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帮助女性戒毒人员理性面对家庭变故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家庭变故会直接影响戒毒人员在所内的戒治情绪。存在负面情绪以及对负面情绪的不良应对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戒毒人员的戒治效果。女性戒毒人员本身情感比较细腻敏感,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自身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常常会引起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其中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最为突出和普遍。本案例中,民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戒毒人员理性面对家庭发生的变故,妥善解决消极情绪,帮助戒毒人员顺利度过遭遇家庭变故的危机。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王某,女,1978年出生,高中文化,离异,有家族遗传性高血压。王某父母离异,有一哥哥随父亲生活,自己随母亲生活,平时联系较少。王某2004年与丈夫结婚后生下女儿,后感情不和离异。
王某入所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无法融入集体,每日参加戒治活动不在状态,容易走神恍惚。后因大队调整合并,王某的不适应性更为突出,表现为心事重重,食欲不振,血压升高,戒治表现一般。王某后来在亲情电话中得知母亲因为脑梗住院,病情不容乐观,王某接完电话后放声痛哭,情绪失控,十分担忧母亲的身体状况。针对王某的情况,大队民警积极采取措施,帮助王某积极应对家庭变故、缓和情绪,进而帮助其安心戒治。
(二)原因分析
个人因素:王某生性敏感多疑,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来到新环境后因为不太合群的性格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经常因琐事与他人争吵,人际关系较差,自身患有高血压。
家庭因素:王某长期与母亲共同生活,日常起居都由母亲照料,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母亲的患病,让王某产生严重的自责心理,对自己因为吸毒没能陪伴在患病的母亲身边感到自责、悔恨。
社会因素:长期混迹“毒友圈”,使得王某的“三观”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上结识的“道友”,传递给王某更多的负面观念,遇到问题喜欢通过吸毒来逃避,因此王某养成了遇到问题就逃避的习惯。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针对王某遭遇家庭变故的特殊情况,大队民警立即将王某的相关情况上报所部,并积极与所部心理矫治中心联系,积极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疏导,安抚王某情绪,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案。
1.谈话教育,心理干预
民警通过谈话,充分了解王某的情绪和心态,在沟通过程中运用共情理解、安抚关注、帮助教育和鼓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取得其信任,使其放下戒备,愿意向民警敞开心扉,主动倾诉交流。针对王某的消极表现,定期对其开展心理辅导,并由心理咨询师针对性制定心理咨询方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王某在SAS量表测量中,焦虑得分为67分,属于中度焦虑。心理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王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代替消极悲观的心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悲观的信念给王某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王某减少或消除已存在的情绪障碍,从而帮助王某重新认识自己,矫正其焦虑、偏执心理,最大限度地帮助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2.同伴互助,增加信任
鉴于王某性格较为独我、遇事不喜与人述说的特点,分管民警为王某安排同伴辅导员,全天候关注王某动向,同时安排交流能力强、戒治积极的老乡在王某邻铺,作为互助互帮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与王某多交流、多沟通,为王某找到情绪宣泄口,缓解心中的苦闷之情。同时民警教育其他戒毒人员发现王某有情绪变化时,及时向民警反映。通过同伴互助,王某的情绪明显趋于平稳,戒治积极性较前期有所提升。
3.“视频连线”,增添动力
大队民警主动关心王某的身体及生活,让王某感到温暖,避免陷入孤单的情境。大队还安排居家休息的民警利用休息期间前往医院探望王某的母亲。走访前,民警为王某录制了视频,王某在视频中表达了对母亲病情的关心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对自己吸毒的悔恨等。走访中,民警将视频播放给王某的母亲和家人看。同时,民警还为王某的母亲也录制了视频,带回所里给王某观看。通过这种间接的“视频连线”的形式,家人知晓了王某的戒治情况,王某看到了母亲的现状,相互表达了思念、期望和嘱托。“视频连线”后,王某焦虑、自责的情绪明显缓和,戒治积极性有所提升。王某表示自己要安心戒治,争取早日回到母亲身边照顾母亲。
4.发现优点,认识自我
为了帮助王某找回自信,实现自我价值,民警安排其参与了心理情景剧比赛。排练过程中,王某和小组成员深入探讨剧本,王某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得到了组员和民警的认可。比赛中,王某深情演绎,和同戒配合默契,最后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参演心理情景剧让王某对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戒治积极性。后期,民警积极为王某安排了其他多种形式的戒治活动,不断丰富王某的戒治生活,进一步帮助王某找到自我。
(四)实施效果
通过多措并举,在民警的不断跟踪帮扶下,戒毒人员王某的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焦虑失控的情绪有所改善。全方面的教育引导及母亲的视频鼓舞使王某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触动。王某在戒治过程中能够服从管理,遵守所规队纪,融入小组整体氛围。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的鼓励促使王某渐渐找回自信,人也逐渐变得开朗、乐观。王某表示在剩余的戒治过程当中,会积极戒治,争取早日回家和母亲团聚。
【案例思考】
该案例是一例戒毒人员面对家庭突变自暴自弃,而后经民警精心关怀疏导积极向好的案例。面对此类案例,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干预并且制定矫治计划,给予安抚、关心,使戒毒人员感到温暖,对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重新建立戒治信心。
(一)日常教育要脚踏实地
教育矫治工作是一项复杂且长期连续的工作,需要民警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将每一项工作做细做深,将问题深入剖析,了解到深层次的诱因,进一步展开矫治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矫治工作没有捷径,需要靠自己不断摸索,不断推敲,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二)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物种是有多样性的,人也是各式各样的,根据戒毒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矫治,时刻牢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将戒毒人员的情绪问题、家庭关系、成长经历、心理创伤等综合进行分析,灵活矫治。
(三)亲情救助要因时就势
对王某这类心思敏感、心灵脆弱的戒毒人员突遇家庭变故时,民警应展现出对其的支持、帮助与关爱,帮她们建立起重拾生活的信心,懂得利用亲情救助帮助她们转变思想,重建心理支持体系,迅速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构建积极的心理,积极主动参加戒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