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I理论提高雷某心理资本的干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雷某,男,32岁,大专学历,已婚。因吸食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雷某自入所以来一直表现良好,经常主动与值班民警谈心,根据谈话内容可以看出雷某有强烈的戒毒意愿,非常想念家人,并表示出去后想与媳妇生个孩子。在临近解除强制隔离大概3个月的时候,雷某开始表现出焦虑。民警多次与雷某谈心,发现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出高度焦虑,其焦虑主要在于担心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不能适应社会,遭受身边人的歧视等。二是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不抱希望,认为自己有强制隔离戒毒记录不可能像别人一样找到合适工作,进而难以支撑家庭、抚养孩子,有时想起出去后要面对的生活甚至会出现失眠的情况。
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组成。自我效能,指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激发自己的动机,调动自己的认知资源并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希望,指成功的动因与路径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直能够积极的动机状态;乐观,是人们对于事件的一种积极地解释风格;韧性,是指个体能在逆境、不确定性事件中、失败中甚至在难以承受的挑战中积极地得到恢复。戒毒动机是指促使戒毒人员产生并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戒毒行为的内部因素。积极心理资本总体上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戒毒动机。因此,提升戒毒人员的心理资本可以有效提高其戒治效果。
经过梳理与雷某的几次谈话记录,民警基本判断是由于雷某自我效能过低导致的焦虑体验,也就是说雷某对自己回归社会缺乏信心,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计划,也缺乏持久有力的戒毒动机,由此所表现出焦虑、紧张、失眠等状态。为验证猜想,民警在大队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戒毒动机问卷》,结果显示,雷某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42;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得分为96,其中,自我效能26、韧性22、希望23、乐观25;戒毒动机问卷得分为142,其中:趋戒—内部动机36、趋戒—外部动机27、避吸—内部动机32、避吸—外部动机19、戒毒信心28。通过与大队内所有戒毒人员的平均得分相比较,雷某在三项问卷上的得分明显偏低,证实了民警的猜想。对此,民警计划使用PCI干预某型对雷某进行心理矫治。
PCI干预模型(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是Luthans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该模型以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为抓手,设计出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干预措施,集中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如图一:
【案例基本情况】
【方案制定】
雷某的情况比较适合通过心理咨询或沙盘探索出其内心真正焦虑的点,帮助他梳理自身优势,结合自身优势引导雷某规划出应对今天可能面对困难的具体操作。考虑到雷某已有焦虑表现,甚至出现失眠的状况,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可能加重雷某的焦虑状态,使他进一步怀疑自己确实与他人存在差距,更加肯定解除强制隔离后会面临各种困难。另一方面,很多戒毒人员在临近接触强制隔离时也会表现出或轻或重的焦虑现象,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况,所以选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针对解除强制隔离前存在的焦虑现象及可能导致焦虑的原因设计团辅内容。也就是根据PCI模型,从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设计四次团体辅导,每周进行一个主题,在四次团体辅导结束后再次测量雷某的心理资本和戒毒动机,以验证雷某是否因为心理资本不足导致的焦虑,同时证明心理资本对戒毒动机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一系列团体辅导,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雷某的自我效能,减轻甚至解除雷某的焦虑感,提升雷某的心理资本。团体辅导方案如表一:
活动阶段 |
活动目标 |
活动内容 |
悦纳自我(自我效能) |
1.获得成员心理资本的基线值。 2.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互助的力量。 3.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增强信心。 4.群体口头说服,积极反馈,增强自我效能。 |
1.小风吹(暖身活动) 2.自我寻宝 3.集体说服 |
我的韧性(韧性) |
1.通过情境故事吸引成员对韧性人格的好感和兴趣。 2.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3.认识韧性,学习韧性榜样人的价值观。 |
1.橡皮糖(暖身活动) 2. 100元的价值 3.突围闯关 4.谁是韧性人? |
我是乐天派(乐观) |
1.让成员意识到自己属于何种归因解释风格。 2.教成员学会如何把悲观的想法变成乐观的想法。 3.巩固以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并促进其在生活中的迁移。 4.学会将积极情绪传递给他人,引发成员的积极状态。 |
1.大风吹(暖身活动) 2.积极思维游戏 3.讨论《阿甘正传) 4.我是乐天派吗? 5.邮递快乐 |
明天会更好(希望) |
1.认识到设置目标的重要性。 2.引导成员规划一系列与生活、工作相关的目标,维持戒毒信念,增强希望。 3.培养成员实行计划前思考可能遇到的困难的习惯。 4.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自信。 5.总结和分享收获。 6.了解干预结束后的心理资本水平。 |
1.诺亚方舟(暖身活动) 2.学中有道 3.我有一个梦想 4.明天会更好 5.团体结束 6.后测 |
【实施情况】
第一次团体辅导后,通过“自我寻宝”和“集体说服”两个活动,帮助雷某找到自己的资源与优势,活动后的总结中,雷某表示自己做生意很有天分,虽然早早辍学出来打工,但观察人很有一套,通过与顾客简单几句交流就能知道他的需求,再根据客人需求介绍产品,很容易成交,并且许多顾客都成为自己的朋友,对自己很信任。
第二次团体辅导主要针对韧性的提升,以“突围闯关”和“谁是韧性人”为主体,使戒毒人员初步掌握制定路径、理解不同应对方式对解决问题的作用。这次活动后雷某表示有很大启发,有时自己难以跨越的障碍求助他人可以轻松解决,特别是可以借助“对手”的帮助,以前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对于回归社会后可能面对的困难有很大帮助,自己打算好好思考如果别人歧视自己,如何从“歧视者”身上找到突破口,借助他们的力量更好的适应社会。咨询师也与雷某约定,如果想到好方法要及时分享,借助大家的智慧帮助雷某完善方案。
第三次团体辅导以提升乐观水平为目标,以“积极思维游戏”“我是乐天派吗”“讨论《阿甘正传》”和“邮递快乐”四个活动为主体,教会戒毒人员如何把悲观的想法转变成乐观的想法,促进其在生活中的迁移和应用。活动后雷某特别激动“自己以前经营一家公司,效益还不错,身边朋友也不少,这次强戒感觉走进了人生低谷,以前所有的成就也好人脉也好都离自己而去,应该没有人比我更惨。《阿甘正传》以前也看过,确实是个好电影,但这次再看感触特别深,不是看到有人比我更惨就舒服或者感觉心里有安慰,而是里面的主人公一直生活在逆境都没有放弃,这个给我启示挺大的,我现在还不是一无所有,本身也年轻,出去以后机会还很多,我也要努力,把之前失去的都找回来”。本次活动后,据咨询师观察,雷某变得更加积极,不管是戒治教育还是康复训练,都精神饱满的去参加,本次团辅的效果比较明显,希望这种状态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第四次活动是以提升希望为目的,以“学中有道”活动明确合理的目标,维持信念,然后通过“跨越障碍”增强戒毒人员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提升应对困难的主动性和计划性,再通过“积极暗示”活动,总体上对各维度进行提升。由于是最后一次团辅,在结束后引导戒毒人员回顾前三次活动并进行总结。雷某在最后一次团辅中没有之前状态好,事后询问得知他对前几次团辅的效果很满意,对自身确实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他害怕这种效果是由于团辅的刺激带来的,今后不做团辅心里的那股“劲”会消失。听完雷某的忧虑,咨询师引导他盘点这几次团体辅导的收获,首先是发现自身的优势,其次正视自己可能面对的困难,并制定应对困难的方案,比如自己应该如何努力或者借助他人的力量,最后坚定自己能战胜困难的信念。让雷某意识到不管团体辅导多么有意思、有意义,都只是糖果的包装,现在你已经吃下糖果,不要再执着于好看的包装纸。雷某与咨询师交流完表示很受启发,会做好准备回归社会。
【实施效果】
民警在四次团体辅导后对大队内所有戒毒人员进行后测,雷某的各项得分有显著提高,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36分;心理资本得分为147分,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自我效能39、韧性35、希望30、乐观43;戒毒动机得分为169分,五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趋戒—内部动机40、趋戒—外部动机34、避吸—内部动机38、避吸—外部动机24、戒毒信心33。从三个量表的测量得分可以看出:雷某的焦虑症状明显缓解,心理资本和戒毒动机都有明显提高。这意味着雷某的焦虑确实是因为心理资本不足所导致,换句话说就是由于雷某对解除强制隔离后的生活缺乏信心,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所导致的。这次的测量结果也证明心理资本对戒毒动机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提升戒毒人员的心理资本可提高他们的戒毒动机。
为避免出现“被试效应”,同时也为检验团体辅导的效果,民警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大队内戒毒人员进行追踪测量,雷某第三次测量结果为:焦虑自评量表37;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为146,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自我效能39、韧性34、希望30、乐观42;戒毒动机得分为167分,五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趋戒—内部动机39、趋戒—外部动机35、避吸—内部动机37、避吸—外部动机24、戒毒信心32。测试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后戒毒人员在心理资本各项得分较之前有显著提高,且一个月后的追踪测量所得结果与后测得分相近,说明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提升戒毒人员的心理资本。雷某经过团体辅导,焦虑情绪明显环节,并在团体辅导后一段时间内依然不受焦虑情绪的困扰,其心理资本后测和追踪测量得分有明显提高,证明本次设计团体辅导可以提升戒毒人员的心理资本水平。雷某本人也表示经过团体辅导焦虑情绪基本消除,对回归社会已不恐惧甚至很期待,相信自己回归后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
【案例思考】
(一)回归社会前的焦虑状态在很多戒毒人员中都有体现,直接通过谈心谈话可以缓解戒毒人员的焦虑情绪,但也应探究导致其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本次戒治活动证明心理资本不足可能是引起回归社会前戒毒人员焦虑的原因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尝试未雨绸缪,对回归指导区的戒毒人员普遍开展提升心理资本的团体辅导,一方面有助于调节戒毒人员的心理状态,降低他们产生焦虑情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心理资本的提升,提高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降低他们回归社会后复吸的可能性。
(二)大队民警要及时关注戒毒人员的身心状态,切实做好每月的谈心谈话,及时在谈话中总结和发现问题。但此项措施也需因人而异,很多戒毒人员不愿与民警交流,使得谈话流于形式,民警难以掌握戒毒人员真正的心理动态。该如何让戒毒人员说出“心里话”,现在仍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民警应该多关心戒毒人员的日常生活,主动与其交流;另一方面如何更好的打开戒毒人员的 “心门”,还需认真思考。
(三)本次团体辅导的结果表明,戒毒人员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戒毒动机越强,从而引起复吸的几率越低。心理资本水平高的戒毒人员,往往觉得人生更有意义,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因而戒毒动机更强。戒毒动机强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和抵制毒品的诱惑,复吸行为就会变少。在回归指导区或社区工作中,民警可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策划并构建提高戒毒人员心理资本,增强其戒毒动机。团体辅导是一种方式,另外沙盘分析、绘画分析也都已被证明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尝试用多种方式提升戒毒人员的心理资本,达到减少其复吸倾向,预防复吸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