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经家属课堂修复家庭关系促使戒毒人员转变认知的成功案例

一例经家属课堂修复家庭关系促使戒毒人员转变认知的成功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张某,1988年2月生,上海闵行人,前科2次,原为某车企操作工。其父因操作不当导致生产事故而下岗,伴有酗酒及家暴,目前为木匠,无正式工作,其母因交通事故导致半身残疾,常年卧床不起。张某从小叛逆并经常逃课,高中毕业后在街道帮助下进入车企工作,对其父亲怀恨在心,认为现状由父亲导致,经常与其父亲动手,在车企结交毒友后开始吸毒,据张某所述,此次被强制隔离戒毒也是由于其父举报,其父在张某入所后主动来信要求戒毒所将其无限期关押。

【案例基本情况】

【方案构建】

原因分析:

张某由于其父常年酗酒及家暴,导致其成长环境恶劣,进而产生叛逆、孤僻的心理,在其成长过程中父亲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年少时叛逆外加逃课,对于法律的认识较为淡薄,长大后母亲卧床不起,生活上对他缺少关爱,同时常与其父亲动手,进而导致两者沟通渠道断裂,家庭关系进一步恶化,进入车企后为融入圈子,视毒友为亲人,无法正确看待毒品的危害。张某父亲的主动举报与张某的两次前科说明张某未能脱离毒圈,其父亲已彻底放弃与张某的沟通。由此导致张某戒毒信念不足,对其矫治不应仅限于认知、行为的纠偏,更应该帮其找回长期缺失的家庭关爱、缓和家庭矛盾,使其家人,尤其其父亲正确认识到亲人在张某戒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策措施:

1.制定家属档案:

详细记录张某的家庭关系、家庭地址、联系电话、职业以及家庭成长变化,对后续活动进行跟踪,实现动态管理。

2.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张某的戒治情况及其父亲的个人情况,着重将家庭关系修复及改变其父亲的认知为重点,以防复吸知识为核心,通过记录张某在戒毒所内的生活细节与各类教育活动,同时在家属课堂中穿插家庭支持致使戒毒人员成功戒断的案例、情景模拟、家长现身说法等形式,促使张某父亲看到其儿子的变化,正确看待家庭关系。每期家属课堂后,布置适量的作业,便于其进一步理解防复吸技巧及禁毒知识的内涵。

3.统筹安排

通过街道社工联系张某父亲,详细说明家属课堂的意义及重要性,邀请他参加家属课堂,并分发计划表,每月一期,共六期,其中三期在戒毒所,三期在社区街道,分别隔月实施,集中在既定地点由民警教师讲授家属课程。

4.情况反馈

对张某父亲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引导张某父亲在课前、课中、课后主动与民警交流,民警依据反馈学习效果后调整计划,实现精准授课。

【教育戒治情况】

青东所从2009年开始策划举办家属课堂系列活动至今已开办十余期,此期家属课堂时间从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累计参加246人次,分发各类宣传、教材700余份。其中张某的父亲就在受邀之列。

第一堂 “我生活的地方”

组织共50名家属在戒毒所大礼堂举行家属课堂,张某的父亲来时表现得不太积极,表示碍于街道办事处的情面才来参加。课程内容主要由民警通过PPT形式介绍戒毒所工作,课后播放张某及其他戒毒人员在所内的生活情况。当画面中出现张某在参加数字油画班时拿起手中的画对镜头笑时,张某的父亲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课后其在家属反馈卡上写道“十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小子的笑,唉……”。结束后民警将此卡带给张某看,张某沉默不语。

第二堂 “环境差异的影响”

组织25名戒毒人员家属,实到28名,由当地街道提供场地,张某父亲不属于当地街道,但其表示正好有时间顺路过来参加。课程内容依据跟踪回访形成的戒毒人员在不同环境下戒断的成功率的案例为基础,由民警分析各类案例因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产生的差异,进而促使家属注重家庭在戒断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同时要求家属对照自身找差距,张某父亲课程中间未主动提问及回答,但全神贯注听完。结束后,张某父亲主动找到民警,询问案例中家属对戒毒人员回归后的具体举措。

第三堂 “我的困惑”

组织50名戒毒人员家属在大礼堂举行家属课堂,此次以匿名的方式展示戒毒人员在与民警个别教育谈话中自己对家庭的期盼及态度,通过视频、PPT的形式传达给家属,在观看中培养家属与戒毒人员有效沟通的方法、注意事项,强化家属与戒毒人员的情感纽带。视频中张某回忆起小学时父母带其去野生动物园的经历,张某父亲听后眼睛湿润,课后主动和民警交流张某的成长经历。

第四堂 “情景应对策略”

组织50名戒毒人员家属,实到73名,由于场地有限,部分家属全程站立观看。课程内容为由民警先传授防复吸知识,其后由民警扮演回归人员,邀请家属参与情景模拟,再分析家属处置中做的好的地方及不足之处,最后分发防复吸思维导图。张某父亲主动参与一次情景模拟,并十分自然地运用了亲子沟通的技巧,化解了潜在的信任危机,效果明显。在与民警交谈中,张某父亲坦言民警的耐心、专业指导让自己对儿子戒毒又燃起了希望,也有了努力的方向,私下还查阅了不少防复吸书籍,但提到儿子没有回信心里十分挂念,并拿出推着轮椅带张某母亲出去游玩的照片,希望民警转交给张某。

第五堂 “我的愿望”

组织50名戒毒人员家属在礼堂举行家属课堂,民警将近年来国内的戒毒形势以及国家对于毒品的打击力度进行介绍,明确戒毒不仅是国家的事,是需要每个家属共同完成。结束后,播放戒毒人员自编自导的情景剧,讲述戒毒人员在家庭的关怀下逐渐蜕变的故事,在民警的鼓励下张某作为其中一员参与演出,在演到“爸我回来了”这一幕时,张某声泪俱下。最后民警将与家属有关的戒毒人员所写的周记呈现给家属看,其中张某写道“出去后想和我爸好好聊聊”,张某父亲留下了眼泪,紧紧握住民警的手。

第六堂 “欢迎回家”

组织25名戒毒人员家属在街道开展家属课堂,课堂内容以巩固防复吸知识为主,同时传授如何给予初回归人员的情感支持,民警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家属互相讨论,在交流中使家属深化概念,共同提高。张某父亲在课堂中互动积极,同时表示为了这次课特意推掉接的零活,并且张某已经给他回信,信中提及民警告诉他自己父亲所做的努力。张某父亲更表示距离张某回归社会仍有半年时间,希望能继续参加家属课堂。

【案例思考】

效果:

(一)张某原先在大队中我行我素,多次违反纪律,在其父亲写信后开始收敛,并在收到父亲的照片后多次积极参加戒毒所各类教育活动,从定期与父亲写信,同时会打电话询问母亲的身体状况,其对民警表示希望能为自己的人生重新选择一次。

2017年青东所进行跟踪回访,据其所在街道社工反馈,张某戒治情况稳定,已在街道帮助下进入一家物流公司工作,当天由于单位值班无法前来接受回访,但拖社工感谢戒毒所,同时带来两人推着张某某母亲一起在动物园所拍的照片。

(二)张某父亲由原先拒绝张某到其后主动联系,在张某戒治期间经常写信,同时每月的家属会见也会准时参加,内容以回忆及张某母亲状况为主,同时在张某回归社会后为其所在大队送来锦旗表示感激。据社工反应,在张某回归社会后张某父亲经常与社工联系,同时其酗酒习惯因张某而有所收敛,目前已在一饮料厂从事保安工作,闲时兼职木匠。

(三)张某与其父亲关系的变化,在同期家属课堂中各位家属都有目共睹,其父子关系的变化增加了其他家属的信心以及认可度,多米诺骨牌效应明显。同期六堂课全部参加的20个家庭中,18个家庭关系不同程度改善,15个家庭通信次数有所增加,14个家庭根据跟踪回访调查显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在家状态稳定。

反思:

(一)家属课堂的开展离不开大量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如何邀请家属愿意主动参加家属课堂成为重点,部分家属由于对戒毒人员的不谅解、对戒毒工作的不理解导致无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戒毒所需要通过家属接见日、国际禁毒日等大力宣传家属课堂,使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社区街道也需要参与到对戒毒人员家属的宣传引导中,恒而久之地使戒毒人员家属认识到参加家属课堂的重要性。

(二)家属课堂的设计源于对戒毒人员及其家属的深入调查分析。家属课堂的内容不应仅是普适性的防复吸知识传授,更应该是对戒毒人员及其家属有针对性的靶向纠偏,使每一堂课都能切实影响甚至改变两者的认知。因此前期的情况分析尤为重要,尤其是对戒毒人员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生活轨迹的了解,更有利于民警在家属课堂中进行精准授课,每堂课后对家属的反馈进一步分析,促使课程实现实时调整,切实为戒毒人员与其家属服务。

(三)大队民警是家属课堂工作的主力军,是家属课堂顺利开展的关键。开展成功的家属课堂就必须认真组织大队民警参加专题培训,进行家属课堂集体备课。通过培训学习,可使民警更新家属课堂观念,明确自己在家属课堂过程中的地位,对今后家属课堂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四)家属课堂不仅对家属进行再教育,也是开启了内外联动、社会家庭互动、一体戒毒的新篇章。通过家属课堂让家属树立科学家庭观念,改变戒毒人员家属对戒毒场所的偏差认识,消除戒毒人员家属顾虑,安抚家属情绪,提高家属对场所戒治工作的认同感,引导戒毒人员家属正确、理性地处理好家庭关系,帮助戒毒人员出所后持续保持操守、巩固戒毒成果,同时是构建上海戒毒工作一体化格局的大胆尝试。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