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持续激励与关爱帮助HIV戒毒人员罗某顺利回归社会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2014年9月,江苏省女子戒毒所艾滋病专管区成立,至今累计有60余名HIV戒毒人员被送至专管区隔离戒治。迄今为止,回归社会的艾滋病戒毒人员有半数以上与民警保持联系,她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在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身体状况保持较好。罗某作为第一批所内检测出感染艾滋病的戒毒人员之一,2016年12月期满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目前已成功保持操守四年多。期间,罗某坚持每天定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定期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相关检测,CD4值始终保持在700多,目前罗某已完全摆脱毒瘾,并开创了自己的小事业,过着正常的生活。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罗某,女,1992年出生,作为第一批所内检测出感染HIV病毒的戒毒人员,2015年1月被送至艾滋病专管区“莲馨家园”集中接受戒治。得知自己感染HIV病毒的时候,罗某惊慌不已,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绝望,表现出迷茫、消极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罗某自幼出生在湖南农村,父母重男轻女,家中三个女孩,一个男孩,罗某几乎从未感受过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过早步入社会,导致误入歧途。
社会因素:因为童年严重缺爱,罗某未满18岁就谈恋爱,结识了大量社会闲杂人员,整日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在“朋友”的带领下接触了毒品,渐渐迷失了自己。
心理因素: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了罗某自卑敏感的性格,凡事否定自己,消极对待。被强戒与确诊HIV的双重打击,更是使罗某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甚至产生“厌世”心理。
(三)方案制定
1.找准症结,帮助回归家庭。
2.激发兴趣,帮助重建自信。
3.坚持跟踪,帮助回归正道。
4.鼓励关怀,帮助融入社会。
(四)方案实施
1.找准症结,帮助回归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罗某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农村家庭,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成年后的她不信任自己的父母,遇到问题习惯自己消化,久而久之情绪难以释放,导致行为偏激。入所后她拒绝打电话给父母,只是告诉了二姐自己被送进了戒毒所。民警知道,罗某内心的怨恨情绪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和过去的伤痛和解。民警开始针对罗某的情况开展个别谈话教育,但几次三番,罗某始终不为所动,固执己见。为使罗某改变心态,民警开始与罗某一起观看《饮食男女》《亲爱的》等修复家庭关系的电影,并引导罗某通过撰写影评表达内心感悟,同时还坚持在“母亲节”“中秋节”等节点,对罗某开展感恩教育,鼓励罗某书写家信,用文字向家人表达平日难以说出口的感恩话语。民警积极与罗某父母取得联系,耐心向其父母阐述家庭支持在戒毒中的重要性,在民警的坚持下,父母向罗某敞开接纳的怀抱,积极鼓励罗某戒毒。家人的支持给了罗某坚定戒毒信念的强大动力。
2.激发兴趣,帮助重建自信
面对23岁的人生,接踵而至的打击对罗某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要帮助罗某走出困境,首先要重塑罗某对生活的信心。罗某长相清秀,声音甜美,但在专管区戒毒人员中,她永远是人群中最安静的存在。从小自卑而叛逆,希望受到关注,却又不敢展示自己。民警发现罗某在文艺方面的特长后,鼓励她积极在大队的节日汇演中展示自己。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汇报演出,民警鼓励并安排罗某独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收获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得到肯定的罗某,眼睛里有了光彩,人也变得逐渐开朗、自信。除了唱歌,民警还以一双舞鞋为约定,鼓励罗某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演出,在民警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罗某发挥特长,勤学苦练,成为了专管区的文艺骨干,她多次带领同戒在局、所举办的文艺汇演中夺得优异成绩。歌伴舞《我的未来不是梦》、手语操《礼》、瑜伽展示等等,都有她光芒四射的身影。通过艺术戒治,罗某变得开朗、快乐,她的生命也重新闪耀起属于她这个年纪的自信和光芒。
3.坚持跟踪,帮助回归正道
为巩固罗某的戒治成果,在罗某临解戒前,民警与罗某做了个特别的约定:每天晚上八点互道“晚安”。一是因为在所内的两年,HIV戒毒人员都是晚八点服用抗病毒药物,也暗示按时服药;二是希望罗某出所后能远离从前的朋友圈,从而民警可以时刻关注罗某的动向。重获自由的罗某对此一度较为抵触。出所后的一年里,从前的朋友也常常找上门来邀约罗某,但这种每天的问候似乎成为了一种牵绊,每当收到民警每晚八点互道“晚安”的消息,罗某心里的警钟就会再次敲响。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与民警每天的互道“晚安”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在民警日复一日的互道“晚安”的提醒督促下,罗某能够坚定戒毒信念,与父母重归于好,与民警交心畅谈。这一坚持就是四年多,现在的罗某已经完全脱离当时的朋友圈。不仅如此,通过每天的问候,民警还能及时了解罗某的处境。疫情期间,罗某不便领取抗病毒药物,也是民警通过每日问候了解到她的困难后,多方联系帮助其领到了药品。
4.鼓励关怀,帮助融入社会
刚解戒后的一段时间,民警发现罗某朋友圈时常在凌晨更新消息。民警主动联系罗某,罗某表示,感觉回归社会后的生活特别艰难,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内心特别焦虑和迷茫。罗某表示自己不想一直寄宿在家中,更不愿意再与以前的毒友走上复吸之路,自己想尝试“网络直播”,但又透露出很大的顾虑。民警明白她还是有点自卑,因为曾经吸毒的往事,害怕在镜头前暴露自己。对此,民警搜集了许多戒毒人员成功回归的典型案例,还整理了罗某从前参加所内活动的影像资料,鼓励她放下顾虑,坚持自我,绽放美丽。一个月后的八点,罗某发来“晚安”消息的同时,告诉民警她现在长沙,为某电商平台做直播,月收入万元以上,每天很辛苦却很充实。
(五)帮教效果
目前,罗某已经成功保持戒毒操守5年。回归社会后,她将自己感染HIV病毒的事情告诉了家人,父母非但没有像她想象中那样嫌弃她,反而给了她更多的关心与温暖。自从选择做电商直播,罗某也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小事业,收获了自信,也收获了爱情。
【案例思考】
(一)民警要对戒毒有信念
和一般吸毒人员相比,HIV戒毒人员更敏感,害怕被歧视,容易自暴自弃,民警除了要有耐心真诚的态度,更要有帮助她们走出阴影、重燃希望的信念。
(二)要探索戒治的新方法
艺术戒治是女所积极拓展戒毒矫治模式开辟的新路径。专管区也积极探索艺术戒治在促进HIV戒毒人员人格成长、操守保持和心瘾控制方面的治疗功能,帮助她们学会正确的面对现在的处境,在缓解、释放负性情绪的同时,增强自我学习、自我戒治的动力。
(三)要坚持后续跟踪帮教
HIV戒毒人员出所后可能存在衔接不畅、就业生存技能缺失、遭遇社会歧视等困境,成为她们顺利回归社会的障碍,民警的跟踪帮教工作发挥了微薄之力,也是她们能够坚持戒毒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