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焦虑的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赵某,男,28岁,未婚,天津市人,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赵某出生于干部家庭,家教比较严格,父母一直要求孩子上进、优秀,因此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一直比较懂事,也上进,自我感觉也很好。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工作了一年,因不喜欢其工作环境,辞去工作,平日游手好闲,喜欢和三五好友相聚一起打牌,或者在网上参与一些赌博活动。男女关系混乱,不能很好处理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问题,后因感情问题加之无工作待业,开始接触冰毒。吸毒史三年。
入所后情绪较为低落,本身对戒毒没有信心,觉得没有出路,看不到希望,并表示戒毒期满回归社会后还会选择继续吸毒。自述有失眠现象,难以入睡,多梦易醒。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分偏高,分别为2.12和2.81,其余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属正常。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赵某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存在明显认知错误:比如,觉得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就是没有出路,未来没有希望,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被焦虑情绪困扰,且不能自己调解。追求完美,自我要求较高,却又缺乏执行力。根据赵某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心理测验结果和无躯体疾病史,诊断其问题属于一般性心理障碍。
【方案制定】
【实施情况】
【案例基本情况】
【方案制定】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心理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此阶段的内容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了解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
第二领悟阶段(第3-4次咨询),根据ABC理论进一步对赵某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第三修通阶段(第5-6次咨询),咨询赵某对自己的问题领悟能力,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咨询的主要部分。咨询师使用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和让赵某写合理自我分析报告的方法,使赵某修正或放弃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第四再教育阶段(第7次咨询),这一阶段是咨询的总结、提高阶段。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帮助赵某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赵某在咨询结束后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今后戒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更好地适应强制隔离戒毒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每周一次,每次会谈约50分钟,共咨询7次。通过四个阶段咨询,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能够正常参加康复劳动和康复训练等戒治生活,矫正不合理观念,形成恰当的自我观念,从整体上促进赵某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成长。
【实施情况】
第1次咨询
与赵某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病史资料,了解赵某的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指导他作相关的心理测验,做出评估和诊断。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第2次咨询
巩固咨询关系。与赵某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举例说明ABC理论,使赵某认识到A、B、C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回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如“进行强戒就是自己人生没有希望;”“只要吸毒再也不能戒掉”,“我应该是个各方面都是比较优秀,且生活顺利的人”等。
布置作业:回去后继续寻找自身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并记录下来,下次咨询时一起分析。
第3次咨询
通过交谈,对赵某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赵某的不合理信念,如“进行强戒就是自己人生没有希望;”属于“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观念,只要吸毒再也不能戒掉属于“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观念,“我应该是个各方面都是比较优秀,且生活顺利的人”属于“绝对化要求”等。
第4次咨询
使赵某进一步领悟到:正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自己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
布置作业:要求赵某回去后继续思考咨询师所说的,分析自己问题的根源,并记录。
第5、6次咨询
针对“吸毒的人只能给社会带来坏处”这种不合理信念,咨询师的提问“衡量一个人给社会带来的好坏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而不是从单面评价的”“你的这种说法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还是只是人云亦云。”“如果像你认为的这样,那么多吸毒的人都只能是社会的害虫吗?”让赵某写合理自我分析报告,报告的重点以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为主,并找到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达成行为的转变。
布置作业:回去后继续完成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
第7次咨询
除了继续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写合理自我分析报告以外,咨询师还和赵某一起制定积极应对模式,赵某自述情绪好多了,睡眠也有明显改善。
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帮助赵某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体验运用到日常的戒治生活中。进行心理测验,对照咨询开始时的测验结果,评估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案例思考】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32,各因子分均小于2。与咨询前相比,总分下降53分,为有效。各因子分均在正常范围。
SDS:40(标准分)。与咨询前相比,分数下降到正常范围,说明赵某的抑郁情绪已缓解。
SAS:37(标准分)。与咨询前相比,分数下降到正常范围,说明赵某的焦虑情绪已缓解。
赵某的自我评估:赵某说到,原来的一些想法的确不合理、不现实,自述近来情绪好多了,睡眠也觉得香,能睡6、7个小时。
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咨询师注意到,赵某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自我评价更客观。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戒毒人员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它受到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直接影响,从入所开始到期满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心理处于多变性和波动性状态,普遍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现象。作为管教民警应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做好几项工作:
认真分析戒毒人员不良的心理表现:
一是情绪不稳定。由于自身的违法行为,戒毒人员大多受到社会的岐视,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心理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入所适应期,常会由于受到批评,或家人拒绝来探访等事情造成大幅度的情绪波动,甚至由于一时冲动发生打架或自伤自残事件。
二是易产生敌对心理。戒毒人员由于违法行为被强制隔离戒毒,在其没有接受教育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前,内心自然对戒毒场所和民警充满抵触。所以在入所适应期内,戒毒人员常常抵制戒治,不服从民警的管教,在受到批评时,容易抬杠,发生冲突。
三是人际关系敏感。戒毒人员与普通人一样有交往的需要,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定位和刚入所时的恐惧感,使其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障碍,与管教民警之间、与同班组人员之间、与亲人之间情感不能沟通,变得内向、孤僻,更甚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性。
四是思家念亲情绪强烈。由于被强制隔离戒毒,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戒毒人员的思家念亲情绪会更加强烈。思念父母亲人和昔日朋友,常常会心烦意乱或者心生愧疚,难以集中精力参加日常教育活动和康复劳动活动。
五是偏执现象严重。大部分新入所戒毒人员都保持在外面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适应期内里,他们的思想、行为随意性强,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严格的纪律约束,不服从民警管理。
深入研究戒毒人员不良心理表现的原因:
一是客观因素。戒毒人员入所以后环境发生变化、身份陡然转变,是大多数戒毒人员入所后产生不良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因素也是诱发戒毒人员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由于自身的违法行为,他们中很多人都得不到社会和家人、朋友的尊重和理解,抑郁、自卑心理普遍,容易在入所后破罐子破摔,从而产生种种不良心理。
二是主观因素。戒毒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守法意识淡薄;没有远大理想,爱享受,怕吃苦,好逸恶劳思想严重;同时,他们普遍具有对事物的认识有片面、简单化,自卑心理严重,遇事缺乏理智,喜欢寻求刺激,看问题偏激,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特点。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在入所后面临环境的改变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不良心理表现。
多举并措做好戒毒人员的心理调适:
一是全面评价,挖掘闪光点以稳定戒毒人员情绪。对于刚入所的戒毒人员而言,管教民警正面的评价更是弥足珍贵,往往一句小小的表扬就能有效消解他们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恢复对自己的信心。我们应该转变思想,把他们当成帮扶的对象;既要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科学管理、文明管理,在集中开会、日讲评、个别谈话中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确实尊重他们的人格及激励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有效消除他们的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积极投入到教育矫治中去。
二是重视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做好戒毒人员日常心理教育,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请专业人士上课或作专题讲座,为戒毒人员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调适方法进行自我调节,把不良心理转化为正常心理;在大队设立心理辅导站,由有资质的民警负责心理辅导;同时场所应大力培训民警,提高基层民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水平,为场所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是优化教育手段,营造良好氛围来构建戒毒人员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多组织集体活动让戒毒人员彼此亲近,消除戒毒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以形成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让戒毒人员产生愉快的心情。
四是加强感情投入,真心关怀以缓解思家念亲情绪。戒毒人员在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后会更加强烈地思念父母亲人和昔日朋友,但大部分戒毒人员入所前就恶习重重,社会歧视他们,亲人、朋友对其失去信心不愿意再理他们。他们已失去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如果我们再看不起他们,他们就更会自暴自弃。作为特殊的教师,我们既要摆事实讲道理,纠正其恶习,教育其重新做人,又要在生活上切实关心他们,多问寒问暧,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体会到真情的温暖,恢复那快丧失的人性。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只有用父母般的情怀去感化他们,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他们更快更彻底的摆脱各种不良情绪,更自觉的矫治。
五是强化养成教育,加强引导以消除偏执现象。对于戒毒人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和思想、行为随意性强的现象决不能姑息,必须在入所初始阶段就全面强化养成教育,用严格的纪律约束他们,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增强其遵规守纪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务必在整个场所内形成“戒毒人员遵规守纪、团结互助、养成有序、内务规范,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教育矫治氛围,提升场所的整体管教水平并为以后的教育矫治工作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