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正向激励疗法帮助戒毒人员赵某重塑人生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教育矫治实践工作中,个别戒毒人员因成长经历坎坷,受教育水平低,加上长期吸食毒品对精神系统的损害,导致其性格上存在缺陷,他们在戒治过程中总是对民警不信任,对民警管理不配合,甚至有挑衅行为,给戒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戒毒场所对此类戒毒人员给予更多方面的教育引导,让他们能适应戒治环境,找回迷失自我,有利于场所持续安全稳定。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赵某,1989年4月20日生,初中文化。2014年6月因受朋友诱惑,在自身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接触毒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19年9月入所,第一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家中有妻子、儿子。入所后,赵某情绪低落,对日常戒治活动消极参加,对民警的管理抵触情绪严重,经常性因小的违规违纪行为被批评处理,与同组戒毒人员间关系紧张。
(二)原因分析
赵某父母关系较差,经常性发生争吵甚至打架,家庭环境对其性格形成造成较坏影响,导致其暴躁偏激的性格特点。入所后赵某妻子因对其长期吸毒感到失望,一度到法院起诉要求离婚。赵某也出现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对民警的日常管理抵触且违规违纪行为时常发生等问题。
赵某之所以走上吸食毒品的歧途,首先,与其家庭环境有较大关系,因其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打架,对赵某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导致赵某偏激多疑的性格;其次,赵某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遇事总是怨恨别人,甚至在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还在抱怨社会不公;第三,因赵某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导致其经常性出入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结交了不良朋友,最终导致其走上了吸毒这一歧途,这也让他身边原有的朋友亲人都远离他,其自身性格也变得更加自闭。
(三)方案制定
针对赵某成长经历及性格特点,明确以下戒治目标:消除其对民警的抵触、仇视心理,建立彼此信任关系;帮助其适应戒治环境,引导其妥善处理戒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其与其他戒毒人员正常沟通交流,帮助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此,大队制定了周密的戒治方案。将赵某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挑选矫治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民警对其进行教育,运用多种戒治方法,引导赵某消除隔阂,建立与民警间的信任,同时帮助赵某积极适应戒治环境。
(三)方案实施
1.深入分析,找准“病”原
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是对戒治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赵某分流至戒治大队后,民警经常找他谈话,在学习、劳动、生活现场,通过采用查阅档案、侧面了解、观察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详细准确掌握赵某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 ①赵某自幼调皮、叛逆,在学校经常逃学、旷课、打架,爱与人相约单挑,老师、父母都管不了他,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也缺乏应有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②由于赵某长期在社会上浪荡,在其性格形成过程中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脾气暴躁,遇事好冲动。③因从小家庭环境不和谐,所以谈起家人,赵某总是一脸冷漠,父母也因其多次吸食毒品对其失望,长期不来看他,导致其生活中缺少亲情温暖。④赵某自幼在社会浪荡惯了,深深地染上好逸恶劳、争强好斗、仇视社会的恶习,无一技之长,生存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对戒毒所的各项规章制度,更是有极大的抵触情绪。通过全面掌握赵某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结合其现实表现,为摸清赵某的症结所在,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
2.潜移默化,建立信任
要对戒毒人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须要对症下药。首先要对戒毒人员进行深入了解,做到有的放矢,但赵某对民警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向民警敞开心扉。民警安排了两名表现较好的,有一定文化层次和沟通能力的戒毒人员作为他的联号负责夹控他,一来掌握他的思想及行为变化,二来经常与他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及个人经历,并给他谈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详细掌握了赵某的情况后,民警开始与他进行正面接触,时不时地在赵某的劳动岗位、生活小组对赵某好的方面进行肯定,慢慢地赵某不再对民警存在抵触情绪,民警见火候到了,就找他单独谈话,一次、两次、三次……赵某的戒备心理消除了,并与民警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赵某与民警成了无话不谈的人。
3.适度关心,适时引导
针对赵某性格偏激,爱钻牛角尖的特点,在平时教育谈话过程中,民警一方面引导其学会遇事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别人,跟他讲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另一方面给其灌输国家政策和法律知识,教育其作为社会人要遵守社会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作为戒毒人员要遵守戒毒所各项规章制度,遵守戒治人员行为规范。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赵某遵守纪律的意识有所增强,处理与他人矛盾的方法也有所改进。为进一步巩固转化效果,戒治大队结合其身体状况,专门为赵某安排一个能充分发挥效能的习艺劳动岗位,赵某非常珍惜这个岗位,劳动非常卖力,明确了自身的戒治目标,规范意识也得到加强,对社会和民警的仇视、抵触情绪逐渐消除,能正常参加各类戒治活动,按要求完成戒治任务,性格也改变了不小。
4.循循善诱,明其心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戒毒人员的引导教育亦是如此,需要针对赵某的性格特点,抓住其思想波动的契机,将其向善的方面加以引导。2021年2月7日,赵某因琐事与另一名戒毒人员胡某发生争吵,在民警对其进行教育时一度情绪激动,扬言还要报复胡某。民警通过调查了解到,两人争吵的起因是胡某口出脏话导致。为此,民警首先批评了胡某的不文明言行,后循循善诱引导赵某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其晓之以理,引导其加强自控能力。通过努力,赵某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表示今后改正。可见,戒毒人员犯了错误,对其处理要摆事实,讲道理,不偏听,不偏信,不轻率下结论,做到“三不”:不讽刺挖苦,不节外生枝,不无限上纲。要注意工作方法,对错误思想行为的批评要适度恰当,不能以训代教。经过数次“反复”后,赵某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我约束能力逐渐增强,尤其是获得评估减期后,赵某戒治主动性提高,民警趁机引导其重新树立人生目标,立志远离不良朋友圈、远离毒品。
5.因势利导,防止反复
教育戒毒人员弃旧图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是清除错误的思想恶习,还是灌输正确的戒治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必须反复教育、反复巩固。赵某的戒治也是如此。由于其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承受不住批评与挫折,加上脾气暴躁,几经反复。民警认真分析导致反复的各种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因势利导,反复教育。发现亮点,及时予以肯定奖励。2021年2月25日,赵某协助民警成功制止两名戒毒人员发生冲突,戒治大队及时向其兑现了奖励和处遇,并在戒治人员大会上予以表扬鼓励,为其树立戒治信心,其他戒毒人员一改对其往日的看法,极大地调动了他的戒治积极性。
6.借助亲情,唤醒良知
思想问题和具体困难往往紧密相连,只有解决戒毒人员的实际困难,才有助于其从情感上接受正面教育,有助于他们深入领会和理解正面教育的精神,起到更好的效果。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宝贵的感情,2020年10月赵某收到其妻子的离婚起诉书,一度情绪波动较大,整日沉闷寡言,戒治态度非常消极。为了帮助赵某重拾亲情,民警主动帮助赵某拨打与其妻子的亲情电话,通过电话其妻子了解到赵某在戒毒所内的努力,了解到赵某对毒品危害的深刻认识,了解到赵某对妻子的愧疚、眷恋和对孩子的关心。经过努力,赵某妻子决定暂时不起诉,待其期满后看其表现再做决定。通过亲情感召,赵某的戒治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四)实施效果
经过半年的努力,赵某与家人的关系逐渐缓和,与同戒人员间也能和睦相处,对民警有消极抵触转为心怀感激,其戒治积极性逐步提高,遵规守纪意识明显增强,最终减期2个月,提前回归社会。
【案例思考】
(一)教育戒治工作要学会共情。在教育戒治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训斥、不歧视、不讽刺,尊重其人格和自尊,理解他们想要戒除毒瘾又不能自拔的心境,感同身受的与其开展谈话。
(二)教育戒治方式要注重多元。在教育戒治过程中,要善于发掘戒毒人员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多给他们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其树立戒治信心,正向激发其改正欲望。
(三)教育戒治力量要形成合力。同戒的认同、家人的信任、民警的鼓励都是戒毒人员积极戒治的动力。在教育戒治过程中,只有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上增大教育戒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