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戒毒人员陈某缓解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戒毒人员陈某缓解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陈某,男,35岁,已婚,有一个11岁的女儿。母亲在家务农,父亲早亡,兄弟两人,都已成家,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其本人也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目前身体健康。其性格较内向,与其他戒毒人员人际关系正常,与母亲关系融洽,但因吸毒多年,与哥哥很少来往。

陈某从小吃苦长大,七岁时父亲因车祸丧生,母亲把他们两兄弟带大,家中生活很拮据。陈某是家中的老二,总是穿哥哥的旧衣服,经常遭到同学嬉笑。为了使自己有“面子”,常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后来因为在学校打架被开除。离开学校,陈某在家跟随妈妈务农。2006年因好奇接触毒品,2007年成瘾。2008年认识现在的妻子(没有领结婚证),2010年女儿出生。在吸毒期间,陈某对家庭没有负过什么责任,赚点只是供自己吸毒。妻子对此非常生气,2013年开始,争吵与日俱增,陈某吸毒时,妻子就回娘家,陈某戒毒时,妻子就回家,这样的生活持续到2018年5月,妻子带着女儿彻底的离开。2019年端午节刚过,陈某找到了妻子和女儿的住所,妻子看到陈某很害怕,就赶忙叫娘家人过来,妻子的行为让其愤怒,陈某想要带走女儿,遭到妻子和其哥哥的阻止,在争吵中妻子报了警,警察将陈某抓获,因尿检阳性被送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案例基本情况】

(一)现实表现

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陈某因为妻子的举报耿耿于怀,认为妻子和她的家人做事太绝,不仅背叛他、夺走女儿还让他强制隔离戒毒两年。从被抓获起,陈某就想着怎样报复妻子和其家人,让他们知道自己厉害,准备起诉妻子重婚罪,而自己在戒毒所里,什么事也做不了。最近,陈某临近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想到出去面对妻子和女儿,夜里常常失眠,白天无精打采,心情烦躁,坐卧不安。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静下来学习。有时感觉胸闷,呼吸不畅。陈某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民警求助,希望民警给予他法律上和心理上的支持。

(二)资料收集

1.心理咨询师对陈某进行SCL—90心理测试,心理检测结果焦虑因子2.3分,其余因子小于2分;进行SAS心理测试62分,显示为中度焦虑。

2.值班民警反映,陈某最近整日唉声叹气,做什么都没精打采,学习上课无心听讲,半夜经常起床在走廊里行走,与其他学员相处一般。

3.咨询师观察,陈某来咨询的时候衣着得体,但表情心神不定,入座后不停转移目光,双手不停变换姿势,两条腿不停摇摆。陈某自诉感到焦虑有一个多月了。

综合收集陈某的多方面资料后,初步界定其主要问题属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根据陈某的表现可排除精神性疾病和严重心理问题,主要是属于因现实事件(离婚、被强戒)引起的焦虑情绪。

(三)方法选用

认知行为治疗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针对陈某的情况,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症治疗,来改善陈某不良认知,改变错误思维和不合理的行为,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标。

(四)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

咨询目的:焦虑情绪的疏导,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探寻改变意愿,确定主要问题。

咨询方法:会谈、宣泄其焦虑、愤怒情绪、心理测验。

第一步:在初步接待陈某后,运用倾听、通情达理和重复技术等,给他一个倾诉的机会,把自己近期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在此过程形成的负性情绪宣泄出来,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尊重和信任。

第二步:将其带到心理宣泄室,想象两个假人是他的妻子和其哥哥。让陈某将想对“他们”说的话全部说出来,想对“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骂“他们”、打“他们”都可以,但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发泄完以后让其进行反思: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他的妻子和其哥哥现在出现,会对他们说什么? 

第三步:详细了解陈某的成长经历,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问题形成原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了解其对问题应对方式、主要人格特征、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系统情况,与其心理问题形成有重要关联的近期事件等。

第四步:心理测验SCL-90,SAS。将测验结果反馈给陈某,并做出初步分析。

第五步:确定咨询目标。

2.第二次咨询

目的:分析问题、探寻根源。

方法:会谈、演示、家庭作业。

第一步: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等技术分析问题,发现陈某不正确的认知观念。通过对其循序渐进的提问:“你很爱妻子吗?她是否也很爱你?你们在一起很愉快吗?事情有挽回的余地吗”等一些基于可见的事情,让其对以往生活事件进行感受和反思。

第二步:用“演示”揭示陈某表层错误观念。与陈某协商后,鼓励其进入事发当天的情境中,由陈某扮演“妻子”,咨询师扮演“陈某”,当演到一半时,陈某请求停下来,连说:“让我想一想,想一想。”

第三步:布置家庭作业。让陈某回去后思考两个问题:1.如果告妻子重婚罪成功,妻子被判入狱,他是否就很开心?2.如果不来强戒,在外面两年他又会怎样渡过?

3.第三次咨询

目的:纠正错误核心观念

方法:会谈、语义分析、家庭作业。

第一步:由陈某回答两个问题:如果告妻子进了监狱,自己也不会开心,因为会伤害到女儿,不想让女儿心理有阴影;如果不来强戒所,在外面自己会继续吸毒,说不定死在外面也可能。同时表示谢谢咨询师给他的启示,说自己已经是一个没用的人,不应该再去害人,不会报复妻子和她家人。

第二步:咨询师问:“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陈某流着眼泪说:“除了她们俩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咨询师通过语义分析技术,通过合理的思维逻辑,完成扩充句子练习,使陈某明确“自己在戒毒问题上是个没用的人”、“自己在面对妻子和女儿的问题上是个没用的人”。 咨询师对其分析,他的焦虑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即担心戒不了毒,预计以后的生活会很惨,所以通过对妻子发泄怨恨,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重点是自己有没有信心戒毒的问题。陈某表示好像是这样。

第三步:调整关注点。引导陈某明确,自己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能戒毒上,以最大的努力戒除毒瘾,而不是想自己怎样没用。陈某反思一会,点点头,说:“我尽量这样去做。”

第四步:家庭作业:1.让其申请给妈妈打电话,问自己在妈妈心里的位置?2.给妻子打电话,告诉自己心中的想法。3.询问同宿舍的戒毒人员,自己有哪些优点?

4.第四次咨询

目的:矫正不合理的行为

方法:会谈、梯级任务作业。

第一步:由陈某反馈完成作业情况。陈某第一次露出笑容,显得有些兴奋,说:“给妈妈打电话了,刚问完问题,妈妈就哭了,说最疼爱的孩子就是自己,因为从小就跟着妈妈干活,妈妈觉得很对不起他。他表示自己会好好改造,把毒戒掉的,妈妈很高兴。”给妻子的电话没有打通,也不觉得有什么。问同宿舍的戒毒人员,他们觉得自己有责任心,表现在打扫卫生最干净,同时说他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陈某表示自己没有想到他们会这样评价自己。”

第二步:对陈某行为重新塑造。陈某在咨询过程中,多次表示自己在学习等方面不行,咨询师采用“梯级任务作业”的方法,帮他克服这种不正确的认识。陈某兴趣很高,与咨询师一同制定提高学习等方面的方案。

5.第五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发展合理信念,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第一步:陈某反馈完成作业情况。陈某表示: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相对难一些,不过已经能静下心,认真学习,多一些认识字。给妻子电话,告诉自己现在的想法,妻子也很高兴,表示只要他戒除毒瘾,积极生活,女儿可以经常回家看他。

第二步:咨询师对陈某的进步给予肯定,鼓励陈某积极对待强戒生活,尽可能多学知识,多一些收获,积极面对今后的生活。陈某表示自己收获很大,会珍惜戒治生活,好好学习,努力解除毒瘾,重新做人。

第三步:心理测验。

(五)咨询效果评估

1.陈某自我评价:焦虑情绪有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平静不少,自己想开了许多,要好好生活,把毒戒掉。

2.民警的评价:该戒毒人员性格变开朗一些,学习认真,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晚上睡眠情况好转。

3.心理测验评估:第五次咨询后进行心理测验,SCL-90 显示:焦虑因子1.7分,其余各因子分均保持阴性正常范围;SAS:45分。

4.咨询师评估: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都基本实现,陈某的焦虑情绪基本消除或缓解,由此而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睡眠等问题已逐步好转。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正逐渐得到改善:陈某积极完善自己的个性,较之前自信心明显增强。

【案例思考】

本案例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成功的原因是:一是该戒毒人员对咨询师的态度是积极配合的;二是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该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不能接受现实,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其心理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三是通过改变该戒毒人员的认知,其情感和行为都能发生改变。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基本上实现了以下目的。

一是帮助来访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让来访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胜任,而不会由于过度的情绪、思维困扰造成问题。因此,本案例咨询以正常生活为首要咨询目标时,陈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睡眠等问题已逐步好转,社会功能基本恢复。  

二是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反思和成长。认知行为疗法是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式之上,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在治疗中求助者承担的是主动的角色,可以促进其不断的反思和剖析自己。通过咨询,成功引导陈某放弃了报复起诉妻子的想法,并且能够客观理性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点,逐步树立起戒毒的信心,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三是加深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关系。认知行为疗法的设置比较严谨,包含评估、商讨咨询目标、评估咨询效果、分析问题等多个环节,咨询过程条理清晰、方向明确,不会漫无目的,咨询进度和节奏能够很好把握,求助者也不必担心咨询效果是否有效的问题,咨询师都会随时反馈这方面的内容,让求助者心中有数,促进了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忽视过去经历的作用,评估很难全面到位。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行为的作用,然而求助者过去的经历是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了解求助者的过去,对于分析问题很有帮助;二是认知调整及行为矫正的难度较大。不管是抑郁、焦虑还是强迫,认知行为疗法所采用的技术都是比较直面,例如行为激活、暴露等技术,如果求助者内心阻抗或者比较害怕面对,强行操作会让咨询效果适得其反。三是不适合认知、情绪及行为关系复杂的求助者。在咨询里面,认知行为疗法比较适合“具体明确”的特征症状,譬如抑郁症,抑郁症特点是缺乏活力、兴趣减退,这些特征较为显著,那么咨询里面采用行为激活、认知调整会比较有效。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