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内观疗法治疗严重抑郁焦虑合并症HIV戒毒人员李某的心理矫治案例

运用内观疗法治疗严重抑郁焦虑合并症HIV戒毒人员李某的心理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内观疗法是日本吉本伊信先生于1937年提出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独特心理疗法,主要引导内观者洞察自己内心的感受、思想和情感,引起自己生活以及行为的变化,特别是需要引起情感的变化,进而改变自己一些固有的认知模式,尤其是歪曲的信念,从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内观疗法的三个主题是:“他人为我所做的”“我给他人的回报”和“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内观者围绕这三个主题,把自己的一生分成若干年龄段进行回顾,对自己人生中的基本人际关系进行验证,彻底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意识。有一些神经症,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是可以使用内观疗法的。本案例运用内观疗法治疗严重抑郁焦虑合并症戒毒人员,对于戒毒场所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员的辅助治疗具有较好借鉴意义。

【案例基本情况】

一、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男,30岁,未婚,本科学历,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3年吸毒史,HIV病毒携带者,在陕西省眉县强制隔离戒毒所特殊病管理区艾滋病大队初次戒毒。李某自入所以来经常失眠、焦虑、情绪低落、独处发呆、极其敏感,夸大潜在的困难和危险,感觉生活无望,认为自己本该拥有美好的人生,经常出现错觉,向民警询问这是哪里或是求助民警有人要伤害他。十分想念母亲,但因疫情期间无法探视,加重抑郁程度,向民警寻求帮助,经心理测验初步判定其有心理障碍。

李某心理测验结果显示,SDS抑郁自评量表总分为42,SAS为73分,属于重度抑郁。九型人格测试检测后发现李某具有2号4号两重人格,分别为:2号人格-给予者,表现为争取得到他人支持,避免被他人反对,对自己的重要性感到骄傲;4号人格-悲情浪漫者,表现为觉得有些东西在生活中遗失了,而别人又恰好拥有自己遗失的东西,被遥不可及的事物深深吸引。

二、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李某因父母离异,从小与母亲生活,在童年时期经常被母亲打扮成女孩子形象,加之家庭成员缺乏男性角色,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一直摇摆不定,并不间断因此而苦恼。

2.认知因素:李某毕业于高等学府,智商水平高,记忆力超群,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开始接触毒品后,经常成立“吸毒小毒圈”,甚至自行购买冰毒原材料制作、合成毒品吸食。其一直错误地认为吸毒只是爱好且自身可以控制,更加放纵不收敛直至吸毒被抓。

3.身体因素:吸毒成瘾造成身体器官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免疫力低,遇到流感高发期经常患病,在得知感染HIV后不愿接受现实,一直逃避治疗。

4.心理因素:本是国家培养的有用之才,已收到多家大公司的招聘函,结果因吸毒被抓,大好前途毁于一旦,因感染HIV对于未来忧虑、对于自身失望,心理巨大落差极大,产生明显焦虑。

三、实施过程

根据心理检测结果,判定李某患有严重抑郁、焦虑合并症,确立心理干预、折叠集中内观、折叠日常内观循序渐进三步走的心理矫治方案,结合亲情帮教等矫治方法进行教育矫治。李某按照内观治疗的程序,把遗忘的、混乱的、杂乱无章的经历,按照题目回忆整理,达到自我洞察和对人理解,建立新的关系和新的生活,提高重建自我形象和改进人际协调的意向。

第一步:心理干预

大队充分了解了李某的基本情况,指定专人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建立信任关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耐心倾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心理干预了解到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状况。

第二步:折叠集中内观

民警引导李某(以下称为内观者)面向咨询室一面墙壁坐下,保持放松姿势(为了遮断心理上和视觉上的隔离,可以坐在一个角落)。引导李某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睁开眼睛,设定孤独的、自己静静地面对自己的情境。

民警通过谈话教育,让其反省自己对于别人采取的行为。要从母亲开始,包括三点具体的事实(括号内百分比为时间的分配比率):

(1)母亲为我做过哪些事情?(20%)

(2)我为母亲报答过哪些事情?(20%)

(3)我带给母亲的困扰有哪些?(60%)

李某回复:

(1)与母亲生活期间,始终被溺爱着,喜欢吃什么玩什么,有什么需要总是能得到满足,母亲不会说英语还坚持陪自己去培训机构学习英语。(20%)

(2)自己成绩一直很好,学习上没有让母亲太操过心,每次出成绩母亲总是笑的很开心,每次回家首先要给母亲买很多礼物,尤其是化妆品,想让母亲永远年轻。(10%)

(3)吸毒被抓后,母亲始终无法接受现实,多次希望“营救”自己,亲戚朋友因为他吸毒不再与母亲来往,母亲生病时一个人住院,心里很不是滋味。(30%)

民警通过谈话教育调查,按年代顺序,从幼年时代一致持续,依次对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公司同事等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行调查。一个循环后又回到自己对于母亲的主题,时间切割得更细。每两个小时有三至五分钟的谈话,谈话者依照当事人所反省的方向加以询问,每天大约谈话七次。内观的主题包括羞耻感、感恩心、最大收获、最大的遗憾等。每一个主题都要严格质问,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自己有没有过失。上午六时三十分起床至下午六时三十分用餐后为止,实施十二小时的内观。(洗澡、上厕所以外的全部时间,严禁看电视、读书、与别人交谈。)

折叠日常内观实施过程:

1.民警根据所内戒治生活,每日定时在出工、收工、洗漱前三个时间段实施,督促李某做一定时间的内观。

2.民警引导李某,针对昨天和今天的人际关系进行内观。

3.督促李某每周写周记,报告内观的结果,也可以写内观日记,接受检查。

通过第一步、第二步的内观后,李某更愿意找民警谈话,主动诉说自身的情况,在一次休息的时候,主动向民警诉说他内心一直纠结的就是对母亲无法尽孝,他要好好接受戒治,回归社会后好好陪伴母亲。民警对他的想法给予支持,更加鼓励他接受戒治方案。

第三步:折叠渐进内观

渐进内观是随着内观的过程逐渐增加每天的内观时间,增强整体的拘束性。这种改良式内观疗不但容易导入,而且治疗效果也很好。同时,通过家庭的力量来坚定李某戒治的信心,将李某的表现不间断的告知其母亲,赢得母亲的支持与鼓励。

在第三阶段李某开始主动打开心扉,消除对民警的抵触心理,在一次内观谈话中告诉民警,他自觉和以前不一样了,过去的事情能想通了、不纠结了。民警对他这样的改变及时鼓励,告诉他“我相信你,一定要继续坚持啊,加油!”

值班民警在通过监控发现,李某之前的躁动与怪异行为大幅减少,能安静休息,夜间很少喃喃自语。李某目前表现良好,无违纪发生,在民意测评中分数靠前。

四、实施效果

三个阶段结束后,李某的表现如下:

1.心理测验结果:SDS抑郁自评量表数值由42降至31,属于轻度抑郁;SAS焦虑量表数值有73降至52,属于轻度焦虑,整体数值降低有改善的可能。

2.自我评价:睡眠和精神状态改善了很多,人多的场合也不感觉胆怯,跟家人的关系变好了,戒毒也更加有信心。

3.民警评价:所内戒治活动的参与度提高,并且在活动中的存在感和自信心都明显增强。

4.医生评价:主动寻求药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查房,目前每天服用抗病毒药物,未再发生其他病变,身体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案例思考】

(一)内观疗法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采用自我观察来完成治疗的过程。在不被外界环境刺激和影响的情况下,个体能够安静下来,对自己内心进行洞察,梳理认知、思维以及经历,以达到用自身潜能恢复心身平衡的目的。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角落,除进食、大小便、睡眠和洗澡外,不得进行其他活动,以便戒毒人员在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下对自己内心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反省。一般要求内观者将自己的一生分成若干年龄段进行回忆,回忆的对象为所有接触过的人(从最重要的对象开始),每隔4-6小时,民警与内观者面谈3-5分钟,双方都应持诚恳、尊敬的态度倾听,不宜采用批评的方式,持续一周。

(二)在治疗的过程中,以体验情感变化为主要手段。内观者回顾往事,对事件中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照顾进行重温,重新感受被爱的情感体验,唤起内观者自信和感恩的感受;回顾自己在事件中给别人造成的麻烦,唤起内观者羞愧的感受;感恩和羞愧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更加深了内观者的情感体验,为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奠定了基础。在内观过程中,一是要客观、正面评价他人,这样才能引出对他人的感激之情;二是要以省身为主,这样才能唤起自己改正认知模式的决心。

(三)内观疗法的最终目的是改变内观者的认知模式。利用已发生的生活事件,从不同时期的角色立场来评价自己的认知特点,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内观者会逐渐发现自己在认知模式上的自我中心立场,进而有改变认知、获得客观认知评价的动力和决心。新的认知模式会对自我中心立场形成冲击和动摇,并唤醒内观者的自我潜能来做出改变。

(四)在教育戒治的活动中,尝试着全面推广内观疗法,使之成为对戒毒人格培养的重要方法,使戒毒人员及早地矫正不健全的人格,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对群体运用内现疗法的过程中,要求戒毒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写内观日记,大多数戒毒人员在内观日记中都发出同样的慨叹,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了,而自己为父母做的太少了,表示现在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是好好接受戒治,摆脱毒瘾,正视自己。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