导罗某分辨想法与感受。

①我觉得我被人误解了;

②我认为他是存心针对我,想让我发火,然后违纪,就会被扣分;

③你这样说我,我很难过(感受的正确表达);

总结:通过想法去表达感受,更容易产生误解、矛盾、摩擦。

2.说出感受和不说出感受的区别:

第一种表达:我想看这个电视台,因为我们之前都在追这个剧,而且现在是自由放映时间,错过了就看不到了,我会很难受。

第二种表达:你是看老子不顺眼,故意想和我作对,不给我看电视。

总结:第一种表达感受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至少不会让矛盾升级;而第二种表达方法,它会加速矛盾的升级。

通过对罗某的行为进行矫正后,大队心理咨询师重新进行情景模拟,这次让罗某根据非暴力沟通法则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模拟完成后,再让罗某表达内心感受,分享此次心理辅导带来的收获。

罗:原来我可以不使用拳头就能解决问题,而且我舍友对我的看法也改变了,他们会问我要不要零食,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还会和我聊天分享电视内容。我学会这种沟通方法,原来事情可以这样和谐解决。(学会非暴力沟通法则)

经过四步走的非暴力沟通,观察罗某的行为举动,了解其心理变化,帮助罗某掌握非暴力沟通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罗某重塑三观,促进戒毒人员罗某改变其易怒暴躁性格,端正态度,坚定戒毒信心。

【案例思考】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戒毒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矫治中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引导戒毒人员有意识改变错误认知的想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诚帮助他们,才能使他们放下心防,,教育才能在一种融洽的范围内取得成效。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主要采用三步走,分为从静到动,先是进行非暴力沟通法的理论学习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其后采取互动方式,进行情景剧的反复演绎,让罗某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沟通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后果,使得戒毒人员罗某深有感触。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参与心理辅导的戒毒人员积极说出内心感受,了解并掌握非暴力沟通方法的使用方法,对场所的教育戒治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丰富教育矫治的形式。在现有的教育矫治方法来看,主要是以说教为主,甚至有一些管教民警在个别谈话教育以及团体心理辅导中,还是用老一套的工作方法,不注重引导戒毒人员自己去体会去总结,缺乏调动戒毒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形成了填鸭式的教育,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使戒毒人员对教育矫治失去了信心。在本案例中,大队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在扮演着一名辅导员的角色,通过同理心引发共鸣,得到戒毒人员的认可,戒毒人员放下戒备,主动向咨询师寻求帮助以及改变自身性格。在情景剧的扮演以及总结座谈中,咨询师引导戒毒人员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总结出非暴力沟通法的使用方法,促进戒毒人员改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共促戒治的目的。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