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性心理问题的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薛某,男,37岁,中专文化,安微人,中专毕业后做点小生意。曾因寻衅滋事被判5年有期徒刑,2014年因吸毒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家中父母均已退休,身体较好,与父母关系一般,很少来所探访。有一同居女友,关系密切,并于2008年6月育有一女。自入所以来,薛某各方面表现较差,人际关系紧张。
二、主诉与观察
据中队民警反应,薛某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流,在本月一次父母来所探访中,得知女友与薛某父母发生矛盾,一时情绪激动,行为失去控制,与其父母发生激烈争吵,被民警及时制止。此后,薛某一直情绪低落,夜间入睡较晚,一连几天不与他人说话,经常走神,感到十分痛苦,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咨询。
(一)主诉及个人陈述
主述:近1个月来,经常失眠、无食欲,对任何活动和事物都不感兴趣,同时情绪低落、忧郁烦闷,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精神,女友与父母发生矛盾,就是因其被强制隔离戒毒的缘故;尤其一个星期以前,当同戒得知其是主动到派出所自愿要求接受戒毒,被同戒认为是异类,受到嘲笑,感到压力很大;平时参加戒治活动提不起精神,经常出错,被中队民警讲评时点名批语;晚上入睡困难,梦多,常常被恶梦惊醒,总感到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自述:父母对自己从小就不太关心,在小学升初中时经常受别人欺负,遭受同学殴打,而父母没有能够保护,缺少关心与呵护。之所以走上吸毒的道路就是因为他们从来对我不管不问的原因,这次他们来所探访不但不关心我,还把所有责任推到女友身上,他们认为是我的女友把我带坏的。我认为自己从小就常常被父母冤枉,时时处处袒护别人家的孩子,而对自己不闻不问,冷漠无情。于是对父母的怨恨、仇视、抵制思想非常强烈,甚至想到以后断绝与父母的关系。对自己的女儿和女友无限依恋,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女友值得信任、留恋,而女儿是自己的唯一精神支柱。
(二)观察
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衣着整洁,但面色憔悴,情绪很低落,焦虑等各种消极情绪都非常明显;说话条理清晰,意识清醒,自知力完整;叙述过程中经常性地用手抱住面部、唉声叹气。未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其行为及语言表现与内心体验基本一致。
三、测验与诊断
(一)心理测验
根据薛某的实际情况在征得其同意后,做了如下心理测试,结果如下:
SCL-90:总分187,躯体化2.50,强迫2.20,人际敏感3.33,抑郁3.13,焦虑2.40,其他各因子分均小于2。
SAS标准分61分
SDS标准分58分
诊断依据:
(1)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分析: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一致,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思维合乎逻辑,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人格无明显异常。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根据求助者表现出焦虑、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1个月,心理问题未出现泛化现象。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社会功能基本未受损。
(3)心理测验的结果与该求助者陈述的情绪表现一致。
(二)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抑郁为主,伴随焦虑)
【方案制定】
【实施情况】
【案例基本情况】
【方案制定】
一、鉴别诊断
1.临床医学检查,经戒毒所医院对薛某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检查,未发现求助者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躯体疾病。
2.排除精神病: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是患者的知、情、意的不统一,没有自知力或自知力下降,通常没有求医动机,常出现幻觉、妄想等严重感知觉障碍等。该患者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自知力完整,求医愿望强烈,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排除神经症:该求助者虽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但情绪反应与现实问题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心理冲突是常型的(女友与其父母发生矛盾),故可排除神经症。
4.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1个月,心理问题未出现泛化现象。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社会功能基本未受损。因而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二、咨询目标
咨询师通过关注、共情及理解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的气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咨询师把收集到的情况向求助者薛某作出解释后与其共同进行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宣泄不良情绪,改善身心症状。
2.中期目标:对人生观、世界观、错误认知进行说理,剖析其不合理的认知,帮助其树立合理的认知。
3.远期目标:完善个性,帮助其重建新的态度和行为应对技巧,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实现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全面提高。
三、心理矫治计划
1.明确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责任。
2.确定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原理: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3.心理咨询安排。时间:每周咨询一次,每次1小时,具体安排在星期一下午。咨询地点:心理咨询室。
【实施情况】
一、情感宣泄
在薛某的心理症结中,负性情绪的聚结是形成心理疾患的主要原因。负性情绪会增加患求助者的苦闷、愤恨、恼怒,最终形成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如何削减负性心理能量,减轻压力,是心理咨询第一步。具体方法采用到宣泄室进行宣泄训练、自我暗示、与人交流、倾听他人的叙述等。
二、认知调整
对其人生观、世界观、错误认知进行说理,剖析不合理的认知,帮助其树立合理的认知。一是改变对父母的偏见。二是认识到自己走上违法道路不是父母造成的。三是针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片面性看待问题的缺点,建议薛某转换角度看问题,进行角色扮演。要求薛某站在其父母的角度看待自身的问题。具体的方法是:模拟其父母的观点和看法,要求薛某扮演父母的角色,从而处理几件薛某认为不公正的事件,使他能够更为客观的看待自己存在的问题。
三、外界干预
采用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当前的焦虑情绪,释放其积聚的心理能量,要求薛某尽力的倾诉,尽可能的应用现有的条件,帮助薛某减轻压抑与痛苦。具体做法为:
1.咨询与倾听。主要的措施是通过摄入性面谈技术,鼓励薛某敞开久已关闭的心灵,回忆、描述自己的成长史、生活史、违法史、情感经历。剖析内心体验,矛盾与困惑,从而把潜意识里的模糊概念清晰化、透明化、轮廓化,理清混乱的思绪。咨询师帮助其释放久已积聚的负性情绪,宣泄能量,以缓解压力。
2.挖掘心理冲突原因,进一步改变认知。针对薛某个性特点,启发其思索自身出现不良情绪的原由,帮助其列出四个原因以供参考、考证。其一是认知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分析薛某的认知缺陷,角度错误是造成认知错误的主要原因。告之薛某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不考虑别人(父母)的感受。其二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其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信,自尊心和好胜心强烈,追求完美的心理倾向明显,心理耐受力差。抵御挫折和困难的决心较弱,缺乏自尊和自信。其三是人生观、世界观不正确。薛某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家庭、恋爱、婚姻看得至高无上。认为只有家庭、婚姻才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其他什么都不值得关注。对人生的意义理解模糊、茫然。其四是社会生活环境恶劣。薛某家庭环境恶劣,经济条件较差,家庭成员间缺少亲情与关爱,造成对亲情的严重依恋。父母的冷漠,造成薛某对亲人的极度失望、对他人缺少信心,于是回避与人交往,人际交往不良。存在反社会行为因素,难以控制自己的言行,家庭关系破裂,亲情的渴望与失望交相混杂,难以遵守社会规范、所规所纪。
四、弄清当前愿望
薛某当前最大的希望是见到女友,得到女友的保证,希望女友在期满出所之前等他,不要背叛他,同时担心女儿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薛某对当前要做的事情很模糊,我建议他弄清楚自己现实的状况,如身体、心理、改造、亲情、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帮助他列出具体的目标,供他参考。如何去做?主要的计划、方法与步骤。
五、帮助重建新的态度和行为应对技巧
首先矫正两极化思维习惯,即否定一切,肯定一切的思维模式。比如:一口咬定父母对自己存在偏见,自己不像父母亲生的,自己走上违法道路是父母亲的漠不关心、不闻不问造成的,继而导致破罐子破摔;自己能力差,矫治不会取得好的成绩,只有女友才是最可靠、可依赖的人,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依赖和信任,离开了女友和女儿自己活着也没有意义等。要求薛某思考周边的那些事情值得自己留恋、向往。告诉他,情况不是如他所想的那样。把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政策告诉他,让他对相关政策有明确的了解,从而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
其次,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建立人际交往模式。建议薛某阅读相关的书籍,从中了解学习人际交流的方法技巧。引导薛某融入大环境,扩大交流圈子,增进彼此信任度,体味同戒的人情事故,真情与关爱,逐渐融化干涸、冰冻的心,恢复对别人的信任感,建立人际交流的模式。
【案例思考】
一、效果评估
1.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薛某基本上已经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错误认识,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的重要性,体会到强制隔离戒毒必定有很多困难和痛苦,只有刻苦努力,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尽到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求助者明确表示要为家庭的未来继续努力、继续奋斗。
2.为了更科学的对效果进行评估,对其重新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SCL-90总分168,躯体化2.01,强迫1.76,人际敏感2.57,抑郁2.31,焦虑2.11,其他各因子分均小于2
SAS标准分54分
SDS标准分53分
3.跟踪回访。两个月后,咨询师通过中队民警了解薛某的情况。中队民警反应薛某矫治表现有明显提高,各方面表现均很正常。通过薛某自身的协调,目前已经初步化解其父母对其女友的偏见,并表示会一起照顾他的女儿,薛某也主动向父母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认识和会见时的过激行为,父母也原谅了他,其女友也表示会等他戒毒期满释放。当咨询师与薛某再次见面进行会谈时,薛某精神状况较好,说话充满了自信,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薛某自述现在心情很好,饮食睡眠正常,被中队民警表扬多次,与其他强戒人员关系也较融洽,父母、女友经常来所探望,并与其进行书信联系。
二、反思
1.本次案例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虽然还不算严重,经过咨询效果还算明显,一些具体的现实层面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深层非理性观念的消除却不是几次咨询所能解决的,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2.心理咨询是治疗师和求助者平等互动的结果,治疗并没有具体给予求助者什么,只是调动和激发求助者本身的潜能,当然这要在求助者有强烈治疗动机的前提下,才会有坚定的工作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