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周记评语教育转变自闭型人格障碍戒毒人员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周记是指戒毒人员用固定的格式记载一周戒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戒治收获、所思所想等内容,民警定期予以批改、回应的记录,是戒毒人员抒发情感、表达观点、寻求帮助、与民警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个别教育的重要载体。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女所)一直坚持为戒毒人员发放统一印制的《心语》周记本,并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对一书写评语,进行批改。通过周记,民警以认真倾听、平等交流、耐心引导、及时干预的方式对许多存在思想或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给与了有效帮助。
【案例基本情况】
一、戒毒人员基本情况
1.入所信息:廖某,女,34岁,高中文化,未婚,曾担任企业文员,是家中独女,父母都是医生,退休在家。2020年2月初入所,无重大疾病,但患有鱼鳞皮肤病,吸食新型毒品10+年。
2.重要社会经历:该员一直处于单身状态,在20多岁时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史,男友提出分手后一直单身至今。感情创伤加之生活上的不如意,是吸食毒品的重要原因。
3.戒治表现:与同戒相处不融洽,有时独自哭泣;逃避习艺康复,屡次不完成任务;行为规范、内务卫生均无法达标,甚至有抵触戒治情绪。
4.心理测试结果:经过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障碍量表测试结果为自闭型人格障碍。
5.周记观察:在入所后的周记中写到:“集体生活犹如一盏曝光灯,没有一点隐私,我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流露出自己的无助和恐惧。
二、综合分析
1.从小家庭环境较好,父母较为溺爱,初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失去了家人的照管,难以适应环境导致恐惧不安和无助,抵触管理戒治。
2.以往的恋爱失败以及人际交往史中 “以心换伤”的情况导致其产生自我防御与自我保护机制,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3.从小患有鱼鳞皮肤病,心理障碍及阴影导致形成自卑和自闭性格。
4.家庭支持功能较好,且文化程度较高,社会恶习较少,有一定工作能力,是转变的有力条件。
三、制定矫治方案
通过分析,民警认为:该员虽然防备心很重,表现出对任何人没有信任感,但是依然愿意在周记中流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为民警走进其内心世界创造了条件,因此制定了“第一阶段真诚交流破冰,第二阶段教育引导强心,第三阶段坚持陪伴蜕变”的综合矫治方案。
四、案例实施
(一)搭建私密“聊天室”,打破防御坚冰
在《心语》周记本的扉页印着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本记载心路历程的册子,是一个只属于你和我的秘密,道出你的苦闷,说出你的彷徨,我愿与你分享痛苦、快乐,也愿做你的知心朋友,替你分忧解难。”因此,倾听、接纳、帮助、安慰,是第一步工作。
第一阶段,民警通过周记评语让廖某意识到:1.警官是可以信赖和交流的,不会歧视自己,并且会保护自己的隐私。2.警官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
时间 |
戒毒人员周记摘抄 |
民警评语摘抄 |
2020年2月9日 |
我现在感到很痛苦,这里的一切我都想逃避,自己没法适应 |
万事开头难,静下心来,警官相信你能做的很好,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
2020年2月16日 |
我想大声地痛哭,但是我也知道没有用,失去自由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警官明白你的感受,虽然你现在暂时失去了自由,但是避免了在毒品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啊,你也看到你身边那些因为吸毒身心出现问题的人,难道不为她们惋惜? |
2020年3月20日 |
入所已经1个多月,寝室的同戒似乎发现了我的皮肤有点异常,有时我感觉她们在讨论这件事,我感到很伤心 |
每个人生来为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特点,你如果都不能接受自己的一切,那何谈让其他人接受你、喜欢你?而且警官发现,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你的反应很快,学东西也很快,综合能力比较强,这也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 |
2020年4月29日 |
近期我的习艺任务总是没法完成,自己很着急,警官和寝室同戒也来关心我,为我打气加油 |
完成习艺任务不仅是在性戒毒,更是对心性的磨练,是对习惯的养成,漫长的人生道充满但挑战,有志者事竟成,坚持下去,警官看到了你的努力,你一定可以的! |
(二)强化教育引导,增强戒治信心
该员虽然迈出了与民警沟通的第一步,但内心深处的自卑和自闭并没有完全消除。对此,第二步,民警强化了教育引导,逐渐消除廖某心理障碍,并在这个阶段开展毒品危害教育,树立其坚定的戒毒动机和信心。
时间 |
戒毒人员周记摘抄 |
民警批阅摘抄 |
2020年6月 |
今天,通过交流发言,了解了许多身患慢性疾病以及传染疾病戒毒人的无奈、辛酸,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就是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健康本身和内在美比外表的美更重要 |
生命没有尽善尽美,珍惜当下,善待自己。 |
2020年7月 |
虽然我的病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但比起那些染上艾滋病,患上癌症的人幸运多了,相信在医学发达的未来,能够治愈 |
很高兴你能有这样理性的认识和改变,努力参加康复训练,增强自身免疫力,一定能战胜疾病 |
(三)延伸帮扶“链接”,促进成长蜕变。
第三步,民警鼓励廖某拨打电话和寄家书,让亲人参与到矫治过程中来,一起见证蜕变和成长,并且坚持对廖某的关心关怀。在这个阶段,廖某很乐意通过周记与她的警官“笔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以及对父母的愧疚、对未来的规划,对警官也产生了感恩之心。
时间 |
戒毒人员周记摘抄 |
民警批阅摘抄 |
2020年9月(中秋节) |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特殊的场合和时间才发现父母和家是多么的重要和温暖,因为鱼鳞病与遗传有关,父母也觉得很亏欠我,从小对我很溺爱,但是我从来没有怪过他们。 |
中秋节快乐!“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的生活有无限可能,但父母唯一的希望只有子女。告诉他们你的真实想法,并付诸行动,不要让父母一再失望。 |
五、案例效果
半年以后,再次对廖某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障碍测试,显示该员在社会内向量表上的得分处于中间状态,表明该员表现为内外向的平衡。廖某顺利度过了入所适应困难期,也成为了一名表现合格的戒毒人员。
一年以后,廖某顺利通过了包含行为表现、生理康复、心理康复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诊断评估,并且因为表现良好,被提出“提前两个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建议。
整个戒治期内,周某共书写周记70余篇,共40000余字,民警书写评语70余则,共14000余字。民警的关心和教育始终不变。
在离所前的一次周记中,廖某写到:“我从小因为皮肤病而感到自卑,除了父母几乎不跟他人交往,就怕招来异样的眼光,别人嫌弃自己。但是现在我变了,是戒毒警官的教导让我知道自信的意义,也让我知道用毒品来逃避问题多么的愚蠢,更感谢父母不离不弃的陪伴,我不能再伤害他们了。”
2022年初,民警对出所2个月的廖某进行回访,得知该员出所后积极参加社区戒毒康复,心态阳光、与家人关心良好,目前已有稳定工作及收入。
【案例思考】
1.民警通过周记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戒毒人员进行交流,体现了教育矫治工作尊重、平等与因人施教的原则,也为戒毒工作留存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重要资料。
2.周记作为一种书面交流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戒毒人员与民警面对面谈话的紧张与尴尬,但许多戒毒人员在一开始并不会愿意吐露心声,这就需要民警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主动找到交流的突破口,予以关心关爱。倾听、帮助、教育和陪伴是不同交流阶段的不同目标。
3.周记是一项重要的个别教育手段,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和隐蔽性较强的戒毒人员作用有限,但对于绝大多数戒毒人员而言,能够通过写周记以及民警的评语获得帮助和进步。
4.基层实践发现,存在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或出现心理危机的戒毒人员或多或少会在周记中流露“蛛丝马迹”,因此每名戒毒人员的周记都值得主管警官的认真对待、及时回应,切勿“千人一语” 流于形式或“蜻蜓点水”敷衍塞责。
5.周记评语的效果与主管警官的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业务培训及指导,也可以通过开展“评语大比拼”“周记小能手选拔”等形式积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