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运用沙盘疗法对戒毒人员进行哀伤辅导的案例

一例运用沙盘疗法对戒毒人员进行哀伤辅导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韩某,31岁,离异,海洛因戒断后吸食冰毒。母亲多年前去世,因为吸毒和容留他人吸毒多次进出拘留所,韩某与父亲的关系非常差。在所内,韩某对军事化管理很不适应,情绪低落,对他人缺乏信任,固执压抑,人际关系紧张。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韩某对比其年长很多的班长非常依赖。本次咨询是因班长解除,离别情景再次触发了韩某对母亲的哀伤,受抑郁情绪困扰而寻求咨询。鉴于韩某表达及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咨询师尝试运用沙盘疗法帮助韩某把无形的心理内容以象征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获得治疗与治愈,创造与发展,以及自性化的体验,处理其对母亲的分离与哀伤。

【案例基本情况】

韩某2岁时被送到了姥姥家照顾,8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出于愧疚,母亲对她百般宠溺。学习基础差的她初三辍学,之后打工。22岁时,韩某母亲因脑出血离世。韩某感觉精神支柱没了,随后姥姥姥爷也相继离世。那段时间韩某患上了抑郁症,甚至想吃安眠药、割腕结束生命。为了离家,韩某匆促结婚。婚后不久便怀孕,但生产时孩子在产道内时间过长缺氧而夭折。在一系列消极情绪的影响下,韩某开始酗酒。听说吸毒可以解酒,伴着好奇心和对毒品的错误认知,韩某居然做出了借着酒劲打车买毒品的荒唐举动。

为了戒毒,韩某被送进了戒毒所。海洛因对神经系统的抑制让韩某更加压抑,生理脱毒之后,就戒除了对海洛因的生理依赖。因对毒品缺乏正确的认识,看到溜冰的人身材苗条,戒断也没有痛苦,出所后韩某学会了溜冰。体验了冰毒带来的兴奋后,韩某说她喜欢溜冰后脑子灵活,有活力,她好像回到了母亲在时活泼开朗的状态。

一、问题分析 

韩某3岁前就与母亲分离,存在分离的恐惧与焦虑。8岁后,母亲的溺爱让不良依恋关系发展到另一个极端——过度依赖,也是韩某人格特点中的一部分。导致在夫妻关系中韩某对丈夫也非常依赖。酗酒后,为了获得丈夫的原谅而涉险吸毒戒酒。同样,在班里对两任班长都非常依赖。当依赖对象丧失时,韩某又很难分离。因此,当班长解除强戒,她非常伤心难过、甚至失眠,仿佛再次体验母亲离世。能让她感受好一些的方式就是喝酒、吸毒,无法采取合理的方法管理情绪,积极解决问题。再加之冰毒带来的兴奋愉悦感的诱惑,以及对毒品的错误认知,非常容易导致其复吸。因此,处理韩某与母亲的分离和对母亲的哀伤是本案的关键,也是韩某戒毒路上的最大障碍。

二、干预目标及方法

根据韩某不善于表达、理解能力有限的特点,还有过去十年中的诸多丧失与哀伤,本着“沙盘也是治愈仪式”的目标,通过沙盘治疗的方法,给她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加工哀伤,促进自我的内在整合,希望她能从哀伤中走出来,处理其与母亲的分离,带着那些不完美和新的希望继续前行,提升戒毒动机,坚定的戒除毒瘾,共开展了四次沙盘治疗:

第一次:穿过沙子的手,初识沙盘

第二次:我家的故事,建立联结

第三次:生命线,感受内在感召

第四次:寄托,结束沙盘

三、干预过程

第一次:穿过沙子的手,初识沙盘

干预策略:咨询师对韩某进行沙盘介绍,指导韩某以一种她喜欢的方式把双手放进沙子中,凭她的直觉玩沙子,关注双手在沙子里的感觉。

干预目的:通过接触沙子让韩某更深的想法和感受浮现出来,唤起其被触碰的渴望和曾经失去的接触,帮助韩某与大地联结,给她一种“脚踏实地”和感受当下的方式。

分析与感悟:开始时,韩某觉得特别幼稚,即便很小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玩过沙子。咨询师告诉韩某,这是一种专业的技术,能让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接着,咨询师播放低沉伤感的音乐,韩某反映更加强烈了,使劲攥住沙子,把手深深的插到沙子里,眼泪也跟着掉下来。韩某说:“我想到了很不开心的事,最先想到的是我妈握着我的手,她经常把我搂在怀里,她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体会到那种感觉了,也不想让别人碰我。我想紧紧抓住沙子,但还是流走了,就像妈妈去世的时候我紧紧攥住她的手,她还是走了。然后就想去挖,不想失去那种感觉。”之后韩某敞开心扉地与咨询师谈论她母亲的去世。

第二次:我家的故事,建立联结

干预策略:咨询师指导韩某可以摆现实经历过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象的家的场景,甚至可以是隐喻的抽象的场景。

干预目的:通过韩某对家的故事的构建,重现类似的场景和事物,扩大意识范围,让其对除母亲外的其他部分和其他的家人建立更多的联结,而不仅仅聚焦在母亲去世。

分析与感悟:韩某第一个选了蓝色的小房子放在了边上,又选了小天使和成年男性放在沙盘中间,接着选了一套桌椅和茶具,将成年男性换成一个中年女性揪着中年男性耳朵的沙具,一对情侣和一个小女孩,选择假山、小桥和植物,手画小池塘,放入鱼和贝壳,壁炉,狗窝和狗,大树,选择一个粉红色的房子和一个蓝色的房子,选择雨伞和玩具。韩某解释道,小天使是自己,可爱单纯,不用操心,就坐在那里看大家嬉闹聊天。揪耳朵的沙具代表父母,母亲比较强势,他们也经常这样开玩笑。一对情侣、小女孩是哥哥、嫂子和侄女,旁边是侄女的玩具。蓝色房子是父母和哥哥嫂子住的,粉色房子是她自己住的,壁炉其实是家门的替代品。雨伞代表家里需要一把伞来遮风挡雨。韩某说摆的时候脑子里全是之前的事,回想起来都特别痛苦,现在能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在为过去的往事消沉、难过,甚至伤害自己。她感慨的说“离开的人已经离开了,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活下去,我还有我爸我哥,还要照顾我爸”。

第三次:生命线,感受内在感召

干预策略:咨询师指导韩某摆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可以随意的选择沙具,摆成任何自己喜欢的样子。

干预目的:随着治疗的深入,咨询师与韩某建立起了信任的关系,此次沙盘旨在引导韩某感受内在的生活信心与力量。

分析与感悟:韩某接着跟咨询师讲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故事,出现了一系列的转化与治愈的主题。从左至右是按时间线来发展的,最左边摇篮上的小婴儿是自己,洋娃娃是长大的自己,中年夫妇是父母,这是22岁之前的自己,有父母的庇佑,有温暖的太阳,自己就像洋娃娃一样的天真单纯。接着是母亲去世的场面,后来接触到毒品,吸完毒就像滑板上的骷髅,变成妖里妖气的女郎,后来被抓(制服男性)。走出戒毒所就是新的开始(彩虹)。农民代表父亲。出所后会好好听他的话,变得懂事成熟(优雅端庄女性形象)。她也希望能有一番事业,(正装女性的形象),能做家务,照顾好自己和父亲(旁边的中年男性),能带父亲外出游玩。捂脸的姿势是回想这一生的时候,有酸甜苦辣。老太太是年老的时候。而鸳鸯和大花篮代表如意、富贵吉祥,这是她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每一个画面都在触动着她的内心。

第四次:寄托,结束沙盘。

干预策略:对沙盘进行总结,完成结束沙盘。

干预目的:对所经历的沙盘过程进行总结,将收获的感受和力量发挥在其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

分析与感悟:韩某曾觉得母亲去世是自己的原因,难产的过程,产后抑郁的情况,与老公的关系等等,开始时韩某都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在总结时,韩某说:“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要成熟、独立,使人成长的是经历,不是岁月,要学着放下。”韩某选了牧师,读经小和尚,太阳,观音菩萨,仙桃,六个苹果。她说想了很久选了基督教的牧师,小和尚们是在读经,这是跟姥姥参加礼拜的场景。母亲刚去世的时候姥姥经常带韩某去听祷告、讲经和唱颂歌等,姥姥去世后就再没去过。观音菩萨是母亲在家里供奉的,苹果代表平安。韩某说自己希望能有一个精神寄托,引导自己做善事,帮助病残的儿童和丧亲的老人,弥补自己未尽的孝道。咨询师告诉韩某,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宗教常常能够在他们最低谷的时期(如亲人离世)给人支持,这样的精神寄可以让她不再孤独,甚至能替代毒品。而她提出的行善意之举是与他人一起哀悼的形式之一,可以在人们痛苦的内心中种下关爱、同情和希望的种子。

四、干预效果

1.咨询师及来访者自评

咨询后,韩某的情绪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被压抑的哀伤情绪得到了疏导,能更好地接纳母亲的离去,勇敢面对重要他人的离开,能调整自己的状态。摘自韩某的咨询记录“离开的人已经离开了,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活下去,我像变得越来越开朗了,还会主动与人沟通,脸上也有了笑容,遇到问题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处理事情,不再随意的发脾气,能控制情绪,会主动寻求帮助,积极面对一切,我也学会了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和身边的亲人朋友,不再孤独寂寞,幸福就在身边”。

2.量表评估

RIDA量表测试结果中,总分、戒毒行动、情绪管理和戒毒效能都达到了良好的参考标准,尤其是家庭关系和情绪管理的改变程度较大,具有一定的戒毒目标,并愿意在戒毒上付出行动,有一定的情绪管理和调节的方法。

【案例思考】

1.倾听与陪伴的重要性。在和丧失个体的交流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咨询师说,而是倾听来访者的表达和陪伴,如果丧失个体不愿表达或者不知如何表达,咨询师需要安静地等待,给来访者足够的时间,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个体的自我修复功能,等待其自身潜能的迸发。

2.沙盘的疗愈作用。沙盘疗法能够深入展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求,帮助来访者宣泄哀伤情绪,并重新建立来访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结。本案中韩某的沙盘也经历了“混乱与迷茫——宣泄与重建——转化与整合——自我疗愈”四个主要的阶段。

3.谨慎打开创伤。面对这样的创伤比较多的个人,即便是建立了良好的治疗联盟,在不熟悉技术和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对其创伤进行深入的打开,也具体一定的风险性,好在状况在可控范围,取得了较好的戒治效果。在以后的戒治工作中需要谨慎处理类似的情况。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