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戒毒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求助者高某,女,初中文化,27岁,未婚,现为江苏省某戒毒所戒毒人员。求助者父亲在四年前因病去世,入所前,一直和母亲、哥哥生活在一起生活,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较好。两个月前求助者母亲在一次车祸中意外身亡,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民警对其引导时也一直沉默不语,基本不与他人交流,对生活丧失信心。
【方案制定】
【实施情况】
【案例基本情况】
【方案制定】
一、情况分析
1.近期状态和个人陈述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内疚、悲痛、焦虑、烦躁、痛苦、生活无意义感。
身体状态:浑身乏力、失眠、食欲不振,无重大的生理疾病。
社会功能:不能正常参加大队的戒治活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不能专心做事。不愿与人交流,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个人陈述:母亲在两个月前因车祸意外身亡,自己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每天夜里做梦都会梦到母亲。回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就控制不住的泪流满面,什么事都不想做。同时也对哥哥失望透了,之前哥哥答应自己要好好照顾母亲,现在母亲却出了这样的事,哥哥还带着律师来所里让自己签订母亲车祸处理权限的委托书,要与肇事者谈判赔偿事宜。自己根本不要什么赔偿,只要肇事者坐牢,要他付出代价。现在母亲尸骨未寒,哥哥来所时并没有表现出有多么悲痛,只谈论赔偿的事情,母亲以前对他那么好,真不知道哥哥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真觉得亲情淡漠。真想跟着母亲走了算了,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2.心理测试情况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在征得求助者同意的基础上,选用SCL-90、SDS、LES三种心理评定量表。
SCL-90:总分169
SDS: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LES:30分,提示有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3.初步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依据: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从LES的结果看求助者得知母亲意外去世的消息后产生了无助、害怕等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且反复地痛苦回忆,不断体验此创伤事件,情绪低落、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故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病因诊断:
1.生物原因: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性原因:(1)存在重大的生活创伤事件。母亲去世这件事对求助者冲击很大,同时哥哥对此事的态度导致求助者对其颇有不满。(2)求助者身处强戒所,环境比较特殊,不能直接参与母亲后事的处理,与哥哥的交流沟通不良。
3.心理原因:求助者不能有效宣泄不良情绪,对外界事物的不合理认知。
二、拟定方案
根据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通过口头协商的形式,共同制定咨询方案。
1.确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给予求助者心理支持,改善情绪状态,帮助求助者减轻或消除痛苦、焦虑、抑郁,重建以前的身体、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功能水平。
远期目标:通过咨询帮助求助者调整认识和态度,并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促使人格发展和完善,更好地生活。
2.咨询方案制定: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需要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属于一种情绪障碍,而案例中的求助者确实由于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导致目前的痛苦,所以采用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已有的情绪障碍。
【实施情况】
1. 建立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摄入性谈话、观察及心理测试等方法,明确求助者真实的心理状态,确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运用参与性技术倾听求助者的表述,采用询问、鼓励与重复、内容与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括等技术,与求助者共同澄清问题,启发和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在此基础上,运用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等技术对求助者实施干预。
2.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营造求助者抒发情感、表达悲痛的合适氛围,针对求助者不愿让其他人过多的对自己关注的实际情况。咨询师在封闭温馨的环境中引导求助者进行哭泣、倾诉等形式的宣泄,使其正视现实,克服回避。
了解求助者的家庭结构,发现求助者对母亲和哥哥都有很深的感情,但因哥哥在母亲后事处理时表现出来的态度让其感到不满。同时将因自己吸毒身处强戒所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不能处理母亲的后事的内疚感转嫁到哥哥身上。运用角色扮演、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放松技巧,引导其正确对待母亲去世一事,帮助其探讨分析其家庭中和母亲、哥哥的关系及其个性特点,让其意识到目前状况产生的合理性和自己情绪产生的不合理性。从认知层面讨论自我认识和接纳问题。鼓励求助者主动宣泄内心情绪、表达内心的情感,更好地与人沟通。指出求助者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指导其与自己辩驳,建立新的合理的信念。帮助求助者学会正确表达悲痛的方式。
3.结束与巩固。在求助者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以后,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检查求助者合理情绪技巧的运用情况,肯定其认真的态度,鼓励其今后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遇到的问题。
咨询师为了能更好的帮助求助者,电话联系求助者的哥哥,引导其适当的在妹妹面前表达自己对母亲去世一事伤心内疚的真实情感,并借助亲情电话和亲情探访的契机,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性的沟通交流。
【案例思考】
一、效果方面
求助者的反映:求助者表示自己的睡眠及饮食已基本正常,心情平和很多,不良情绪已基本缓解,对母亲去世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想起母亲,觉得自己应该好好的戒治,争取早点回归社会,远离毒品。这样才对得起已去的母亲。对于哥哥也进行了很好的沟通,理解哥哥在遇到重大变故时表现出的理性思维。
分管民警的反映:求助者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睡眠及饮食基本正常,与同戒关系也恢复正常,戒治变现更加积极。
咨询师的观察:经过前后6次的心理咨询,当求助者再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能够面带微笑,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心理测验的情况:SDS:粗分36分,标准分45,提示没有抑郁。SCL-90:总分113。LES:19分。求助者在各项因子的得分都处于正常水平。原来高分抑郁、焦虑分数已经明显下降。创伤后水平的各个因子都处于正常水平,表明创伤后症状基本消除。
二、反思
通过对此次咨询过程和效果的分析,民警认识到对于类似案例,咨询师就是要帮助求助者正视现实、面对既有伤害,而不是去回避、隐瞒。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发现合适的处理痛苦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进而引导他们学会表达真实的自我。同时,类似咨询中,求助者的配合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最后的咨询效果。本案例中,求助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咨询师的工作,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