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运用情感修复帮助戒毒人员重新融入家庭的案例

一例运用情感修复帮助戒毒人员重新融入家庭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本案例针对戒毒人员在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之前有正常工作,吸毒以后由于生活落差大而陷入情感沉沦、家庭关爱缺失、生活无助、自信心低落、目标方向不明确等不良情感现状。在戒毒人员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民警运用教育引导、规范生活、情感辅导、情感修复和康复指导等一系列戒治康复技术手段,对戒毒人员的情感修复进行深入探索。

本案例研究的是让戒毒人员回忆为家庭幸福而努力打拼的生活状态,引导戒毒人员重新树立在家庭中的位置感和重要性的认知,让戒毒人员在和谐的家庭沟通交流的氛围中找回自我,让戒毒人员在理想与现实中彻底认识到戒毒成功后回归正常生活的简单和踏实,在社会和家庭中增强自信心,憧憬美好未来,感恩社会、感恩家庭。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胡某,男,35岁,大专文化水平。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含辛茹苦将胡某拉扯大。胡某上大专时学习的是电脑智能专业,毕业后在某电脑公司实习并工作,后自己开了小公司,经营状况不错,日子日益富足。老母亲带带小孙子,美好生活即将开启的时候,胡某生意赔本,东奔西走,到处欠债,给美好的家庭生活埋下了隐患。由于胡某思想繁杂、脾气变大,家庭氛围斗转直下,小夫妻拌嘴吵架变成了“家常便饭”,虽然是没有离婚,但是婚姻状况是很差的,胡某渐渐失足跌入“毒渊”。2019年8月开始接受强制隔离戒毒。

(二)原因分析

个人原因:一是自我解压能力不足。胡某出生在单亲家庭,少年时接受严厉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俗话说“严父慈母”,母亲搭建的温馨生活和严厉的教育是“两码事”。虽然上了大学,有了体面的工作,收入也是不错的,但是面对生活压力,解压的能力还是不够的。二是自我家庭定位偏差。胡某是“85后”,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虽然是单亲家庭,但是从小到大母亲没有让其吃过多少苦,总体上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直至上大学。不能说是顺风顺水,但是也没有经历过多少挫折,扛起家庭负担的意识和定位都是有偏差的。生意失败的第一次较大的打击就跌向“深渊”,也说明了这个原因。

家庭原因: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偏少。据胡某自述,民警将其经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胡某在结婚前除了学习之外,与母亲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母亲管其吃穿住行,其只顾学习工作。胡某在结婚后,夫妻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多的,孩子的事情基本上是妻子担负,生意上的事情是胡某操心,长期以往导致了胡某生活上缺失了基本的沟通和家庭的温馨感。二是追求健康生活的观念偏离。由于结婚前后生活的改变,给胡某带来的不仅赚钱带来的兴奋,也基本丧失了除了金钱以外的乐趣。忙于工作导致不回家次数越来越多,应酬也多,生活状态在开公司前后也放生了很多变化,甚至是本质的变化,盲目追求生计,至此埋下感情淡漠的祸根。

认知原因:一是对家庭沟通的认知偏差。胡某一直认为作为男人,很多事情在家里不能多说,很多时候男人只负责赚钱养家,家里的事女人操持着就可以了。这是无论在吸毒之前还是在吸毒沉沦以后,胡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的主要认知原因。二是对重塑家庭的信心不足。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以后,胡某的信心一落千丈,错误的认为这种情况既见不得人,又可能丧失家庭。妻离子散的日子不远了,生活还有什么信心?导致了胡某越来越不爱讲话,自卑至极。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1.“多场景”谈话交流,建立信任关系

像胡某这样的戒毒人员刚来到戒毒场所执行戒治,心理上的落差是很大的,甚至是自卑的,行为上的表现是胆怯的,甚至是孤立的,思想上的状态是复杂的,甚至是烦乱的。对待像胡某这样戒毒人员的戒治教育,民警是有预先准备和经验积累的。为了让其尽快适应戒治氛围,为健康生活扎下良好的规范基础,民警开展“多场景”的谈话交流。在生活检查时,对其内务规范进行要求,对其就寝、就餐是给予关心,让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劳动时,督促其掌握劳动技能,促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活动时,引导其积极参加康复运动,改善自己吸毒以后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学习时,安排其书写学习心得,让其深入体会学习的重要性;谈话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学会主动向民警倾诉自己的苦恼和无助。进一步让其感到教育民警对其的理解,深知民警对其的帮助。除此之外,让其参加主题心理团体辅导,如意志力强化、情绪调控、亲情重建和防复吸技术等,帮助其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并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改善和其他戒毒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2.“剧本式”情感演绎,扮好家庭角色

为了改善胡某与家庭的关系,民警根据胡某的真实经历,编排了一部“情感剧”,让其作为观众深入体会自己在家庭生活经历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幕:画外音形式,让其重温母亲培养其读书至大学毕业的点点滴滴。

第二幕:生意赔本后,给这个家庭带来的隐患。无助与失落,导致跌入“毒渊”。

第三幕:在戒毒所民警的帮助下,先感受“戒毒所”这个家的温暖,注入“爱的动力”,戒毒人员从忏悔到反思,从努力到自信,从离家到想家再到爱家,经历的思想洗礼,决心像以前一样担起这个家。

第四幕:重回家庭,将“爱”布满家的每一个角落,生活的阳光再次照进这个被“毒品”折磨甚至差点破碎的家。一切回归了平淡,一切写满了幸福。

通过“剧本式”情感演绎,形象展示出胡某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责任,也充分体现出胡某应该像情感剧中一样,学会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远离毒品,感受家的温暖。

民警带着胡某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远离家庭的危害,引导胡某主动与家庭交流,重温自认为失去但一直存在的“爱”。

3.“走心式”人物设置,修复家庭情感

民警通过让戒毒人员胡某将自己带入剧本,在理想化的“剧本”中找寻自己的影子,总结他从小到今天在戒毒所戒毒的经历。民警引导胡某把“四幕剧”中做的很不到位的环节,甚至错误的行为作好“标记”,并扪心自问,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有错误的选择和决定?让其在“标记”中作自我答题。比如说:当初夫妻吵架后,为什么选择不回家?让胡某重新选择一次的话,自己会怎么做?再比如说:当初生意失败后,选择了沉沦,为什么不和母亲倾诉?等等。胡某在民警的帮助下,对家庭沟通有了新的定位,主动请求拨打亲情电话和探访,书信往来也变得很畅通。通过民警点点滴滴的关爱,鼓励帮助胡某建立自信,从此胡某对“爱”和“家”的认知更加明确。胡某自己也下了决心,在出所后,保证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温暖的家付诸自己的“爱”。胡某对家也有了自己的感慨——家就是爱,爱唤你回家。

(四)实施成效

在情感修复过程中,胡某有了一定的感情上的主动倾诉,亲情电话、探访和书信往来基本恢复了正常,戒治的积极性也随即提高,戒毒信心倍增,戒治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憧憬美好生活。

戒治中期,胡某出现过情感反复,在母亲赡养方面和孩子学习方面,与妻子有过分歧,和妻子争吵过,家庭有了一些矛盾,烦躁过一段时间,但是通过几次电话沟通,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说明胡某是把心思放在了家庭上,相比之前对家庭不管不问,在情感上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是比较好的现象。

戒治后期,胡某为儿子上学的事情很操心,亲情电话和探访多次与母亲和妻子磋商此事,最后的结果还是令他自己比较满意的。胡某通过民警的帮助,自己的家庭认知更加明确,可谓是“爱”回家了。

【案例思考】

(一)拓宽教育戒治思维,多渠道引导戒毒人员健康戒治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让戒毒人员主动倾诉自己碰到的困难,采取多种方式让戒毒人员在思想上接受戒治,并积极戒治。利用多种活动载体,激活戒毒人员的戒治信心,养成健康戒治和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二)激发主动思想转变,多维度激励戒毒人员心理反思

在教育过程中,戒毒人员出现的思想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通过一系列容易被接受的教育方式,促进戒毒人员主动思想转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想行为双重评估,多层次教育戒毒人员感恩家庭

在帮助戒毒人员建立方向目标的过程中,戒毒人员可能出现思想上浮躁、行为上反复等时好时坏的情况。民警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入相应的多层次多阶段的思想行为双重评估,促进戒毒人员积极戒治和健康戒治,保持稳定性,有利于民警的教育措施落到实处。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