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心理剧”帮助失独男性戒毒人员张某重获生活信心的心理矫治案例

运用“心理剧”帮助失独男性戒毒人员张某重获生活信心的心理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张某,男,58岁,初中文化,离异,二次强制隔离戒毒。多年来经营一家施工公司,承揽一些小型工程,如农村房屋建设、场地、渠道开挖平整等,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吸毒史近20年,以吸食海洛因为主。

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解除后,张某给自己算了一笔帐,进行了利益对比和衡量。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时间内,工程上少说也得少收入一百多万,加之两年戒治生活与社会隔离的痛苦,利益权衡对比下其决心戒毒,但其树立的戒毒动机不纯,只是想减少吸食的量而非彻底戒断,是为逃避法律的追究,如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目的是想达到既吸毒也不耽误做生意、过生活。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引下,张某主动控制自己吸食毒品的剂量和次数,慢慢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有所减弱,但依然存在,时有偶吸。有时没有“朋友邀请”或工程忙两三个月才吸一次。冬季工程量少就会吸食频率多一些,始终处于一个波动状态。

2020年11月20日,其独子酒后突发脑梗,张某当时误认为是醉酒状态,搀扶躺在沙发上休息,后其子出现口吐白沫,张某仍然认为是醉酒状态,没有引起重视。邻居发现异常,建议送往医院治疗,但因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于次日抢救无效死亡。因为是工程淡季,张某吸食毒品比较频繁,毒品的药理作用下其并没有体验到丧子之痛,反而在其子的丧宴上大声喊话,让亲人、朋友们吃好、喝好,被其姐姐呵斥阻止。

大队民警反馈:因为是二次来所强戒,对民警和环境较熟悉,很快适应了矫治生活。入所前两周,能够自觉遵守各项所规队纪,认真参加学习。内务卫生整理的也较好,积极主动配合民警开展各项矫治活动,无违纪记录,表现尚好,没有发现异常。但近两周以来发现其不像以前那样活跃,集体活动找各种理由拒绝参加,脸上总是一副愁苦表情,经常一个人发呆,有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抹眼泪,饮食和睡眠状况较差,日常中寡言少语。分管民警找其个别谈教,其低头沉默,沟通不顺畅,大队建议心理矫治中心主动介入给予心理帮助。

【案例基本情况】

张某有长期吸食毒品海洛因的吸毒史,海洛因属于高强度致依赖毒品,被称为硬性毒品之王,在使用初期可以在心理上产生欣快感和舒适感,即具有产生特殊心理效应的“正性强化作用”,使吸毒人员对海洛因产生向往和追求愿望,并产生反复用药的强烈渴求心理,这是内心的一种冲动,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症状。可以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本案中张某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解除后,生理依赖已经不存在,但其仍然向往以前吸食毒品所产生的欣快感,留恋曾经吸毒的体验。驱使其为觅求欣快感而时不时的发生偶吸,间断的摄入毒品嗨咯因。

药物依赖的长期存在,毒品的药理作用,使张某的适应状态和机体的正常功能被破坏。身心处于一种麻木状态,认知能力低下,情感冷漠,以至于独生儿子的死亡这晴天霹雳都没有引起其作为父亲应有的关注和伤感。当其从生理上戒断毒品后,生理机能的康复,人性慢慢复苏。丧子的意识使其痛不欲生。叠加“绝后”“养儿防老”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混乱、愧疚、哀伤绝望、抑郁的精神创伤和心理障碍。夜深人静时经常想起这沉重打击,会不由得泪流满面,胡思乱想。

其子亡故后由于同桌喝酒的人赔偿事宜未协商确定,尸体暂时停放在殡仪馆。强制隔离戒毒所距离殡仪馆直线距离不足1500米,张某描述自己站到窗前就可以看到殡仪馆的烟囱,想到自己唯一的儿子躺在冷冻柜中心痛不已。想到自己老年无子养老,百年无人送终,哀伤绝望、无助愧疚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多次叹息表示:“如果自己那段时间不频繁吸毒,脑袋就没有那么迟钝,送医及时儿子就不会死亡。”并流露出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和儿子一起走了的想法。

心理表现:

1、沉浸于愧疚和痛苦中不能自拔,哀伤绝望。

2、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沟通和回避倾向。

3、经历着巨大的精神折魔,日夜思念。

4、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情绪抑郁、不稳定。

5、感到人生没有了意思,对生活失去信心,将眼前的丧子之痛极度扩大。

行为表现:

1、生活兴趣减退(包括以前喜欢的看电视剧、下棋、晨练等活动),个人、内务卫生相比以前差距较大。

2、参加矫治活动积极性下降。不与其他人(民警、学员)沟通。少言懒语,经常一个人在床上躺着。

3、神情恍惚,萎靡不振。

4、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哭泣。

5、饮食和睡眠较差,入睡困难。

通过查阅张某档案,分管民警反馈(包括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的表现情况),了解吸毒史,并依据对张某目前状况观察了解,以及与其几次接触会谈了解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张某协商制定如下心理矫治方案:

第一阶段:开展主动介入。详细了解情况,以备“对症下药”;生活上关心,心理层面的陪伴和情感支持;建立信任咨询关系,助力后续心理援助;引导坦诚倾述,宣泄哀伤情绪。

第二阶段:运用心理剧疗法,借助沙盘玩具缓解和消除张某失独后的各种情绪困扰并协助完成未尽事宜,从而实现情感依附关系的脱离,诱发其积极向上的自发行为。

第三阶段:采用心理认知技术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或消除仍存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巩固前期心理矫治中获得的成长。找到新的精神慰藉,重获生活信心。

方案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一、二、三次心理矫治)

2021年2月5日,张某由分管民警陪同来到心理矫治中心,其非常疲惫,神情恍惚,眼睛红肿。沟通说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及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蔼询问其目前身心状况,营造良好沟通氛围。

初次会谈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改变现状愿望,沟通只是被动的有问有答,回答基本很简短。

在春节前了解了大队会议研究决定的张某在场所超市购买生活及节日物品的方案。大队在生活方面给予务实关心。让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同时安排每日值班民警重点关注张某,防止发生极端事件。

心理咨询民警在春节期间用电话与张某会谈,但内容只是问候和生活上关心。回避其子亡故一事,避免在春节期间引起其情绪激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动,张某逐渐接纳了心理咨询民警,慢慢敞开心扉,开始主动谈其儿子亡故的事情。但情绪依然异常激动,嚎啕大哭,哽咽不能讲话。

张某主要陈诉三个内容:

1、儿子一直是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是自己的骄傲,亲戚朋友常羡慕自己有个能干孝顺的好儿子。喋喋不休赘述与儿子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2、张某神情恍惚,对于其儿子的亡故,有时是混乱否认的,觉得自己的儿子没有亡故。反复陈诉:“好好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有了,这不是真的”。

3、本大队有一名戒毒人员是其儿子的同学,只要看到这名戒毒人员就会马上联想到自己亡故的儿子,落下眼泪。其儿子体型偏胖,看到类似体型的年轻戒毒人员,也会情绪波动,联想到自己死去的儿子。甚至电视剧中有类似的死亡情境,其也会伤感落泪,联想到自己的儿子。

与逝者的情感依附关系越紧密,其心理创伤程度会越高。这一阶段心理咨询民警主要运用支持性心理技巧如耐心倾听、共情和鼓励支持技术,对其的喋喋不休尽量不去打断,多听少说,让其尽情的宣泄积压在心里的哀伤和想念,在其不断的反复陈诉中,情绪逐渐平稳一些。

第二阶段:(四、五次心理矫治)

心理矫治进入关键阶段,进行心理剧疗法。

心理剧不是观赏性质的戏剧,而是一种具有心理疗法功能的戏剧。能够帮助求助者通过音乐、绘画、游戏等活动热身,进而在剧情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感、梦境及人际关系。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是一种可以使求助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短戏剧。这种短剧的目的是诱发求助者的自发行为,实现自我整合,借此走出困境。
    两个心理剧的剧情来源于张某真实生活情况。

心理剧中其独生儿子由其儿子的同学(同戒)扮演,父亲是张某自己,一名心理咨询民警做指导员,三名大队心理辅导员做观众并协助开展,并做好心理剧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心理剧一:父子情深

儿子:爸爸,我已经因病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你我父子情深,但现在已是阴阳两隔。

父亲:儿子,都是爸爸的错,如果我不吸毒,就没有那么愚钝,就能将你及时送医院抢救。

儿子:在抢救过程中您跑前跑后,尽了最大的努力挽留我的生命,是我自己不该喝那么多的酒,责任在儿子不在您。

父亲:抢救了整整一晚上,爸爸都在医院的走廊里等着,不停的祈祷天佑我儿子,但不幸还是发生了。

儿子:我很感谢爸爸对我的养育之恩,以后不能尽孝是儿子的遗憾。您的恩情我无以回报,如果有来生,我还给您做儿子。

父亲:儿子你是爸爸这辈子的骄傲,是你让爸爸在人前很有面子,让爸爸有情亲关爱,爸爸也谢谢你。

儿子:爸爸我有一事相托,我未成年的两个子女拜托您多关心,多照顾,您儿媳工资不多,在经济上您帮助搭把手。

父亲:爸爸经济条件还行,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你放心吧。

儿子:爸爸您以后把毒瘾彻底戒了吧,这样我就更放心了,您不但经济上能搭把手,也能有时间和精力陪伴我的两个孩子,让他们平平安安长大。

父亲:爸爸像你发誓再不吸毒,毒品害的我们家太惨了。因为吸毒你母亲与我离婚,因为吸毒我没能及时将你送到医院,我们家是家破人亡。爸爸以后彻底将毒瘾戒断,现在我身体很好,收入也不少,爸爸会全心全意培养和保护我的两个孙子。按时接送他们上下学,陪伴他们健康长大。

剧情结束。

心理剧二:告别

用较大的团体沙箱让张某按照本地的出殡风俗和自己的意愿用沙箱玩具摆设一个灵堂,由其儿子的同学(同戒)协助,沙箱布置完成后,并播放了本地的白事宴出殡乐曲,让张某默默的走完了出殡的礼仪。最后由这名同戒搀扶张某站立于沙箱前面对亡故的儿子做最后的道别。

张某在告别的最后环节哽咽着说:“爸爸知道你最不放心你的两个孩子,我会照顾好的,儿子你安息吧”。

剧情结束。

张某因吸毒行为存在认知障碍,对其子死亡事件没有预期。在儿子出殡时由于毒品的药理作用,根本没有释放自己哀伤绝望的情绪。总觉得儿子一定有话要嘱托自己,自己也有一肚子的话想和儿子表述。运用心理剧提供其与儿子对话的机会。鼓励将想对儿子说的话说出来,抒发痛苦情绪,也驱逐其愧疚的信念。

心理剧中张某经历着回忆的打击,告别结束时撕肝裂肺再也控制不住悲恸,泣不成声。在场的民警也陪着落下同情的眼泪。

此环节的心理矫治,由于担心其情绪激动和心理脆弱,其子的同学在这个特殊的场所里也算是其的一个亲人,由这名戒毒人员陪着张某与其亡故儿子告别,让其感到心理上多一份支持和依靠。

两个心理剧的顺利推进,将其深埋在心理的情感抒发出来,也完成了未完事宜,精神状态的好转比较明显。

第三阶段:(六、七次心理矫治)

此阶段与其分享一些家喻户晓的名人中或身边戒毒人员中有类似失独的个案。同时也让其讲述自己身边了解的类似个案。相比之下,自己有孙子孙女延续血脉,比较中平衡心理创伤,同时也找到新的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

彻底从儿子亡故的创伤情绪中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再现,指导张某对自己创伤情绪的出现进行自我分析,引导积极主动的调整心态,自我管理情绪。

鼓励其将此阶段与心理咨询民警平等、信任、和谐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复制在日常与人相处中,主动参加场所外聘心理专家的心理健康讲座,参加兴趣爱好小组,重新恢复社会交往,拓宽自己的心理能量。

协助其适应自己儿子亡故的生活,恢复正常的教育戒治生活,重新树立生活信心。

戒治效果:

大队分管民警反馈,通过7周的心理矫治,张某恢复了正常的饮食和睡眠;不适情绪基本缓解,也接受了独生儿子亡故的事实;在情亲电话中理性的与家人协商赔偿事宜;积极参加各项矫治活动,重拾旧时的兴趣,开始与同戒下棋;认真学习习艺技能,习艺生产中常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张某表述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积极努力的戒治得到提前解除评估,早日回归社会,帮助抚养自己的孙子孙女,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对张某心理创伤的援助,收到较好的矫治效果。在化解其心理的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也大大促进了张某毒瘾戒断信念。

【案例思考】

失独本身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心理创伤。对于戒毒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因为戒治生活中与外界隔离,本身一定程度上存在焦虑、抑郁的情绪困扰。家庭突发重大变故造成的心理创伤与之相互叠加,心理创伤体验更加深刻。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对这部分戒毒人员及时给予心理矫治,在心理矫治中以心理援助为主旋律。防止心理问题的持续存在恶化演变成为精神疾病或出现自伤自残情况。在此案例的心理矫治中有几点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一是心理矫治中重视存在的传统文化影响。一般普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再加之多年吸食毒品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特征,吸毒人员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担心别人知道自己儿子亡故的事情,担心被人笑话自己绝后,选择了自我封闭,不与人沟通,尤其忌讳谈儿子亡故的事情。切断了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发挥。在本案中,张某不愿意与任何同戒进行语言交流。用沉默的方式拒绝分管民警关心,即使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主动介入,刚开始也是比较困难。持续下去他们演变成复杂性哀伤者的概率大大提升。

二是注重心理矫治中信任关系的建立。信任关系的建立是推进心理矫治中所有专业技巧、方法和技术产生作用的第一步。戒毒人员因为吸毒的原因本身有回避的心理特点,失独又形成自我封闭,这样使得建立专业信任关系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心理咨询民警熟练的运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技巧,如真诚、倾听、接纳、共情等。尤其介入初期真诚的聆听他们的不舍和想念,共情他们的哀伤绝望,让他们体验到被理解、被支持,从而产生信任感,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一定疗愈功能。在此阶段也要与大队民警紧密联系,多听取大队民警的意见反馈,因为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戒毒人员动态的身心状况,心理援助与大队给予生活关爱同步进行,加速加固信任关系的建立。本案中张某接纳了心理咨询民警以后,后期的心理矫治展开均比较顺畅,收到了预期效果。

三是心理矫治中必须帮助完成与逝者情感依附关系的脱离。本案中由于张某频繁吸食毒品,存在精神麻木、认知障碍等问题,其儿子传统的出殡仪式并没有给自己留下深刻影响,心里总感到有未完事项,这加重了其的心理创伤,也直接导致其恍惚觉得自己的儿子没有亡故。此阶段运用本土化出殡仪式中的一些文化元素如“厚葬”与“送终”等,借用沙盘玩具场景达到丧葬出殡仪式类似的效果让其倾泻式宣泄,最后鼓励张某与自己逝去的独子道别,协助其清晰接受丧子的现实。用这样的仪式来寄托对逝者的怀念和终结。然后启发开始投入新的生活。从心理援助效果来看,这种借用沙盘玩具提供融入本土习俗文化出殡仪式的心理援助方式,对失独戒毒人员恢复心理健康效果较好。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