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电影疗法改善戒毒人员戒治状态的教育矫治案例

通过电影疗法改善戒毒人员戒治状态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人的一生会观看许多电影,有引人深思的感人电影,有感同身受的成长电影,有催人奋进的励志电影,一部好的电影往往会让我们得到精神的洗礼,进而感悟自己的人生。因此电影疗法应运而生。针对戒毒人员这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将针对性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引入到戒毒教育戒治中来,引导他们逐步正视自身不足、认真自我反思、逐步改变自我,需要与戒治教育实践结合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来说,电影疗法相对来说就是一种门槛低、效果实,更直观、更显性的治疗方法。电影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治疗对象的心理阻抗,运用得当,可以为心理治疗和个人成长带来强大的助推力。在戒治教育实践中,我们通过“小组集中治疗”的方式,借助电影疗法中的寓教于乐、情境营造、榜样示范等机制,开具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的观影处方,对戒毒人员的心理与行为不断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其思维认知,从而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缓解情绪困扰、降低抑郁水平、提高个体自尊的显著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作为特殊群体,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问题,纵观戒毒人员吸毒、戒毒、复吸的过程,不难发现,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着许多共性问题,情绪起伏自控力差、个性自私缺乏责任、消极逃避无上进心,这些成为他们阻抗戒治教育的主要原因。面对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单纯的观看电影,并不是电影疗法的正确打开方式,将电影疗法与戒治教育实际有效结合,实现矫治效果的最大化才是目的。因此,民警集中商议后,决定以“小组集中治疗”的方式开展治疗。

通过前期的教育宣传和沟通,5名问题相近且个性问题典型的戒毒人员进入到矫治小组进行观影治疗。根据5名戒毒人员基本情况,民警通过认真梳理,将5名戒毒人员存在问题归纳细分为三项:社会责任感缺失、家庭责任感缺失、自我认可缺乏。针对三项问题民警为戒毒人员确定了相应的治疗流程和方案:1.针对共性问题,开具观影处方;2.引导积极思考,形成观影感悟;3.小组交流讨论,促进积极转变;4.团体心理辅导,巩固矫治效果。

处方一:亲情处方

治疗目标:该处方采用综合模式中的结构化不定向模式,运用引导观看技术,以“电影疗法”中的洞察力取向为应用取向,指导戒毒人员将电影和生活相联系,通过深入沟通使其不自觉代入角色,引发共鸣,对比自身,发现不足,进而强化家庭意识,增强亲情观念,自觉承担起家庭责任。

(一)观影单:《海洋天堂》《长江七号》《寻梦环游记》《摔跤吧爸爸》《岁月神偷》《美丽人生》《7号房的礼物》。

(二)治疗地点:亲情类电影注重情景细节描写,其艺术风格较为柔缓,治疗地点的选址偏向于私密空间。因此,本处方的治疗地点选为心理矫治中心的心理治疗室,其环境较为舒畅,可以缓解观影者情绪,提升其感悟的能力,让观影者很容易走进电影情绪之中,激发他们无意识中的认识和领悟。

(三)观影中引导式联想:观影过程中,民警会根据每部电影的特定情节,引导戒毒人员带入到该情景中,转换身份,将主人公变为自己,设身处地的开展延伸性模拟。

如《长江七号》中,周星驰扮演的父亲一角在气愤的想要殴打孩子时,寻找工具。民警适时将这个选择工具的问题抛给戒毒人员,如果是他,会怎样去选择?戒毒人员孙某,家庭观念淡薄,同时情绪易冲动,孙某在开展“电影疗法”前,曾多次因琐事和其他戒毒人员发生冲突,而在本次选择中孙某选择了扫把。在现场模拟中,经过民警提醒孙某这才发现自己手中拿的好像自己家中扫把,联想起曾经对妻子和子女有家暴行为,孙某愣在原地。民警告知孙某停止现场模拟,继续观看电影,从电影中寻找答案。电影中周星驰最后选择了一张报纸,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放弃了对孩子的体罚,通过电影细节更加体现了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爱,这些也让孙某等人陷入深深感悟中。

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孙某主动将这一情节讲出来,并深深进行自责,希望大家其他几名戒毒人员不要学自己。民警也适时进行引导,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电影中观看别人的人生,感悟自己的过往,查找自身不足,主动与别人讨论交流分享,真正做到正视自我。最后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寓教于乐中,几名戒毒人员也相继明白了暴力不会解决问题,只会激化家庭矛盾,爱的表达方式是宽容不是苛责,是温和不是发泄。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影前,民警首先抛给戒毒人员一个问题: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戒毒人员杨某吸毒被强戒后妻子愤然离家出走,亲人也与其断绝联系,儿女则由其老父亲抚养,入所后杨某从未与家人联系。对于民警的提问杨某的回答则充分暴露出对于家庭教育和父母角色认知的片面,他认为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肯花钱,其次是严厉,最后是给与必要的帮助,带着这个观念,杨某观看了整部电影。

观影结束后,5名戒毒人员带着问题进行了讨论。电影中姐姐在成名后,拥有好的资源、好的环境却屡次失败,而妹妹一步一个脚印在父亲的支持和教授下逐渐走向胜利,这样的桥段成为大家讨论的重点。讨论过后,当民警再次问出了该问题时,杨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支持、平等、独立。民警对杨某的改变进行了鼓励,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榜样,陪伴,坚强。

在补充观点中,民警联系现实进行了引导:作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你没有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电影中的父亲树立了;你对于家庭和子女最大的亏欠,就是陪伴,电影中的父亲同样做到了;你利用毒品逃避现实继而成瘾,把抚养儿女的责任甩给了父母妻子,子女从你身上学不到坚强,电影中的父亲却做到了。通过角色带入以及民警联系戒治之路的引导让杨某等几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反思中。

(四)课后作业:在七部电影每次观影结束后,民警为5名戒毒人员留下了随堂作业,分别为:1.拨打一次亲情电话;2.写下在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以来的心路历程;3.写一篇关于戒除毒瘾的保证书;4.写一封家信;5.写出自接触毒品以后你认为最亏欠的人,并写清理由;6.再拨打一次亲情电话,不限时长;7.选出此阶段观影中最能打动你的一部电影,写一篇观后感。

在“亲情处方”的最后,民警以“亲情与戒治”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轻松、愉悦的氛围进一步巩固了矫治效果。戒毒人员通过不同的角色带入和情景模拟更加客观的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定了戒除毒瘾的决心,强化了家庭责任感,并通过写保证书、寄家信、与家人通话的方式和家庭成员做了心与心的沟通,家庭矛盾进一步化解,家庭关系进一步拉近。

处方二:爱国处方

治疗目标:该处方采用定向性干预模式,将角色认同说服干预技术和规范性技术相结合,民警为治疗全程设定限制,即观看内容、电影解读和观后论题,从而不断协助戒毒人员在国家社会角度层面认知框架的重构,引导其对社会主流正向价值观的认同。

(一)观影单:《建党伟业》《长津湖》《高山下的花环》《我和我的祖国》。

(二)治疗地点:爱国电影普遍具有气势恢宏、场景壮大的特点,其影视张力极强,因此,较为封闭的治疗地点适合电影思想的进一步体现,本次治疗地点设在教育矫正中心戒毒人员课堂,利于氛围营造和开展治疗引导。

(三)观后讨论:每部观影结束后,民警组织5名戒毒人员开展讨论会,并给出三个论题:1.电影中,哪些角色或情节是尤其让你向往或抵触的?2.电影中是否存在一个或几个人物设定与你的理想自我有相似之处?3.留意影片中是否存在一些让你特别难以忍受的片段?

以电影《长津湖》为例,戒毒人员张某有上访经历,常伴有不满情绪,爱发牢骚。观影结束后,在谈到最喜欢的角色“雷公”牺牲的情节时,张某不自知的留下了眼泪,雷公牺牲前的台词“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让他印象深刻,久久不能释怀。影片里毛岸英主动请缨的情节,也让他肃然起敬。张某说:“为了子孙后代不再有仗打,先烈们把仗打完了,想想现在吃穿不愁,政府还出钱给帮我戒毒,自己总在瞎折腾、瞎抱怨,感觉挺惭愧的。”

在民警的引导下,戒毒人员对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述。通过对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峥嵘岁月的深入了解,几名戒毒人员更加直观的见证了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不但逐步激起了几名戒毒人员的爱国情怀,更激发了他们积极戒治的动力。

处方三:励志处方

治疗目标:该处方采用结构化干预模式,以说服技术作为主要干预技术,以“电影疗法”中的心理教育取向为应用取向,指定电影来使戒毒人员了解解戒回归社会后的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情景,用不同角色面对不同困境向命运做出抗争的故事燃起戒毒人员奋斗的激情。

(一)本处方采用两类电影组成的观影单开展治疗,一是警示教育。为了凸显戒治属性,通过展现吸毒成瘾人群的疯狂、愚昧和绝望,让戒毒人员引以为戒,为回归社会打牢思想基础。观影单如下:《毒诫》《门徒》《中华之剑》《昨天》。二是励志教育。以励志奋斗为主题,通过描述主角的成长史、奋斗史来激发观影者向上奋斗的激情,观影单如下:《中国合伙人》《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活着》《激战》《洛奇》。

(二)治疗地点:禁毒警示教育片的内容较为直观、残酷,易造成压抑效果,勾起戒毒人员对过往不堪的回忆,因此地点适宜选在场景开阔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场地,经研究将治疗地址设在禁毒警示教育基地展播厅;励志类影片的内容积极向上,音乐激昂,教育矫正中心戒毒人员课堂设施齐全,场地开阔,比较适合播放此类影片,因此将治疗地址设在此地。

(三)正念式观影:禁毒警示教育类电影必将对戒毒人员产生较大的情绪影响,因此民警决定引导戒毒人员以正念的方式观看电影。首先找到一个舒适的电影姿势,然后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自然地吸气和呼气。观影时,留意在吸入和呼出的过程中,身体是否有任何紧绷或凝滞的地方。当你逐渐意识到它们时,让呼吸流经这些阻塞之处,渐次将它们疏通,慢慢带走紧张感,调整至冷静而清醒的状态,这些更有助于提升戒毒人员观影和感悟的效果。

(四)交流式沟通:在警示教育影片观看前,民警向戒毒人员分配了观影任务,一是在观影过程中记录下自己认为触目惊心的画面和难以忘怀的情节,二是在电影结束后谈一下自己的所想所思,观影结束后几名戒毒人员对观影前民警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回答。

在交流探讨环节,几名戒毒人员自述在观影过程中数次冒出了冷汗,尤其在禁毒纪录片《中华之剑》的观看过程中,民警观察到几名戒毒人员在多个画面和情节上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反应较大。戒毒人员李某,有5次强制隔离戒毒经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半辈子在监管场所度过了”,其戒毒意愿较差,毒害认知不足。李某说在看到片中吸毒者长期吸食毒品后的悲惨经历不由自主想起自己多年的吸毒行为,他沉痛的说到:“没有想到毒品对于社会、对于个人有这么大的危害性,以前自己只是想通过吸毒逃避现实,却没曾想过因为毒品,多少瘾君子家破人亡。”

一部部直击戒毒人员灵魂的警示教育影片、一遍遍深入内心的自我审视、一次次卓有成效的交流沟通以及民警一句句震人发聩的肺腑之言,让戒毒人员的戒治信念从弱到强逐渐强化。

(五)说服式探讨:励志类电影的治疗过程,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观影完毕后民警询问了戒毒人员两个问题:一是电影中的哪个角色能让你想起自己;二是最想成为电影中的哪个角色。戒毒人员普遍对电影中的角色瑞德和安迪印象深刻,在各自作出的陈述总结中,大家总是围绕这两名角色开展讨论,李某更是直言在肖申克监狱呆了半生的瑞德让他想起了自己,在监管场所进进出出十几年,对此类场所有了莫名的归属感,每当想起要回归社会,面对亲友,他会恐惧,会对迷失的自己有厌恨。主角安迪是他最想成为的角色,安迪既实现了人身的自由,也实现了思想的自由。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民警进一步对该电影中的角色瑞德和安迪进行解读,在解读中引导李某等几名戒毒人员不自觉地代入剧中两个角色。民警指出:“瑞德是电影中很有代表性的角色,他代表了肖申克监狱中的服刑者,他就像大多数人一样,犯了“懒惰”的罪。这种懒惰不是指身体上的懒惰,而是怯懦,是固地自封,是不满眼前现状却依然安于现状,是一步步朝着不作任何承担的惰性生活迈进,引起你共鸣的,正是这一点。就像你一样,不满足于现状,却又不勇于改变现状,迟迟不能打破解除—复吸—戒毒—解除的死循环。电影中,看似是安迪救赎了瑞德,所以你向往成为安迪那样的角色,幻想在你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人或者自己是这样的人,能够从容地面对困苦,巧妙地破解难关,但你是否想过,能够救赎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否则,“吸毒—戒毒—复吸”对于你来说不过是走出了一个牢笼,又进入到一个另一个牢笼里罢了”。

随后的团体心理辅导中,民警趁热打铁带领几名戒毒人员对电影的经典片段进行了重温,对解读内容再次进行了印证,引导其潜意识中存在的焦虑、迷茫、悲观等观念进行不自觉的转变。通过交流式沟和通说服式探讨以及民警的正确解读,几名戒毒人员消极逃避无上进心的错误认知得到很大改善。在民警引导下,几名戒毒人员主动做好个人的戒治规划。

治疗效果:

一套完整的治疗流程下来,在寓教于乐的3剂处方治疗中,5名戒毒人员并没有发生心理阻抗、逃避治疗等情况,并且随着治疗过程的深入,5人对观影内容愈加期待,对电影疗法愈加好奇,其主动性不断加强。随着治疗的结束,5名戒毒人员身上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均得到很大改善,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更加深刻,对毒害的认识也更加清醒,戒毒意愿增强戒毒决心也越加坚定,戒治积极性有很大提升,戒治教育也逐渐步入正常轨道。

【案例思考】

1.电影疗法融合戒毒体系的理论研究及应用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电影疗法具有趣味性、大众性和可操作性,将电影疗法运用于戒毒人员戒治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将电影疗法与中华文化以及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内核有效融合,真正形成特色明、效果足、前景远的矫治理论和方法。

2.电影疗法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要根据每名戒毒人员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开具不同的观影处方,所选电影要能让观影者的情感得到宣泄,从中获得希望和启发,或是能够激发观影者的改变动机,挑战原先的消极信念,不能一味选用刻板题材,导致样板化。因此,这也要求我们民警不但要熟悉电影疗法的程序、目标和目的,更要具备较强的洞悉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电影疗法要做好疏导治疗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后续帮扶引导以及回访调查工作。积极关注戒毒人员后续现实表现和思想状况,持续做好帮扶教育引导,保持较好的戒治状态。认真做好回访调查工作,特别是解戒后的回访考察,通过了解其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后的综合表现来评判“电影疗法”起到的作用,以此来修正工作方向和不足,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矫治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